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060-985
博雅汇MBA:谈上海科创中心建设,让城市制度提供最肥沃的土壤
首页 > 资讯 > 博雅汇MBA:谈上海科创中心建设,让城市制度提供最肥沃的土壤 > 正文
博雅汇MBA:谈上海科创中心建设,让城市制度提供最肥沃的土壤
时间: 2022-06-26 09:25:39
来源: 博雅汇MBA
浏览量: 818


近日,《上海观察》、《看看新闻网》、《澎湃新闻网》三家新媒体采访了许多草根创业者、企业家、科研人员、专家学者、高校学生、外籍人士,了解各方对上海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想法和建议,并通过三家新媒体录制的视频,将他们最关心的问题提给市委书记韩正。而韩正也通过新媒体平台集中回答了集聚人才、破除科技成果产业化障碍、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环境等热点问题。

 

本文为《上海观察》采访复旦大学EMBA课程教授鲍勇剑的文字实录。鲍教授立足于自己的视野和思考,对上海建设科创中心提出了独到观点及建议。

 

鼓励创业创新不是权宜之计

鲍勇剑赴美留学后最终在加拿大扎根、任教,老友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陆雄文把他请了回来:每年定期有一段时光,给EMBA项目的学员们授课。

鲍勇剑主讲的这门课叫做危机管理。它之所以广受欢迎,还因为鲍教授从来不会只就危机论危机。正如他在媒体上的专栏文章,从不按常理出牌,却能借字里行间之力带读者上天入地。

上海观察:您常年在中国、北美、世界各地跑,又去过不少以创新著称的企业、科创机构集群。您怎么看营造创新、创业环境这个问题?

鲍勇剑:要想给创业者一个好的环境,吸引更多人来,你首先必须懂得他们,他们是怎样一批人?因为我的学生很多就是创业者,这几年我又在研究一些创业英雄的成长史,就发现,所谓创业动机真是很重要的一个问题。

很多创业者之所以能够成就卓越,一般都有一种造物主情结。他们总是希望看到一件新鲜事物、一个新产品或者一个新的服务,是由自己亲手创造出来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此外,很多创业者往往还有种吹毛求疵、追求尽善尽美的心理需求。

这种心理需求往往就需要追求一种所谓的流畅。就好像你写稿子,如果这个写作既有难度,又能在你的能力控制范围之内,克服这个困难本身就能给你带来一种心理满足。那种天地在刹那间有瞬间的永恒和永恒的瞬间的感觉,对很多创业者而言是最大的激励因素。所以,由此带来的启示就是,一个好的、有影响力的科创中心,一定非常看重创业者的在场感参与感

换言之,如果创业者无法身临其境,感受不到那种生逢其时的创业冲动和荣耀感,那么钱多钱少、成功或者失败,对他们的意义和吸引力就逊色了很多。反之,则能对创业者构成一种巨大的鼓励和振奋。

从政府的角度,或者说从政策制订者的角度,那就是,能否创造一切可能的机会,让这些人有机会把他的意志和意愿放在一个合理合法的范围内,得到充分的张扬。让创业者感到,自己的声音、心声和思想,是和这个时代紧紧相连的。

上海观察:一个流畅的创业环境到底是什么样子,可能是很多人没有感受过的。您能不能帮我们描述一下?

鲍勇剑:这个流畅的概念还真不是我的原创,是曾担任过芝加哥大学心理学系系主任的MihalyCsikszentmihalyi教授的创造。他曾专门就此写了一本书叫《Flow》,对人类在创造活动中最深层的心理感受及其结构做了深入研究。

这里所说的流畅感不是说不能有任何波折。只是说,这些个波折、任务中遇到的困难,是在想尽一切办法之后能够解决的。如果完全不能解决,或者说这个障碍是万丈深渊、不可逾越,创业者的希望就给灭掉了,那他很可能就会在失望之余远走他乡。

上海观察:如何提升创业过程中的流畅感,正是现在不少政策制定者在思考的。到底提供怎样的服务,既能给大家一种奋斗创业,智勇双全者胜的刺激感,又避免让一些所谓的聪明人躺在制度红利上钻空子,蚕食本不富裕的公共资源呢?怎么把握其中的分寸?

鲍勇剑:首先,即便是鼓励创业的政策,仍然必须严格以法律法规为准绳。不能因为你带着一个创业者的帽子或者光环,就把这个门槛给你抬高或者降低。任何一种随意的作法都不会是制度之福

第二,政策制定者要有真诚的发自内心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第三,就是在政府与创业者互动的过程中,要及时地收集反馈。然后,对于收集到的任何关于制度亟待改善之处的建议、对制度不满的地方,在及时反馈的同时,仍然需要进入制订法规法制的渠道进行修改。万万不可以说,这是一个权宜之计

因为这个权宜之计,今天的权宜之计很可能就成了明天的逻辑,成了后天的滥觞。我认为,上海的吸引力不在于它严酷,或者说它松散。上海的吸引力在于它讲规矩。上海的吸引力永远是在于它讲规矩

 

很多上海人没看见上海魅力

上海观察:曾经有一度,讲规矩似乎成了一种负面的评价,被等同于死脑经不活络而遭到鄙视。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创业者是一批需要野蛮生长的人,哪来那么多规矩。

鲍勇剑:创业者只是全上海人中的一部分。如果我们以创业的名义,就能任意修改规则的话,那麻烦就大了,其他的大创业者就不敢来了。

上海观察:何谓大创业者

鲍老师:一个真正能有远大前程的创业者,一定是对制度的规范非常在意的。他希望说,这个政策的制订者是遵从法律法规的,希望大家有一个公平的程序来进行商量。当然,要点在于,如果有不满、有不同意见,有一个正当合理合法的流程来申诉,这个是最重要的。而不是还没有进入互动的阶段,双方就已经各让一步,或者各进一步。否则,这就是一种底线的退守了。我们现在经常说要宽容试错,但底线还是有的。

上海观察:最近关于中国究竟哪个城市更适合创业的讨论很火。有一种声音认为,比之北京的风风火火、深圳的勇猛冒险,上海太文质彬彬了。您认同这种观点吗?

鲍勇剑:这个问题太合肥了,好吧,我是安徽合肥人。(笑)因为这是从一个非常狭隘的地域性的眼光来看待上海的特征和上海可能有的潜力。如果我们可以把视角放到世界地图上,上海充满了魅力。

因为我走南闯北,所以我认为说,在全球如果是从商业城市的角度上来说,可能只有伦敦和纽约可以和上海媲美。

上海观察:这个说法有什么依据吗?

鲍老师:如果从社会资本的角度去看,上海社会资本之雄厚,超过了很多有世界影响力的商业城市。我们可以做一个测试。那就是大部分外国人到了上海以后,都好像是回到故乡一般。不用花太大力气,他就可以在这里找到他自己故乡的一部分,还可以找到他自己的故乡没有的好处。这会让他们感到非常得悠闲、舒适。

第二个测试可以是,其实上海不仅仅是对外国人比较友好,为什么上海有这么多的新上海人?那也是因为上海有她的魅力。

上海的发展潜力如果被低估了,那是因为我们选择的评判标准有误。不妨这样来看:有多少江浙一带的商人把自己的生活和自己的窗口公司放在上海,而把自己的生产设在江浙一带?换言之,如果我们用一个置换的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如果我们把上海这个窗口拿掉了,这些商人在生产所在地,是不是还能有一个具有和上海同等价值的窗口或者居住环境呢?回答显然是不!

所以,我不是故意要表扬上海,而是希望提醒大家看到:上海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中间的一部分,而它在这个生命共同体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不可替代的。这一部分究竟有多大价值,很难用值多少钱去衡量,但是,不可替代无法替代本身就是一种价值、一种潜力。

现在有些上海人自己好像底气也不是很足。我想,之所以他们会这么不自信,也是一种缺乏想象力的表现。因为缺乏想象力,就看不到一个多维视角下充满潜力和魅力的上海。

 

形成种子,撒向远方

上海观察:除了不可替代性,您还会用怎样一个坐标来定位和想象未来的上海?

鲍勇剑:我们其实生活在一个六维社会里。三维世界大家都很熟悉,那么,什么是第四维度?你可以去旧金山看它科学馆里面的一幅画,它是用真实的植物构成的。如果你有时间,就会发现,你夏天去看、秋天去看、冬天去看,都不一样。那它其实就是一个四维的作品。

上海观察:它在三维之外加上了时间。

鲍勇剑:不仅是时间,还是成长的过程。而其实,我们的生活还有更丰富的维度。

就拿上海来讲,我们为什么会担心我们的科创中心没有吸引力?因为你没有站在第五维度、第六维度的角度去呼唤它,于是你呼唤到的能量也无法和你的场相匹配。

那么比如纽约、伦敦,它们之所以可以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中心城市,美国硅谷之所以可能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地标,就因为它们的影响力不仅在于可量化的财富生产,还在于它们具有生活方式上的创造力。它们的创造力,是对我们当下生存、生活方式的再思考。

根据我对它们的了解,如果它们是上海,就会去想,什么时候,我们可以在苏州河里游泳?什么时候,我们可以有一个区,它完全可以不需要汽车?这才是一种具有全人类先进性的创造,是世界标杆城市的立命之本。上海如果一直只是想一些小打小闹的事,就会永远总觉得使不上力,因为你没有那种可以看到各种纵横交错的能量的眼光。当那么多能量在你眼前走过的时候,你没有一个抓手,去聚焦它,让它在这里,聚焦出更大的力量。

上海是有基础的。任何时候,你到浦东机场去转一转,到上海五星级以上的宾馆去转一转,你下巴都要掉下来了!原来全世界这么多优秀的人在这里相聚,交换知识,交换各种能量。而他们其实不怎么需要钱,或者其他任何东西,他们只需要一个可以聚在一起、互相激荡脑力、捡拾灵感的地方。上海要看到这些。

从这个角度来说,上海与其去跟西子湖畔的杭州比,跟深圳比,不如好好想一想,上海可以给中国梦提供怎样的基因?中国梦如果要细化一下,它在社区里怎么体现?在公共交通上、在医疗、教育、养老上怎么体现?在其他各个人文的部分怎么体现?上海应该在这些方面做出模型来。就好像上海的自贸区就是拿来做种子工程基因模具。上海应该在方方面面形成一些种子工程,并且有本事把这些种子撒向更远的地方。

 

好好呵护城市的社会资本

上海观察:在上海,很多受过较好的高等教育的学子,首选就是去大企业、跨国企业。这对创新、创业环境的生成,是一种不利因素吗?

鲍勇剑:事实上,如果严格做一下统计,常青藤学校毕业的学生也很少会去创业。好学生、知识精英一般都比较理性吧。一理性,又具备一定的条件(比如衣食无忧),就不大会去创业了。原因很简单。他们很清楚:创业的失败率有多高。

但即便如此,即便上海是一个国企、总部企业重镇,这并不妨碍上海会成为一个很好的创业的地方。因为上海从来不是一个排外的城市,她可以为外来的优秀人士提供无限的创业、创新的土壤。换言之,只要你提供了好的土壤,还是会有源源不断的创新者进来。

他们之所以来到上海,可能就是因为,上海有这样那样的一种生活观,或者这样那样的一些生活形态。这些生活观和生活形态,是上海最丰饶、富有的社会资本。一旦你把这些漂白、抽空了,就会忽然发现,这块土地也跟着贫瘠了,也就无法长出其他的果实了。

上海是中国的上海,上海是有能力为整个中国服务的。如果因为上海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可以为来自中国各地的创业者提供一个充满引力的磁场,那就让上海继续她的生活价值观。反之,如果上海开始改变她的生活价值观,把其他外地来的创业者都吓跑了,那我们也应该深思一下,这是不是我们想要的。

一个城市的社会资本就好像肥沃的土壤一般,需要我们好好地去呵护它。正如热带雨林中,如果任何大森林中间没有苔藓,就不可能有灌木。没有灌木,就不可能有乔木。没有乔木,就不可能有参天大树。城市也是如此。只有它的成员彼此共存得很好,才有一个生生不息、万物葱郁的未来。


博雅汇MBA
,专注于北清人等顶级名校MBA提前面试申请,拥有9年的辅导经验,帮助上千人成功拿到清北人复交等名校预录取资格。


20—21申请季,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博雅汇的学员共拿下528个名校offer。辅导的264名学员中,面试综合通过率达到90.15%。其中,MBA项目北大预录取51人、清华经管预录取29人、人大商学院预录取42人,各校录取人数业内排名第一。想要咨询MBA添加助教老师微信(15810437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