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060-985
浙大EMBA学长分享:我们为什么要阅读经典?
首页 > 资讯 > 浙大EMBA学长分享:我们为什么要阅读经典? > 正文
浙大EMBA学长分享:我们为什么要阅读经典?
时间: 2024-05-07 17:41:12
来源:
浏览量: 295
张钢教授:管理学博士,现任浙江大学管理学院领导力与组织管理系教授、企业管理专业博士生导师,EMBA《管理哲学》课程师资。深度研究儒家思想的学者,并著有《论语的管理精义》《大学·中庸的管理释义》《孟子的管理解析》
目前主讲主要课程:中外管理思想史、组织理论前沿(博士生专题课)、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Studies (直博生全英文课)、团队学习与团队创造力(博士生专题课)、战略领导力(MBA课程)、管理哲学(EMBA课程)。

读书有用吗?读经典有多大作用?在这个快速的时代,我们为什么还要阅读?

8月30日,浙大EMBA启真社【启真•国学课堂】第一课开讲,浙大EMBA《管理哲学》课程师资张钢教授从文化自信和尊重开讲,和大家交流了“我们为什么要阅读经典”。

文化自信要靠阅读经典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发现身边有两种人,一种整天在网上抱怨,这是文化自卑的表现;另一种自我感觉良好,不断批评其他人和事物,这是文化自负的表现。这两种都不是真正的文化自信。”张钢说,文化自信带来的是尊重,是对自身文化和其他文化不同的清醒认识。

如果说文化自信是整个民族的目标,那么管理者的目标就是理解、认识和发挥每个人的潜质。

“你如何看待一个人?一些管理者采用胡萝卜加大棒的方式,像是驯兽师驯服动物,这是把一个人当作一个生物基因来看待。越到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越需要广泛的教育和关心,他们就是知识本身,”张钢说,“尊重会让人自觉、忘我地工作,不断创造和奉献,如果得不到尊重,人才就会流失。”

因此,不能把人当作纯粹生物或者一个生产工具,这是管理者的大忌。同样,并非给足了钱就能获得人才,而是要从“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去理解,去激活他们的潜能。换句话说,要将人当作一个“文化基因”来看待。

实现管理者真正的核心价值

生物基因有一个化学载体,文化基因的载体是什么?张钢的答案是:文化经典。

日本教育学家斋藤孝在他的著作《深阅读》里打了个比方,将人类的思想比作地层深处流淌着的纯净的水。相较而言,我们平日面对的各种麻烦,不过是河流表层的浊水罢了。浊水喝着很苦,但只要向下深潜,就能找到清流。关键在于,我们首先得知道地底下存在清流,然后还须具备“深潜力”。而读书,就能教会我们掌握这种“深潜力”。

沉淀越深的泉水越清澈,经典的背后,是一步步文明的进展,文化传统最深层次。经典是经过时间历练,经过地壳层层过滤,人类智慧的层层选择,可以丰富你的思维、言语和行为。

“管理者的领导力,本质上就是一种思维能力和表达,管理者这个职业的立足点就是思维能力。阅读是思维的体操,阅读经典最重要的是帮助管理者训练自己的思维能力,帮助管理者建立职业意识,提高职业素养,扩展职业视角,培养职业思维方式,从而引领自己的团队在社会中可持续发展。”张钢说。

“思路决定出路,对于管理者尤其是高层管理者来说,战略思维能力是引领企业发展的关键。”张钢说,“我们要学习一步步去挖掘文化传统最深层次的部分,这才是营养最丰富,对塑造思维最有价值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