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060-985
北大光华MBA _当理想遇见思想,当他遇见光华
首页 > 资讯 > 北大光华MBA _当理想遇见思想,当他遇见光华> 正文
北大光华MBA _当理想遇见思想,当他遇见光华
时间: 2022-01-04 23:02:04
来源: 博雅汇MBA
浏览量: 1125

01

请简单介绍一下你自己 

我是乔丹,本科毕业于国际关系学院,家乡是内蒙古呼和浩特。早期成长经历和大多数年轻人类似,经过中考、高考,来到了北京。还算比较努力(如果不在北大比的话,笑)。本科Peer Pressure不小,积极的参加过一些社团,比如辩论、击剑、音乐剧这一类的。我在那时就有一种探索上的“饥饿感”。从大一开始我每个假期都去实习,也因此那时相比同龄人多一些实践的经验。本科毕业时,拿到了一些互联网和咨询的的机会,最终感觉产业更务实一些,选择进入了一家BAT。后来跳槽去了另一家互联网大厂,很有幸在职业早期就有机会承担管理工作,后来选择就读了北大光华的全日制MBA项目。现在即将从北大毕业,之后我选择加入微软的Microsoft Aspire MBA项目。


02

跨专业就职仿佛已经成了一种常态,你觉得如何在跨专业的前提下,更好的适应不同的专业、行业背景?

 

确实,很多时候我们的专业背景和工作并不完全匹配。这种情况在2012年左右更加普遍。当时,我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是比较有限的,职业选择或者来自长辈、前辈的惯性,或者来自误打误撞的自我摸索。这种情况下,职业选择本身就成了一个“黑盒游戏”。我选择互联网行业也是一个过程。这个路径中,专业会有一些约束作用(要严格和“限制”这样的概念区分一下,不做负面理解),也有后期的一些机缘和现实考虑。曾经我也希望能成为一名外交官。但深入了解工作的真实状态后,我想发现市场化的环境更适合我的个人特质,所以我就开始探索性的进行了实习,并在实习过程中不断的调整、聚焦行业和岗位。

 

很多人都会期待职业选择有一个“最优解”,但事实上,更重要的是在这个求解的过程中做“最适合”的选择,千万不要把一种目标制造成一种“非此不可”的执念。在工作选择上从容一些,在心态上少一些束缚,相信:一切皆有可能。


03

全日制MBA同学的年龄和工龄比非全日制而言,往往相对低一些。你是否面对过“年龄=资历”,“年限=能力”这类的质疑?

 

我们该如何处理年龄带来的限制性因素?不光是岁数小会被质疑,岁数大也会有自己的困扰。所以核心问题还是:别人为什么因为年龄而对你有所判断。

 

年龄本身无法界定什么,重要的是素养和能力。如果我们的工作能力确实因履历年龄而相对欠缺,那最好的方式还是学会谦虚,坦诚接受资历上的不足,踏实进步。如果遇到了仅以年龄为标尺判断他人的人,我们也可以先抱有理解,再管理对方的预期。但如果一个人或组织执拗的用年龄界定你,在存在选择的情况下,不必为那些有幼稚成见的人而自我纠结。我个人认为,那些以年龄为最大标尺的公司在人员管理上往往是非常“粗放”的,未必适合高素质人才的发展。


04

你曾经考虑过海外项目,为什么最后选择了国内,你如何理解中国这一代年轻人的奋斗动力与目标?

 

小时候的选择多是顺其自然,甚至有些路径依赖的因素。反而在工作后,逐渐因为朋友、经历、和自我认知,产生了对于北京更多的认知。

 

首先,我坚定的相信中国将在相当长期的阶段是世界经济发展的火车头。而国内的北京、上海、深圳等主要城市作为中国经济的焦点,是见证这一伟大进程的最好的地点之一。国内的这些城市未来发展对标的城市不可能是以经济标尺为衡量的普通城市,而是纽约、伦敦这样世界级的伟大城市,加之科技发展的进步性,如果将自己有限的时间作为资本,我认为中国是最好的赛道。

 

其次,我是很在乎家庭的人,虽有多次出国发展的机会,我还是觉得与家人的陪伴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所以我的发展根据地必须要离家保持一定的通行便捷度,这点也确实构成了我选择国内发展的极大个人性的因素。

 

如何看待我们这一代人?我非常爱旅行,在旅途中遇到过各种朋友。共性上,这一代人成长的社会环境整体上非常正向,大家更追求自我实现。有人果断地选择了学术,即便生活艰难。也有人决心在事业上有所成就,不计较生活漂泊。虽然年轻,但大家普遍都有一种不畏远航,实现自我的决心和勇气。


05

MBA

就读MBA是你明确的规划,为什么?有一种声音说“来读MBA的都是走下坡路的人”,你如何看待?

 

我选择MBA的原因非常综合。本科就业,我的职业规划是先工作再读书,MBA无论是培养方案的结构还是发展阶段适配上都十分匹配。在工作过程中,我尤其发现了自身管理知识的缺乏,接受商学院系统的教育是有必要的。再者,我发现相当多的企业高管都有非常Solid的商学院背景,我并不觉得自己一定比大多数人聪明,既然如此,我是早晚要补课的,晚补不如早补。

 

对我自己而言,就读全日制MBA是大学时期就很清晰的规划。但另一个层面上讲,如果目前的事业发展已经是最好的状态,我已然得到了人生的最优解,那么即便是规划,实际上也不会再去实践。

 

就读MBA的人,往往期待着更多的发展可能和更好的选项。两相对比下,似乎会感觉“因为现在发展一般,所以来读”,这就有些断章取义了。我们对“下坡路”的定义也不尽相同。对一些人而言,即便是在上升的职业路径中,只要发展速度不够快,也是一种“下坡路”。反之,对于一些人,经济收益减少但个人成就感十足的职业发展,也能为他带来成就感,这未免不是一种“上坡路”。对我而言,我在选择就读的时候认为自己可以在MBA中获得更多的成长。

 

我觉得这个问题的核心在于:你是否需要一段日子、一些知识、一种履历来为你日后的发展做出一些准备。如果你处于或快速上升,或有些停滞的职业阶段中,或者你出于各种原因想要变化,需要时间,MBA能够帮到你。

 

题外话,“这些来读MBA的人都是走下坡路的”这种眼光,有时候其实还挺可爱的。就我对我周围同学背景的了解,如果这些都算下坡路,那么大多数人可能连这条路都走不上去(笑)。客观的讲,peer pressure在北大的项目里还是非常大的。

 

06

MBA

为什么选择北大光华MBA?

  

哈哈,难道不该问为什么不选择北大光华么?开个小玩笑。不可否认的是,每个商学院都有自身的优缺点。所以我只想以个人的角度给出一些解释:

 

1、未来发展的核心轴线: 我对中国经济充满信心,确定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主要是中国背景,北大光华作为中国最好的商学院,无疑是我最为重点关注的;

 

2、实际的投入产出: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全日制MBA就读期间的经济压力、学业完成后的就业压力都是很大的。投入的学费和时间能否置换成更好的回报需要谨慎考量。我在光华第一学习后,就得到了许多机会:1.优质海外双学位及奖学金 2. 便捷的就业机会 3. 继续向上读博。我选择了一份自己满意的offer,也确信申请时的选择是正确的。

 

3、个人的情节与情怀:北大在我本科阶段就是梦校,未名湖畔读书,也算实现了自己的目标。延伸来看,北大MBA因为其巨大的国家级声誉导致每年的申请录取比率可能高过世界上任何一所商学院,招录进来的同学们各有各的优秀,他们中的一些人,实力远超世界上任何一所商学院MBA项目的要求,但因为个人发展规划甚至情怀的原因,只有北大在他们的选择范围内。能和他们一起度过这两年,并进行学习,我感觉收获非常大。

 

07

MBA

作为第一批远程线上就读2021光华-纽约大学交换项目的学生,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想?

 

坦白说遗憾和惊喜都有吧。遗憾的是,这个项目原本是在纽约进行的,stern也被誉为华尔街最好找工作的商学院之一,我已经做好时间和资金的预算,却受制于纽约严重的疫情,只能改为线上。没法面对面的和同学教授们进行交流,一开始是有些失望的。惊喜的是,因为NYU的整体教学全部都迁移到了线上(即便你在纽约你也无法进入campus),整个学校的线上生态特别完善,无论是网课、还是学生Club,甚至还有各种小众的线上PARTY和卡拉OK等好玩的小玩意,虽然不能说毫无二致,但也多少能够身处万里之外感受到美国MBA教育的整体氛围。

 

在这一学期的交换中,我选了不少有关High Tech的课程,对比在国内教学方式和授课逻辑上,双方确实有一些难分优劣的差异,但核心的知识量上都很充沛。我也远程的和全球小伙伴克服时差问题,完成了各种各样的作业。这一过程让我对于美国的SaaS服务生态有了一个比较新颖的认知,对于美国的大多数职业群体而言,云服务、协同工具这些产品是一个“默认选项”,而在中国还没有普及到这一程度。站在这一角度来看,或许疫情影响下,对于中美数字化转型的侧重点也是存在相当大方面的差异。

 

整体而言,非常有幸参与此次交换项目,疫情下的独特体验,也为我的教育经历填上了一笔别样的色彩。

 

08

MBA

平时有什么爱好吗?为什么坚持这个爱好?

 

一般经常做的就四个:长跑、击剑、旅行、看纪录片。

前两个运动的成分更大一些,保持健康与身材是非常必须的,长跑锻炼毅力,击剑磨练策略和闯劲。旅行和纪录片都是精神层面的一些给养,现代人的压力大、预期高,相应而来的就是不满足、不幸福。而旅行和纪录片可以帮助我们认知这个世界更广泛、更差异化的人生,让人们避免在狭隘信息茧房里的坐井观天。

 

09

MBA

即将迎来毕业,你也找到了新的工作。回看过去两年时间,光华为你带来了哪些收获?有什么难忘的记忆吗?

 

学历上,获得了更高一级的教育履历;

知识上,我由原来的互联网、新闻传播,扩充到了泛商科、金融等更为宽泛的商业知识领域,且在横向的行业上拥有了难以细数的广泛认知;

生活上,我利用空闲的时间以旅行者的姿态几乎走遍了中国(和出差真的区别很大),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上,都认识了许多有趣的新同学、新朋友;

事业上,在MBA阶段中尝试了各种不曾了解的工作类型,并在最后比较幸运的遇到了自己适合的工作和团队;

心态上,见到了更厉害的人,也准备好迎接一个更厉害的自己


最难忘记忆,则是刚开学新生晚会时和同学们并肩作战,作为主持人的经历吧。虽然不够专业,但记忆非常深刻,大家都像回到了本科的时候,充满了朝气青春的感觉。其他的记忆也有很多,比如每年我都参加十大初选,年年被刷,比如各种北大的长跑比赛、比如和同学朋友的彻夜畅聊,都很美好。

 

10

MBA

作为学长,想对学弟学妹们说些什么?

 

这个环节就让人很惶恐,因为其实对于咱光华MBA而言,很多学弟学妹的资历都远超于我。我只想简单的给予一点分享:两年的时间非常短暂,我们想要的东西很多、道理很多,但能用的人不多,很多情况下,抓住简单的、常识性的逻辑,就能应对。

 

10

MBA

如果有机会和某个人(可真实可虚拟)共进晚餐,你会选择谁?为什么?

 

这个问题还真没想过。想和乔峰喝顿酒吧,啥都不谈,就想看看真正的男子汉大丈夫是什么样子的。



博雅汇MBA,专注于北清人等顶级名校MBA提前面试申请,拥有9年的辅导经验,帮助上千人成功拿到清北人复交等名校预录取资格。


20—21申请季,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博雅汇的学员共拿下528个名校offer。辅导的264名学员中,面试综合通过率达到90.15%。其中,MBA项目北大预录取51人、清华经管预录取29人、人大商学院预录取42人,各校录取人数业内排名第一。想要咨询MBA添加助教老师微信(15810437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