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31日,在以“汇聚中西 引领未来”为主题的“2014复旦领袖论坛”上,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恒隆集团董事长陈启宗围绕“如何兼容中西文化精髓培养未来华人精英”的话题发表了演讲。
陈启宗
亚洲协会联席主席、恒隆地产董事长、恒隆集团董事长
中国教育与西方教育的基本理念可谓南辕北辙,中国教育教人做人,西方教育教人做事,二者具有根本上的区别。中国古语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起点,只有品格好,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以“修身”为起点,以人品、为人处世为出发点,是中国教育的根源。相反,西方教育着重教人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因此西方教育的本质是解决问题的学问,而中国的教育体系缺乏这方面内容。当然,这并不阻碍中国人在过去三千年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与经济体系。然而,在21世纪全球一体化的大环境下,向西方学习如何解决问题的实用主义是必要的。这种实用主义产生了方法论,中国人要学习西方的这种长处,学会好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西教育各有其优势之处,学其优点、融会贯通是我们应当做的。
随着年纪增长,我越来越感受到文史哲的重要性。我希望管理学院的学生们不止需要学好财务、会计、营销、战略,也需要涉猎广泛的文史哲知识,让自己的世界观不那么狭小。赚钱是重要的,但是心胸宽广更为重要。想要成就大事,便要做个心胸宽广的人。
学文史哲还有其他原因。科技越来越发达,世界越来越复杂,如果一个人的学问只有专业的学习,那么这是一个不懂得思考问题的人,是一个没有思考能力的人,未来在与他人的生意交往上也会吃亏。当然,除了能从宏观层面研究问题,也从小处入手,做人要能干大事,也能做小事。读文史哲是帮助你从历史的角度、从全球的角度,从更高层次来看待问题、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最终帮助你解决问题。
目前中国面临的问题不是如何在中西之间找到平衡,而是如何在中西之间分别找到该学的和不该学的东西。对于优秀的东西,我们要学其精髓,而非模仿外在形式。中国的国情、历史、文化与西方有极大的差异,不能将西方的一套东西硬套到中国头上。但这里有一个危机:一个小国,必须从别人的角度出发,了解对方的想法,通过学习、提高来完善自己,才能在复杂的国际社会更好地生存;而一个大国在一定程度上很容易缺乏这种精神。因此,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必须学会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才能懂得如何解决世界的问题。
举个例子,我来自香港,很多人都问我“占中”问题。其中有两个重点是我所强调的:“占中”是要学习西方的民主精神,但事实上并没有学好。西方精神之一是法治精神,“占中”却是不守法制,在法庭颁令撤退的情况下仍然“占中”,这是违反法制的做法,是打着西方的旗号反西方的行为。此外,我们也不能照搬西方的东西,我们要学习西方的批判精神,对西方的制度有所批判,也要对自己的制度有所反思。
西方要向亚洲人学习的一点,是中国人的中庸之道。现在的西方社会中,一般人不敢说“自由是需要限度的”,说出来可能会不被社会接受。但自由真的没有限度吗?不是,没有限度的自由会引起不良的后果,特别在西方的资本市场里,出现了自由过度的现象。一个更大的问题出现在西方的哲学理念上,他们认为越自由越好,真是这样吗?事实上这正是2008年金融危机的根本问题,过度的自由最后导致全球陷入危机。西方所需的是从源头出发,改变其哲学理念,自由并不是越多越好。
因此,我鼓励所有的中国学生,能够保持住中国历史文明中的长处与优点,同时能吸收其他文化的精华。学生是中国的年轻一代,是中国未来的精英,学会真正的中西汇聚,以最合适的方式来融贯中西,才能对中国的发展、乃至人类的进步做出最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