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日。无数十八岁的孩子,走进考场。如今站在讲台上的老师们,也曾在考场中奋力书写,梦想未来。这是命运第一次让你自由选择,选择哪一座城市,选择哪一种青春。少年,愿你不负努力,找到自己,遇到未来。
-50后-
没有转折的人生不算精彩
郁义鸿老师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产业经济学系教授
1973年曾经给知青带来一线曙光,当时恢复了高校的入学文化考试。我在农场参加了全国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并取得了三门课全A的好成绩,甚至取得了面试官的当面赞扬——一切都似乎指向一个光明的出口,却未料那一年的考场中出了个“白卷英雄”张铁生,舆论大乱,风向顿变。我本来已经攥在手心里的大学入学名额飞了。这对我是一个巨大的挫折,充满希望的我一下子被扔进了谷底!但那种希望和信念、奋斗和改变命运的决心还在心中激荡。
高考来临时,我当时正在农场,知青们没有什么休闲活动,平日里能和语文搭得上关系的也就是偷偷传看的像《红与黑》那样的世界名著罢了。那时候,所有课程的复习资料都很缺乏,我不记得我们从哪里搞到了当时最流行的数理化丛书中的几本,我们几个准备高考的朋友就一起备考,那些老三届中的高中生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我是1965年进的育才中学,实际上初中只读了一年书,“文化大革命”就爆发了。虽然初中没读多少东西,但毕竟有上海市重点中学的教育基础,1973年那一次也考得不错,我还是很有信心的,就踌躇满志地在报考志愿上填上了“复旦大学”。
终于如愿进入了复旦大学,我读的是数学系。那时候没有人给我们做填写高考志愿的指导,我们都不知道有哪些专业,甚至搞不清楚各个专业具体是学什么的,我就闷头报了数学系。或许因为当时数学家陈景润很红,像民族英雄一样,很受年轻人崇拜吧。有意思的是,在收到录取通知书之前,我其实已经接到了家里发来的电报,一位好朋友已经打听来了这个令全家无比激动的消息。想想看,17岁下乡,26岁了才回来读大学,这也是只有我们这一代人才可能有的体验吧。当年参加高考的是好多年累积下来的高中生和初中生,好几百万呢,我能被复旦录取,真的感到非常幸运。
-80后-
经历过高考的我们都有一颗强大的心
吴肖乐老师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管理科学系副教授
到大学后,每每遇到困难事,同学们会常说:“高考都经历过了,这算啥?” 确实,经历过高考的我们都有一颗强大的心。
生命中很多重要的事都可类比为高考,结果取决于自己的行为和天时地利人和这样一些随机因素。面对这些事,我们需回答,在它来临前如何应对,到来时如何把握,过去后如何面对结果? 于我而言,若用如下的心态去经历这三阶段,往往能让自己满意:之前,尽力而为,积极备战;过程中,自信加上一颗平常心,力求展现真实自我,不求成为一匹黑马;过后,泰然面对任何结果,憧憬前方的路。
-90后-
标准化的考试永远不是生活里最棘手的
郁培文老师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管理科学系讲师
我是读高二那年提前参加的高考,现在印象还比较深刻的事情是,当时觉得自己考得还不错,所以六月上旬高考结束后就没回高中继续上课,把我们班主任气得够呛。
我觉得高考是人生重要的一个分水岭。高考之前,大家都走的是几乎一样的道路,没有什么其他的选择。高考之后,大家开始要做各种各样的选择,选择大学,选择专业,选择工作,选择未来的生活。大家也会慢慢的明白,标准化的考试永远都不是生活里最棘手的。找到自己热爱的事情,修炼一颗强大的内心,让自己的人生有使命感,这些都没法通过考试得到。不过,对于很多讨厌学习和考试的人来说,不得不考的高考也算是修炼强大内心的第一步。
20—21申请季,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博雅汇的学员共拿下528个名校offer。辅导的264名学员中,面试综合通过率达到90.15%。其中,MBA项目北大预录取51人、清华经管预录取29人、人大商学院预录取42人,各校录取人数业内排名第一。想要咨询MBA添加助教老师微信(15810437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