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060-985
“复旦学长谈,大数据杀熟”未必都错,且看背后的定价思维
首页 > 资讯 > “复旦学长谈,大数据杀熟”未必都错,且看背后的定价思维 > 正文
“复旦学长谈,大数据杀熟”未必都错,且看背后的定价思维
时间: 2024-03-12 17:42:39
来源:
浏览量: 272
复旦管院 

在不确定的世界里寻找确定的方向。这里是复旦大学管理学院订阅号,和我们一起学习管理学知识、分享实践经验、参与前沿论坛,洞察当下,“瞰见”未来!

在开始阅读文章前,我们先做一道多选题:以下定价现象,你认为哪些属于“杀熟”?

1、在网络平台预订酒店,给老用户的价格比新用户的贵。

2、商户专挑会员定向涨价。

3、找熟人买东西比找生人买贵一些。

4、相同的路线,打车软件在苹果、安卓手机上显示的网约车价格有明显差异。

5、线上订餐比堂食贵。

6、网络订票,持续关注就涨价,几天不理后却发现价格下调。

在本月复旦大学MBA项目的一次公开课上,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产业经济学系教授骆品亮与听众探讨了“大数据杀熟背后的定价思维”。这一话题表面上看是营销问题,深度分析后你会发现,它实际上属于产业经济学的话题。从“大数据杀熟”引出“价格歧视策略”并总结出了“对策与启示”,一起来看复旦教授对这一热门话题的思考与解读——

“大数据杀熟”未必都错

且看背后的定价思维

不愿改变的人,更容易被“杀熟”

通过网络平台预订酒店,老用户的价格比新用户的贵,因为用户的身份特征与行为模式被平台了解,被商户掌控,平台和商户就利用所掌握的重要信息进行“倾斜性”定价,这就体现了“杀熟”。

而不同手机用户在打车价格上的差异,也被很多媒体列为杀熟,这是值得商榷的。我认为这虽然也勉强算是一种“差别化定价”,但它并不是根据用户的“生”与“熟”来区别定价,而是根据用户归属于不同的支付平台来收取不同的价格——如果更深入一点,也许不同支付平台因结算费不同还可能涉及成本差异问题,因而是否属于严格意义上的差别化定价还有待采用价格-成本比率测试。

上面提到的6个例子中,我觉得前面3个是杀熟,后面3个是其他形式的差别化定价,并不是根据“生”与“熟”来差别化定价。一言以蔽之,“差别化定价”是一个更宽泛的概念,杀熟只是差别化定价的一种形式。

我认为,大数据杀熟可以分三个层面:

第一,同一平台上的新老用户不同价格,这是低级别的杀熟。

第二,同一平台的不同老用户的价格也不同,平台及其商户利用大数据识别老用户的特征与行为模式,做到“因人而异”的差别化定价,这是有一定技术含量的、中级别的杀熟,目前的大数据杀熟更多地体现在这一层面上。

第三,平台及其商户利用大数据分析不同老用户的需求,为其提供个性化的产品或服务,做到“一人一价”。这是高级别的杀熟,是真正意义上的大数据杀熟,可惜目前能做到这点的商户纯属凤毛麟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