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060-985
人大MBA:数字经济下利丰的创新与发展
首页 > 资讯 > 人大MBA:数字经济下利丰的创新与发展> 正文
人大MBA:数字经济下利丰的创新与发展
时间: 2022-01-20 11:42:21
来源: 博雅汇MBA
浏览量: 1301

2019年5月11日,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MBA顾问委员会2019年度(第二届)会议在北京成功召开。本次盛会由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MBA项目中心举办,参会嘉宾包括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学者、行业翘楚及诸多知名企业高管,众多顾问齐聚一堂,筹谋共计。

会议后半程包括四个主题论坛,论坛二由利丰发展(中国)有限公司及利丰研究中心董事总经理张家敏先生带来演讲《数字经济下利丰的创新与发展》,为大家介绍冯氏集团的发展历程和四大业务板块一个系统——贸易板块、物流板块、分销板块、零售板块以及利丰生态系统,分门别类地为大家详述在商业环境变化中集团在各个领域进行的创新。
圆桌论坛

冯氏集团1906年创立于广州,至今已有113年历史,是世界最大的消费品贸易商,全球供货商超过一万家,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及宾夕法尼亚大学等知名商学院曾对利丰的供应链模式进行过多次案例研究。冯氏集团旗下的众多公司构成了四大业务板块和生态系统,张家敏先生依次对贸易、物流、分销、零售四大板块进行了介绍,而其中利丰有限公司、利标品牌有限公司、利邦控股有限公司和利亚零售有限公司已于香港联交所上市。
 
贸易板块方面,张先生介绍了主营贸易业务的利丰有限公司,公司聚焦于供应链上游的B2B贸易,从创立以来,随着营商环境不断变化利丰的商业模式也在不断转变,由最初的贸易中间人到现在的供应链管理者,其创造的附加值也在持续增长。在过去,公司从成本较低的亚洲供货市场采购,在经合组织(OECD)国家销售,并向美国部分零售商提供产品设计服务;而如今,公司致力于打造“买全球,卖全球”货通全球的供应链。
 
近年来,数字经济下的市场环境提出了更多挑战:本地商品与全球商品的激烈竞争、产品数量越来越多而生命周期越来越短、对供应链管理的要求越来越严格、社交营销影响力越来越大、消费者对生产合规关注提升、个性化产品需求越来越高等。应对这些挑战,公司帮助零售商提出了全渠道营销的解决方案,即网店、实体店、APP和社交媒体并架齐驱的营销手段。
 
有着113年历史的利丰是如何创新的?张先生用利丰的“三年计划”为我们解答了这个问题。三年业务发展计划,是指各个部门每三年都要研究未来的目标,并提出相应的改革方案,公司目前的目标是创造未来的供应链,以协助客户驾驭数码型经济,以及改善供应链领域所涵盖的十亿人民的生活。他强调,对于如何帮助客户驾驭数码型经济,快速反应的供应链是至关重要的,为此利丰建立了四个数码平台。物料采购平台可将传统采购周期缩短,同时减缓了成本上涨,更富有竞争力。3D虚拟设计平台能大幅减省产品开发时间,提升营运效率,利用虚拟试衣技术可快速和客户进行沟通,减少成本的同时还降低了设计出错的风险。生产平台让生产进度一目了然,减少客户对生产合规性的信息不对称。供货商平台由前三个平台构建而成,将总体报价周期由40周缩减到13周,即减少30%的生产时间,是崭新的,别树一帜的产品及灵活快速的模式。
 
物流板块方面,利丰有限公司未来将打造集团的第五个上市公司,目前公司构建的全球物流网络已分布20个国家及地区,46个城市,合作伙伴网络遍布28个国家,50多个城市,拥有235个配送中心和2300万平方英尺仓储面积,具备160亿件次货物处理量,包括400万个SKU和60万标准箱。公司为客户的供应链提供整体解决大数据,业务范畴包括仓储、运输配送、国际货代和增值服务。
 
分销板块方面,主营分销业务的利标品牌有限公司为客户提供设计、分销及品牌管理等服务,为品牌商打造更优的品牌形象,在客户现有的产品组合上新增产品类目,在全球不同地区为品牌商积极开拓新的分销管道,旗下具有超过350个授权品牌及全权拥有的品牌,在全球已建立超过50个办事处及陈列室。
 
零售板块方面,通过冯氏零售集团有限公司统筹,下设利邦控股有限公司、利亚零售有限公司和诸多零售品牌为全球增长最快的消费市场-大中华及东南亚地区供应多类别消费品。张先生十分重视中国国内市场,他指出中国在一带一路的建设中,中产阶级消费力将持续提高,根据麦肯锡公司预计,到2022年,在中国的城市消费者中有75%以上将成为中产阶级。
 
利丰生态系统与各行业展开广泛合作,包括金融机构、商业伙伴、技术供货商、品牌及零售商、创新企业、原材料供货商、分销及物流公司等。并成功落地多个案例:利程坊、AI+零售战略合作、冯氏集团×WeWork、冯氏集团×阿里巴巴等。
 
演讲之后的圆桌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IMBA项目主任Majid Ghorbani副教授主持,Majid副教授首先提问:利丰的供应商如何跟上数字化创新,而集团其他公司又是如何创新?另外,很多中国供应商把生产力搬到越南泰国等发展中国家,近两天特朗普宣布新一轮制裁,再加上数字化经济下的创新需要更高的成本,面对更高的成本和关税将来国内的供应商该如何应对?这会不会涉及到中国国内市场的发展,影响其国际竞争力?
张家敏先生认为,第一个问题是微观角度的企业的问题,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多数的国内供应商做国外贸易,其交易订单是大批量的,与需要快速反应的供应链有所不同。而对于国内很多出口电商而言,其本身就有生产工厂,可以通过在国外建立平台直接销售,很多都取得了成功。但是现在全球供应链情况是追求个性化,每款产品的需求量小,这就要求整个工厂做全面并且合规的改造才能供应外国市场。张先生提到,国内供应商若要实现商业模式转型,可以参考西班牙Inditex集团旗下ZARA品牌和部分国内网商平台的做法:第一可以通过设计等层面的快速反应,第二改变被动等待客户订单的商业模式。
 
对于第二个问题,张先生表示,即使没有中美贸易战,中国工厂的生产成本从十年前就被认为很高,纵观全球的供应商都经历了不断搬迁劳动力级生产地区的过程,而中国内地的工厂也要在全球设立劳动密集生产地,这是“一带一路”的第二波建设,第一波主要是基础设施(infrastructure)。原因基于两点,其一在全球不同地区建立工厂可以减少劳动力成本,同时节省关税费用;其二,在新配额时代(New Quota Era)中国内地供应商可以在工厂搬迁的情况下继续保留工业利润。所以张先生认为,贸易战和工厂搬迁对国内供应商不会形成冲击,但是关税和成本提高导致的产业链外迁对于中国市场会产生影响。
 
上海银行自贸试验区分行行长党委书记李勇先生提问,利丰是否有供应链金融业务,是如何运作的?
 
张先生回答,供应链金融是利丰十分关注的业务,目前利丰在新加坡的部门主要处理相关业务,现阶段主要帮助供应商对接下游零售商,希望和金融行业增进交流合作,积极探讨如何帮助万家工厂,如何与第三方公司展开合作,进一步开拓供应链金融业务。
 
最后,Majid副教授感谢各位嘉宾的参与和张家敏先生的分享,论坛二圆满结束。

博雅汇MBA,专注于北清人等顶级名校MBA提前面试申请,拥有9年的辅导经验,帮助上千人成功拿到清北人复交等名校预录取资格。

20—21申请季,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博雅汇的学员共拿下528个名校offer。辅导的264名学员中,面试综合通过率达到90.15%。其中,MBA项目北大预录取51人、清华经管预录取29人、人大商学院预录取42人,各校录取人数业内排名第一。想要咨询MBA添加助教老师微信(15810437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