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EMBA助教:像水一样去引导
首页 >
资讯 > 复旦EMBA助教:像水一样去引导>
正文
复旦EMBA助教:像水一样去引导
时间: 2024-03-10 14:14:47
来源:
浏览量: 297
每个月的那四天,出现在复旦EMBA课堂上的除了教授和同学,还有一个必不可少的“第三方”角色——助教。别看助教处理的总是琐琐碎碎的事,让教学进行得更流畅却是他们天然的使命。在他们眼里,复旦EMBA的学生和教授们有何不同?他们又是如何看待自己“助教”身份的?曾就读于2012级复旦-台大EMBA项目的赵春善,现今的身份是一家大文创生态圈公司游读会的创始人,同时也是复旦EMBA“领导力”课程教授包季鸣的助教。当年的学生身份,以及多个行业的从业管理经历,都让赵春善对助教这一身份有了不一样的感受与体会。当明星教授的助教是怎样一种体验?领导力是组织调动、整合各种资源,去达成某种事项的能力,具体体现在团队作战这个方面。讲授“领导力”这门课的包季鸣老师拥有庞大的助教团队,其中既有企业家、博士生,也有其他的教师。“申请担任包老师助教的人很多,我能入选也是非常幸运的。”赵春善谦逊地表示。相对于EMBA的其他课程,赵春善深切感受到包老师的教学具有很强的团队感的。“因为包老师总是在课堂上就能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团队作战的优势,在上课的过程中能体悟他领导团队的具体技巧与做法。”另外,赵春善还体会到包老师上课特别有激情,每次授课结束,学生们经久不息的掌声给赵春善留下深刻印象。在学生问卷调查中,包老师连续多年被EMBA学生评为优秀教师。 其实,还在复旦读EMBA时赵春善也曾上过包老师的领导力课程,而到2014年当助教时,他注意到有90%的内容都已经进行了更新!赵春善多年来养成了看书学习的习惯,每周都会读几本书,“而包教授比我们还勤奋还努力!”哪怕是这个月的课件,跟上个月对比,都有一定数量的修改。不仅不断吸收新的资讯与研究成果、自我知识更新,包老师本身作为一名实践型的研究者,还不断发现探索很多原创的东西,传授给学生。“做包老师的助教当然不轻松,但我得到的收获与锻炼也非常大。”在协助准备教学PPT的时候,助教们常常为了一个最新的数据资料,晚上弄到很晚。譬如讲到微软的案例,新CEO上任股价大涨,助教们就需要关注当天微软的美股收盘价,第二天课程中便有数据体现,凌晨四点多把收盘价整理进PPT,八点半上课,同学们看到的便是最新的数据。满足学员的期待,很难,也很有趣曾经是EMBA的学生,如今又是EMBA课程的助教,这让赵春善对EMBA的课堂再熟悉不过,对来这个课堂求学的人有了更深层的理解。“EMBA的同学基本都知道自己要到哪里去,在哪个行业做到出类拔萃。在课堂内外的交流中,他们既关注眼下的市场,也会在社会贡献层面做思考,真正关心怎样让产品的品质得到提升,怎样让行业变得越来越规范,怎样让整个社会变得越来越好。”在赵春善看来,复旦EMBA的学员已经基本确定了人生信仰与使命,处在人生价值实现的阶段。EMBA学员中有上市公司领导CEO,有创业者,也有行业领袖级的高管。在沟通上,赵春善的最大感受是学员之间沟通尤其密切,“他们会主动跟相应行业的同学进行互动;还有一些学员形成上下游产业链关系的,他们也会跨界去了解其他项目,因为颠覆本行业往往是‘外行’做到的。”赵春善所在复旦台大EMBA班每个月会组织两岸炉边会,也会以班级为单位跨班级企业参访等,让学员们有了跨班级跨年级的沟通交流机会。这种紧密的沟通与交流让大家不仅结下深厚友谊还有更多的脑力激荡。即使在毕业之后,校友们还会以各具特色的行业协会形式与复旦前后辈之间维系着校友情谊,譬如文创协会、摄影协会等等。据赵春善的观察,针对每一届学员的特点,复旦EMBA也在不断更新教学模式。要知道,对于这些身经百战的企业家学员而言,书本上、课堂内的课程固然是必须的,但是他们更乐于接受更实操性的教学模式,譬如游学参访、直接进入案例的企业中去……正因为如此,在“领导力”课程中,包老师就曾带队去往美东、英国、美西等地游学,走进美国运通公司、特斯拉等拥有先进管理理念的企业。换位思考,提供独特“服务”准备教案教材、组织课堂签到……助教的工作琐碎而忙碌,在赵春善眼里就是一种独特的“服务”。“以水的姿态,把学生看作山,在课堂上提供帮助引导。”他这样总结道。做助教既要服务好教授,也要服务好学生,这个穿针引线的过程,对赵春善来讲也是一次成长与思维的拓展。以前作为学员上课,是从下往上去看;如今身为助教,从下往上看继续保留,除此之外还需要学会从中间往下看,从中间往上看,还有从上往下看;有时候,还需要跳出这个平面视角,走出课堂,向内窥镜一样从外向内看,思考:如果我是陆院长,如果我要把这门课程定位为全球顶尖级的管理学课程,那么我需要怎样去设计?多个视角去观察,让赵善春思考的维度也变得更立体,这便是俗话说的“教学相长”吧。 包老师课堂的气氛是出了名的活跃,学员们提问热情格外踊跃。由于时间关系,同学们的几十个问题教授不能逐一课堂解答,这种情况下,怎样才能做到不留疑问走出课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