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060-985
博雅汇MBA:葛兆光,不要只问我从哪里来
首页 > 资讯 > 博雅汇MBA:葛兆光,不要只问我从哪里来> 正文
博雅汇MBA:葛兆光,不要只问我从哪里来
时间: 2022-06-29 08:08:25
来源: 博雅汇MBA
浏览量: 684


不止问我们是谁

也问谁是我们

 

我们是谁?

 

从我这个研究历史的人听来,这是要讨论中国人的来源,我们的祖先是,我们身上流淌的是谁的血脉?不过,如果把这一问反过来说谁是我们?也许意思就反转过来,成了追问中国人的认同,就是什么人可以成为我们,什么人能够被我们承认为同一文化传统中人?

 

我曾经多次提到日本加藤周一的《杂种文化》,在普遍相信万世一系的纯粹历史,普遍自豪大和民族的语言一致、文化一致的东瀛,他居然敢说,日本文化、甚至日本民族不过是杂种,很让人肃然起敬。

 

倒是如今的中国人,对杂种似乎依然忌讳,尽管当年古史辨已经为重建历史,瓦解了传说时代的种种神话,但为了崛起时代的重拾自信,还是要证明自己文化源远流长和民族渊源有自

 

一句三皇五帝到如今,害得地方上又是建炎帝陵、黄帝陵,一个建立民族自豪感,还得要级别够高的官员出来,向原本子虚乌有的先祖焚香祭拜。

  

现在不止是炎帝、黄帝,还有女娲,也许将来这份越来越长的祭祀名单上,还得加上颛顼或者蚩尤。

 

从上游到下游:我们这个文化与族群的混融性

 

尽管起源传说很重要,每个传统都会为新人讲述好久好久以前??,告诉他们过去的故事,让他们知道我们是谁,我们和谁血浓于水,我们会有哪些同祖同宗的伙伴。

 

但是,实际的传统却常常就像一条河,上游汇入百川,中游携泥带沙,到下游才宏大恣肆,滋养整个流域,甚或冲积成洲扩大疆土。你在长江下游取一瓢饮,这一瓢水可能已汇入青藏之水、巴蜀之水、澧沅之水。

 

我曾说过,就算孔子韦编三绝学富五车,单靠儒家一脉单传支撑不起文化中国这片天。南朝人宗炳就说,周公、孔子两位老人家没出过国,没有见过独目三首、马闲狗蹄、穿胸旁口的人,没有见过不灰之木、不热之火、火浣之布、切玉之刀,也没有见过西羌、鲜卑、林邑、庸蜀的异俗,

 

周孔之述,盖于蛮触之域,怎么可以说儒家就一家独大地代表了中国传统,它就是一脉单传地来自孔子的精髓,它就已经穷尽知识世界,后人只需要吃现成饭呢?

  

所以中国传统里面才有佛教,有祆教、摩尼教以及景教,也刺激出了中国的一个道教。文化如此,族群亦如此。现在的人对汉、唐有无限自豪,恰恰在汉、唐之间胡汉大混融。


三十六国九十九姓,随着北魏南迁便成了河南之民,随北周入关中便成了京兆人。隋唐两代的首都长安,好多居民就是胡种,据说城里卖珠宝、耍杂艺、传异教的波斯人就好几十万口。

 

说来也无奈,古代经典里面虽然一再说,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其性也,不可推移,中国和夷、蛮、戎、狄最好井水不犯河水。可事实上中国仍不免是杂种天下。

 

就说唐代罢,不要说李白生于西域,不生于中国,就连刘禹锡也是匈奴人种,元稹也是鲜卑后裔,更不要说当皇上的李家了,身世本来混沌,就算他们仅就男系论固一纯粹之汉人,但经过通婚血缘已经杂糅胡汉,所以历史学家陈寅恪说,他们是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先生说得是。不止是唐代,宋代也一样,经历了种种异族藩镇和武人在中原的交错从横,经历了各色民族首领先后执政的五代,宋代再强调华夷之大防,很多或明或暗的血统和风俗也还是草蛇灰线地潜入汉族中国,就连大书法家米芾,据说前世便是来自西域的外国人,偏偏他玩儿的是最中国的书法艺术。

 

和陈寅恪并称二陈的另一历史学家陈垣先生写过《元西域人华化考》,说的是蒙元时期好多西域人渐渐融入中国,学了汉家文化。

 

反过来,蒙元并不长的一朝里,好多汉族人倒也融入了蒙古,他们不光辫发椎髻穿了胡服,也不光易其姓字为胡名,习胡语,而且还学了蒙古人的习俗弟收兄妻,子承父妾,害得明太祖朱元璋刚刚当皇帝三十八天,就急急忙忙下诏书要移风易俗,其辫发椎髻,胡服胡语胡姓一切禁止

  

可是,明朝之后是清朝,又一个不是汉族人的天下。

   

历史还需加上现实:对于我们的认同与归属从何而来

 

无法查遍每个人的血统,也无法检验所有人的基因,你不能奢望确知今天的中国人有没有楼兰美人的基因,有没有匈奴、鲜卑、高丽甚至罗马(想想甘肃那个罗马军团的传说)的血缘。

 

也许,当我们追问谁是我们的时候,倒可以不必过度追寻血缘,认同的基础在文化,钱穆先生早就说过,中国不是一个国家,更是一个文化。

  

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这话看上去突兀,细细想却有趣,或许这一方面是夫子对诸夏过于自信,或许另一方面也因为他把国家秩序建立在文化上而不是制度上。

 

其实就是儒家也承认,如果礼乐遵从中国,那个地方就是中国,如果风俗全是蛮夷,那么即使地方在中国,也只是蛮夷而已。

 

犹记得以前一句相当流行的话,工人阶级无祖国,但只要听到《国际歌》就能够找到祖国,这让我想起苏东坡的吾心安处是故乡,给你安全感的祖国吾心安处,而吾心安处就是现在时髦理论里的Culture Identity,文化认同与文化归属。

  

文化认同与文化归属有三个要素,首先,你得承认这些人曾经有一个共同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传统;其次,你要承认这些人现在与其他人是不同的,不同的地方不是人种差异,更重要的是文化差异;最后,这些人相信彼此共享一些价值,相信将来要走一个共同的道路,所以要在这条道路上会同舟共济。

 

这里说的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个面向,所以仅仅靠共同的历史渊源以及共同的肤色、语言、风俗,并不能简单地提供认同与归属,正如骆家辉效忠美利坚,莲舫服务于日本,而同样说汉语的海峡两岸,却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一样。


认同并不仅仅依赖于外在的族群特征,而依赖于什么可以是他们共同信赖的文化以及它所形塑的制度,这种文化与制度是否能够使他们安心,恐怕这才是最重要的。

  

这种让他们安心的东西,一方面是历史,通过无数时代,纠纠缠缠地凑到一起,形成深入内心的文化,一方面是现实,经由种种观察,反复比较后成为共识,铸成普遍依赖的制度。

 

可麻烦的是,除了汉语、孔子之外,仅仅依赖炎帝或者黄帝祭祀?仅仅靠春节的舞狮和联欢?仅仅凭着念诵两句学而时习之或供上天地君亲师黄皮肤黑头发的人们就自然归属到炎黄子孙来了吗?我深感如今我们内心中那些共同的信赖的基础并不坚固。

 

亨廷顿(Samuel P. Huntington)在姓社和姓资的两大阵营冷战结束后,曾看到文明的冲突,而文明的冲突的核心就是宗教。也许,他有西方立场或者什么别的意图,也许他是后冷战时期报忧不报喜的乌鸦嘴,不过他让我们注意到,引起冲突的绝对信念和唯一信仰来自宗教,给人认同的巨大安慰与群体归属也来自宗教。

 

尽管他沿袭汤因比(Arnold J.Toynbee)把中国也看成是人类七大文明之一,但是,缺乏强烈宗教性内核的中国文明,怎样才能像具有强烈甚至激烈的基督教信仰或伊斯兰信仰内核的西方文明穆斯林文明那样,把各种各样、分布在世界的凝聚在一个文化和制度的基础上,使他们形成我们的亲切感?

  

除了提供历史上我们共同起源,谁来提供现实中的安全感与亲切感,让我们觉得是我们,并且让更多的人觉得,应当认同和归属我们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

 

这是一首曾经很流行的歌,里面有一种漂泊感。现在,有人用离散来形容这种悲凉,那么什么才能使人感到归来的温暖?

 

古代中国常说,田园将芜胡不归,归园田居,少小离家老大归,那个字里,有说不完的意义,并不只是秋风鲈鱼莼菜,要有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那种温暖的家,才能唤来风雪夜归人,让他们成为我们,所以认同换个说法可以叫归属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需要问的倒是,什么让人安心,什么让这块土地成为家园,什么使人归来,最终他们成为我们

 

博雅汇MBA
,专注于北清人等顶级名校MBA提前面试申请,拥有9年的辅导经验,帮助上千人成功拿到清北人复交等名校预录取资格。


20—21申请季,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博雅汇的学员共拿下528个名校offer。辅导的264名学员中,面试综合通过率达到90.15%。其中,MBA项目北大预录取51人、清华经管预录取29人、人大商学院预录取42人,各校录取人数业内排名第一。想要咨询MBA添加助教老师微信(15810437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