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060-985
复旦emba学长分享:企业家如何让社会更美好?
首页 > 资讯 > 复旦emba学长分享:企业家如何让社会更美好?> 正文
复旦emba学长分享:企业家如何让社会更美好?
时间: 2024-03-12 17:37:25
来源:
浏览量: 271
管理大师德鲁克说:“只有把社会问题的解决变成有利可图的机遇,社会问题才能最终得到解决。”

随着科技革命、金融创新、资本市场带来新的发展动能,社会财富急剧增长,但贫富差距、环境污染、医疗教育等社会问题也日益凸显。据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的测算显示,解决当前社会问题每年至少需要约3.5万亿美金,这些仅仅靠政府及公益组织可谓杯水车薪。当前,以企业家为主体的、以创新方式解决社会问题的社会影响力投资正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崛起,而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正积极参与其中,这也为中国企业家提供了新的机遇。

社会影响力投资:

企业家如何让社会更美好?

2018年3月30日, 在复旦大学EMBA2016级春季班即将完成18门商科课程的系统学习之际,200多位企业家同学共同聆听了一场学成庆典版的人文复旦讲座。

知名社会学者、来自美国罗格斯大学社会工作学院的黄建忠教授,以“商科之美与商业之魅:企业家如何让社会更美好——创新公益之社会影响力投资”为题,系统解读了社会影响力投资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与价值。他从财务回报、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三个方面介绍社会影响力投资的前瞻理念与实践,并解析社会影响力债券如何有效连结企业家、投资者、基金会、政府和非营利组织共同使用私人资本,通过投资产生积极的社会或环境影响,从而获得公众利益。

以下为黄建忠教授做客3月30日人文复旦讲座的精彩观点分享。

将商业力量介入社会公益

首先提一个问题:如果你的爱人在睡梦中窒息了你会怎么办?
 
大家都会想到要急救。可是怎么急救?这里有两个实际案例:2001年,住在美国纽约的特里希纳拨打911将睡梦中窒息的母亲送往医院,救护车在4分钟内抵达现场,救助及时。而同样的事情发生在印度的马徹身上,他没有120、911这些急救电话可以打,也没有救护车可以寻求帮助,只能通过自己开车将母亲送往医院,不仅延误了救治还要面对巨额的医疗费用。

黄建忠教授

在中国、美国都有的紧急救护系统,在全球的很多地方仍然没有实现。如果缺乏相应的系统提供帮助,就意味着很多人得不到帮助,甚至要面对死亡。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有哪些?在中国可能会由政府出面干预,拨出经费建立紧急救护系统;或者市场如果有利可图,会有企业愿意介入;再者就是基金会等非营利性组织提供资金来做。

把解决社会问题变得“有利可图”

今天我们分享的是公益创新,首先大家要知道什么是慈善,什么是公益,这两者之间有什么不同?美国基金会理事会前总裁讲得很好:慈善往往是短期的、情绪与即时的反应,集中在抢险救灾;而公益事业更长远,具战略性,专注于重建。比如有地震,或者是在地铁上或是马路上有人在乞讨,我们愿意去帮助他们,给他们钱去买东西吃,这是一种短期施舍的行为,但是隔天他们还是一样在那里乞讨,因为我们并没有解决问题。这都是慈善,而公益是解决问题的慈善。
 
再来谈公益创新。在座的企业家对创新肯定都有认知,创新是新观念、新流程、新产品或者新服务的产生、接受和实施,要通过构想、技术发明、商业开发来实现。当我们把创新用在公益领域,就是公益创新。 公益创新的特征是能够产生积极的社会影响、社会经济动机驱动、新奇的、可扩张的、可持续的,可以有不同的行动者(私人、非政府组织、政府),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但必须改善和改变穷人的生活。
 
在传统观念中,政府是第一部门,企业和市场是第二部门,非盈利性组织是第三部门。企业要对股东负责,盈利是最大目标,政府和非盈利性组织是以社会公益为主,最主要是要解决社会问题。但现在企业的边界变模糊了,因此产生了第四部门,它结合了企业的特性但是它的社会价值、目标又非常明确。
 
第四部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社会企业,它最近10年在各个国家发展得非常快速,而中国的社会企业也在逐渐发展。但中国在法律层面对社会企业没有明确的认定和扶持,而在欧洲国家社会企业会有税制上的一些优惠,是得到法律的认可的。英国的社会企业就相当发达,有7万多家,全年对GDP的贡献达到2%左右。
 
实际上在座的各位都可以是社会企业家,在追求盈利的同时也可以有社会回报,有社会愿景,都可以通过各自的努力来改善这个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