原一平,在日本寿险业,他是一个声名显赫的人物。日本有近百万的寿险从业人员,其中很多人不知道全日本20家寿险公司总经理的姓名,却没有一个人不认识原一平。他的一生充满传奇,从被乡里公认为无可救药的小混混,最后成为日本保险业连续15年全国业绩第一的"推销之神"。
1930年3月27日,27岁的原一平揣着自己的简历,走入了明治保险公司的招聘现场。一位刚从美国研习推销术归来的资深专家担任主考官。他瞟了一眼面前这个身高只有145厘米,体重50公斤的"家伙",抛出一句硬邦邦的话:"你不能胜任。"
原一平惊呆了,结结巴巴地问:"何……以见得?"
主考官轻蔑地说:"老实对你说吧,推销保险非常困难,你根本不是干这个的料。"
原一平被激怒了,他头一抬:"请问进入贵公司,究竟要达到什么样的标准?"
"每人每月10000元。"
"每个人都能完成这个数字?"
"当然。"
原一平不服输的劲儿上来了,他一赌气:"既然这样,我也能做到10000元。"
原一平"斗胆"许下了每月推销10000元的诺言,但并未得到主考官的青睐,勉强当了一名"见习推销员"。没有办公桌,没有薪水,还常被老推销员当"听差"使唤。在最初成为推销员的七个月里,他连一分钱的保险也没拉到,当然也就拿不到分文的薪水。为了省钱,他只好上班不坐电车,中午不吃饭,晚上睡在公园的长凳上。
然而,这一切都没有使原一平退却。他依旧精神抖擞,每天清晨5点起床从"家"徒步上班。一路上,他不断微笑着和擦肩而过的行人打招呼。有一位绅士经常看到他这副快乐的样子,很受感染,便邀请他共进早餐。尽管他饿得要死,但还是委婉地拒绝了。当得知他是保险公司的推销员时,绅士便说:"既然你不赏脸和我吃顿饭,我就投你的保好啦!"他终于签下了生命中的第一张保单。更令他惊喜的是,那位绅士是一家大酒店的老板,帮他介绍了不少业务。
从这一天开始,否极泰来,原一平的工作业绩开始直线上升。到年底统计,他在9个月内共实现了16.8万日元的业绩,远远超过了当时的许诺。
1936年,原一平的推销业绩已经名列公司第一,但他仍然狂热工作,并不因此满足,他构想了一个大胆而又破格的推销计划,找保险公司的董事长串田万藏,要一份介绍日本大企业高层次人员的"推荐函",大幅度、高层次地推销保险业务。因为串田先生不仅是明治保险公司的董事长,还是整个三菱财团的最高首脑。通过他,原一平经手的保险业务不仅可以打入三菱的所有组织,而且还能打入与三菱相关的最具代表性的所有大企业。但原一平不知道保险公司早有被严格遵守的约定:凡从三菱来明治工作的高级人员,绝对不介绍保险客户,这理所当然地包括董事长串田。
原一平为突破性的构想而坐立不安,他推开公司主管推销业务的常务董事阿部先生的门,请求他代向串田董事长要一份"推荐函"。阿部听完了原一平的计划,缓缓地说出了公司的约定回绝了原一平的请求。原一平却不肯打退堂鼓,问道:"我能不能自己去找董事长,当面提出请求?"阿部说了五个字:"姑且一试吧。"打发了原一平出门。
等了几天,终于接到了约见通知,层层关卡,漫长的等待,把原一平的兴奋劲耗去大半。他疲乏地倒在沙发里,迷迷糊糊地睡着了。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原一平的肩头被戳了几下,他愕然醒来,狼狈不堪地面对着董事长。串田大喝一声:"找我什么事?"还未清醒过来的原一平当即被吓得差点说不出话来,想了一会儿才说:"我想请您介绍……"就被串田打断:"什么?你以为我会介绍保险这玩意?"
原一平来前曾想到过请求被拒绝,还准备了一套辩驳的话,但万万没有料到串田会轻蔑地把保险业务说成"这玩意"。他被激怒了,大声吼道:"你这混账的家伙。"接着又向前跨了一步,串田连忙后退一步。"你刚才说保险这玩意,对不对?公司不是一向教育我们说:'保险是正当事'吗?你还是公司的董事长吗?我这就回我的公司去,向全体同事传播你说的话。"原一平说完转身就走。
原一平走出三菱大厦,又是气恼又是失望,他无可奈何地回到保险公司,向阿部说了事情的经过,刚要提出辞职,电话铃响了,是串田打来的,他告诉阿部刚才原一平对自己恶语相加,他非常生气,但原一平走后他再三深思。串田接着说:"保险公司以前的约定确实有偏差,原一平的计划是对的,我们也是保险公司的高级职员,理应为公司贡献一份力量帮助扩展业务。我们还是参加保险吧。"
放下电话,串田立即召开临时董事会。会上决定,凡三菱的有关企业必须把全部退休金投入明治公司,作为保险金。原一平的顶撞痛斥,不仅赢得了董事长的敬服,还获得了董事长日后充满善意的全面支援,他逐步实现了自己的宏伟计划:3年内创下了全日本第一的推销纪录,到43岁后连续保持15年全国推销冠军,连续17年推销额达百万美元。
原一平在职业生涯前期面对的问题是:我该做什么贡献?而在后期面对的问题是:我要如何处理人际关系?这也是每个人在职场中难以回避的两大问题。原一平凭借智慧、乐观、勇气和运气成功地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取得了惊人的成就。那么我们应当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德鲁克对此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1
我该做什么贡献?
Contribution
综观人类的发展史,绝大多数人永远都不需要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该做出什么贡献?因为他们该做出什么贡献是由别人告知的,他们的任务或是由工作本身决定的(例如农民或工匠的任务),或是由主人决定的(例如佣人的任务)。
以前的人大多都处于从属地位,别人吩咐他们做什么,就做什么,这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甚至到了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那时涌现出的知识工作者(即所谓的“组织人”,organization man)还指望公司的人事部为他们做职业规划。
随后,到20世纪60年代末,就再没有人想让别人来安排自己的职业生涯了。年轻的男男女女开始提出这个问题:我想做什么?而他们所听到的答案就是“你们自行其是吧”。但是,这种回答同“组织人”听命公司的做法一样错误。那些相信自行其是就能做出贡献、实现抱负、取得成功的人,一般连三点中的任何一点都做不到。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不能走回头路,让别人来吩咐、安排自己要干什么。对于知识工作者来说,他们还不得不提出一个以前从来没有提出过的问题:
我的贡献应该是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他们必须考虑三个不同的因素:
1.当前形势的要求是什么?
2.鉴于我的长处、我的工作方式以及我的价值观,我怎样才能对需要完成的任务做出最大贡献?
3.必须取得什么结果才能产生重要影响?
请看一位新任命的医院院长的经历。
这是一所享有盛名的大医院,30年来一直就靠名气顺利经营着。新院长上任后决定了自己应做的贡献:两年内在医院的某个重要领域建立起卓越服务的标准。他决定以急诊室为重点,因为该院的急诊室地方比较大,受人注意,而又秩序混乱。他决定,到急诊室就诊的每一个患者必须在60秒钟之内由一名合格的护士接待。一年之内,该医院的急诊室变成了美国所有医院的样板,又过了两年,整个医院的面貌焕然一新。
正如这个事例所表明的,把眼光放得太远是不大可能的——甚至不是特别有效。一般来说,一项计划的时间跨度如果超过了18个月,就很难做到明确和具体。因此,在多数情况下我们应该提出的问题是:
我在哪些方面能取得将在今后一年半内见效的结果?如何取得这样的结果?
回答这个问题时必须对几个方面进行权衡:
首先,这些结果应该是比较难实现的——用当前的一个时髦词说,就是要有“张力”(stretching)。但是,这些结果也应该是能力所及的。设定一个不能实现的目标或者只能在可能性微乎其微的情况下实现的目标,根本不能叫雄心勃勃,简直就是愚蠢。
其次,这些结果应该富有意义,要能够产生一定影响。
最后,结果应该明显可见,如果可能的话,还应当能够衡量。确定了要实现的结果之后,接着就可以制订行动方针:做什么,从何处着手,如何开始,目标是什么,在多长时间内完成。
2
我要如何处理人际关系?
Interpersonal Relation
除了少数伟大的艺术家、科学家和运动员,很少有人是靠自己单枪匹马而取得成果的。不管是组织成员还是个体职业者,大多数人都要与别人进行合作,并且是有效的合作。要实现自我管理,你需要对自己的人际关系负起责任。这包括两部分内容。
首先是要接受:别人是和你一样的个体这个事实。每个人都会执意展现自己作为人的个性。这就是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自己的做事方式和自己的价值观。因此,要想卓有成效,你就必须知道共事者的长处、工作方式和价值观。这个道理听起来让人很容易明白,但是没有几个人真正会去注意。
一个习惯于写报告的人就是个典型的例子——他在第一份工作时就培养起写报告的习惯,因为他的老板是一个读者型的人,而即使下一个老板是个听者型,此人也会继续写着那肯定没有任何结果的报告。这位老板因此肯定会认为这个员工愚蠢、无能、懒惰,肯定干不好工作。但是,如果这个员工事先研究过新老板的情况,并分析过这位老板的工作方式,这种情况本来可以避免。
老板既不是组织结构图上的一个头衔,也不是一个“职能”。他们是有个性的人,他们有权以自己最得心应手的方式来工作。与他们共事的人有责任观察他们,了解他们的工作方式,并做出相应的自我调整,以适应老板最有效的工作方式。事实上,这就是“管理”上司的秘诀。
这种方法适用于所有与你共事的人。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做事方法,也有权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工作,而不是按你的方法来工作。重要的是,他们能否有所作为以及他们持有什么样的价值观。至于工作方式,人各有别。提高效力的第一个秘诀是了解跟你合作和你要依赖的人,以利用他们的长处、工作方式和价值观。工作关系应当既以工作为基础,也以人为基础。
人际关系责任的第二部分内容是沟通责任。在我或是其他人开始给一个组织做咨询时,我们听到的第一件事都与个性冲突有关。其中大部分冲突都是因为:人们不知道别人在做什么,他们又是采取怎样的工作方式,专注于做出什么样的贡献以及期望得到怎样的结果。而这些人不了解情况的原因是,他们没有去问,结果也就不得而知。这种不去问明情况的做法,与其说是反映了人类的愚蠢,倒不如说是历史使然。
在以前,人们没必要把这些情况告诉任何人。比如在中世纪的城市,一个区的每一个人从事的行业都一样。在乡村,土地刚一解冻,山谷里的每一个人就开始播种同一种农作物。即使有少数人做的事情和大家不一样,他们也是单独工作,因此不需要告诉任何人他们在做什么。
而现在,大多数人都与承担着不同任务和责任的人一道工作。市场营销副总裁可能是销售出身,知道有关销售的一切,但是,对于自己从未做过的事情,比如定价、广告、包装等等,就一无所知了。所以,那些正在做这些工作的人必须确保营销副总裁懂得他们设法做的是什么、他们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他们将如何去做以及期望取得什么结果。
如果营销副总裁不懂得这些高层次的、知识型的专业人士在做什么,错主要在后者身上,而不在自己。反过来说,营销副总裁的责任则是确保他的所有同事都知道自己是怎样看待营销这项工作的:他的目标是什么、他如何工作,以及他对他本人和他的每一个同事有什么期望。
即使一些人懂得负起人际关系责任的重要性,他们和同事的交流也往往不够。他们总是有所顾虑,怕别人把自己看成是一个冒昧、愚蠢、爱打听的人。他们错了。因为我们看到,每当有人找到他的同事说“这是我所擅长的工作。这是我的做事方式。这是我的价值观。这是我计划做出的贡献和应当取得的成果”,这个人总会得到如此回答:“这太有帮助了,可你为什么不早点告诉我?”
如果一个人继续问道:“那么,关于你的长处、你的工作方式、你的价值观以及你计划做出的贡献,我需要知道什么?”他也会得到类似的答复——据我的经验,无一例外。事实上,知识工作者应该向与他们共事的每一个人,不管是下属、上司、同事还是团队成员,都发出这样的疑问。而且,每次提出此类问题,都会得到这样的回答:“谢谢你来问我。但是,你为什么不早点问我?”
组织已不再建立在强权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不一定意味着他们彼此喜欢对方,而是意味着彼此了解。因此,人们绝对有必要对自己的人际关系负责。这是一种义务。不管一个人是公司的一名成员,还是公司的顾问、供应商或经销商,他都需要对他的所有共事者负起这种责任。所谓共事者,是指在工作上他所依赖的同事以及依赖他的同事。
思维课堂
我该做什么贡献?思考如何取得将在今后一年半内见效的、富有意义并能明确衡量的结果。
我要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了解跟你合作和你要依赖的人,以利用他们的长处、工作方式和价值观,并勤加沟通。
20—21申请季,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博雅汇的学员共拿下528个名校offer。辅导的264名学员中,面试综合通过率达到90.15%。其中,MBA项目北大预录取51人、清华经管预录取29人、人大商学院预录取42人,各校录取人数业内排名第一。想要咨询MBA添加助教老师微信(15810437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