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情似水,佳期如梦,转眼七夕节又至。一年一度鹊桥相会,当牛郎织女在天河互诉思念时,你是否也陶醉在这浪漫的节日氛围中?而在复旦,有多少情侣在此相识、相恋,最终相伴一生;这美好的校园,承载了多少人的温馨回忆?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这些校友夫妻们,一起回顾那些青春岁月,分享他们的甜蜜往事。 永葆初心,彼此珍惜 1984级经济管理本科、1988级经济管理硕士校友 徐莉 1982管理科学本科、1986级经济管理硕士校友 沈洪良 我们相识于1989年。当时我们都是在读硕士研究生,我刚结束了福特班的学习,回到管院跟导师陆廷刚教授上专业课“跨国公司财务管理”,沈同学年级比我高,他也选了这门课。于是陆老师带领我们两个人,每周在导师办公室上课。当时的管院在学校200号那幢老建筑里,每次上课前,沈师兄都主动帮老师擦干净办公桌,装满暖水瓶,我感觉这人挺懂事儿,很有高年级老大哥的风范。那门课,陆老师用了英文资料,要求我们读英文文献,学习WPS软件,在当时算是新事物,所以我们共同探讨比较多,每次课后一起骑车回南区也很自然。陆老师对我说沈同学人不错,有时还问我们有没有去参加南区舞会等等。学期末,学校在相辉堂举办一二九晚会,他不知从哪里弄到了两张票,算是我们的首次正式约会。 那时候我们有很多温馨的回忆:我们喜欢在校园里散步,在大家沙龙喝咖啡,当时南区后门的松花江路还很幽静,我们也常在那里散步,偶尔也会去银座吃顿西餐;他骑自行车带我去外滩听新年钟声;我们一起读诗,徐志摩的汪国真的都有,擅长朗诵的他还自制配乐诗朗诵录音带送给我;平时留纸条假期有书信节日有贺卡,现在还保留着一部分“精品”。与今天相比,那个时代物质条件很匮乏,但人的精神生活却很丰富,我想青春总是美好的,任何时代都是如此。 我们结婚时,陆老师作为证婚人出席了婚礼,他送的瓷器至今我们还在珍惜地使用。后来我们有了小孩,陆老师也来看望,孩子长大后,我们一同去探望导师。可以说,两个复旦人因为复旦自然而然地走到了一起。 我俩几乎没有离开过复旦。91年我留校工作了,有几年老沈也曾在管院任教。孩子小的时候,我们常带她来校园玩耍拍照片;现在孩子大了,我们经常在校园散步,something old something new,看到依旧的景色很感慨,看到新的美景很愉悦,看到优秀的年轻人把最美的年华最美的身影留在校园,更觉得很美好很有正能量。所以我们想祝福复旦精神在复旦人身上得以传承并发扬光大,祝福复旦人用爱心用智慧点亮生活、照亮世界。 今天七夕,我想对他说的是,永葆初心,彼此珍惜,希望有更多的时间,牵手行走于美丽的山水之间。 日月光华,旦复旦惜 1989级经济管理本科校友 赵晓芸 1987级市场营销本科校友 徐承军 89年秋季,复旦校园,那是一个很普通的傍晚,在男生宿舍二楼的拐角,一位女生引起了不小的骚动,不知为何班级里的许多男生像敬畏女神一样将其围成一圈,原来她是我们学院的党组织的领导。奈何我当时有事,只匆匆而过与其打了个照面,但那让人眼睛一亮的扎马尾辫的样子,和她身上散发的淡淡的清新的味道,让我至今难忘。或许就像歌里唱的“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就注定了我们一生的缘分! 90年的校园是社团活动非常丰富的一年,也让学院里的我们产生了许多交集。她说我比她年长、成熟,思维活跃,正面乐观,于是她遇到问题常会来请教我这个“师兄”,一来二去,了解就多了,共同的语言也多了。 那时候我们最喜欢的约会地点有曦园、燕园、图书馆,虽然很平凡但每天都充满了期待,还会相约去看元宵灯会。她胃不舒服了我会从家里烧一锅粥送来,还常常写一些打油小诗送给她,她说这样的小惊喜总是让她很感动。等我们的“复二代”长大了,在合适的时候,我们会和他分享那些平凡而美好的复旦往事。 复旦承载我们的恋爱记忆,所以我们也常常回母校看看,比如百年校庆、同学会,感觉学校活动越来越热闹、学生也越来越有才了!看着他们青春的面庞,我心里也有想说的话送给学弟学妹们: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好好学习,你会有的,你会懂的! 而今天是七夕佳节,感谢一直陪伴我身边的她。亲爱的,我想对你说:日月光华,旦复旦惜! 管院交集,改变一生 1996级复旦MBA校友 姚远 1992级复旦MBA校友 吴建融 83年的暑假是我们大学的最后一个暑假。暑假到来之前,同学们都忙着谋划暑期旅游。那时都是穷学生,大多数同学家里经济条件也不宽裕,旅游是一件比较奢侈的事,所以我们都很珍惜。我们几个同学结伴去了庐山。因谢晋导演的电影作品《庐山恋》,庐山曾风靡一时,影片中那优美的自然风景和动人的爱情故事令人心驰神往。庐山之旅不但是一次惬意的旅程,更成就了我们的“庐山恋”,成为我们相伴35年的起点和最美好的回忆。 84年大学毕业,我们俩分别被分配到了邮电局和仪表局下属的工厂工作。那时,幸福的是找工作不需要自己操心,国家给你找;苦恼的是,你在拿到毕业分配通知前,对未来的职业一无所知,完全听天由命。离开大学后,我们俩始终有一个梦想,希望能再读研究生。天遂人愿,91年我被邮电管理局推荐报考复旦大学研究生,我选择了企业管理专业。潜心复习4个月,顺利考进了复旦管院企业管理专业。报到的第一天,王方华老师说,全国有6所高校准备试办MBA专业,复旦是其中之一,经济、企管的新生可以自愿申请转MBA专业。这是我第二次听说MBA。第一次是中国青年报的一篇报道,讲的是我国第一批公派的MBA留学生,回国以后发挥不了作用,这让我心中不免产生几分犹疑。回家后,姚远的远见帮助我做出了现在来看是非常重要的决定。班主任沈伟家老师当时也是MBA的项目主任,他告诉我,“优秀的、有潜力的年轻管理者到管院去学习,肯定是一件有很有意义的事。”于是我下定决心转到MBA专业。这个选择使我在同龄人中,比较早的学到了有关市场的理念的和方法,有关公共政策的经济学原理,金融和经济的关系……我后来在政府部门从事金融、经济、民生管理工作,管院MBA课程和老师给我的帮助是巨大的,让我得以圆梦。学习过程中,我们被许多优秀的同学影响着同时我们也影响了他们,我们都成为了更优秀的自己,改变了各自的生活轨迹。 几十年过去了,我们从上海大学的同班同学,到复旦管院的校友,改变了自己也影响了别人,和管院的交集是我们人生最有意义和成就感的一段,和管院的交集成为我们生活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复旦流年,平淡是真 1997级复旦管理学院国际企业管理系本科、2004级复旦-港大IMBA校友 徐薇 1994级复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本科、2010级复旦-港大IMBA校友 聂巍 1999年9月10日,通过父母的朋友介绍,我们在国定路老巷1楼的餐厅见面认识了。之后我在上海继续读大学,他继续在日本工作,属于远距离恋爱吧。再之后,我们以两个人能在同一个城市生活为目标,一起努力学习和工作,直到2004年在日本结婚。再再之后,我们又前后回到上海读书,工作,生活,生子…… 印象很深的是2006年的春节,从年三十到初四的整整5天里,我们两个人窝在国定路上租的房子里没日没夜的追剧看“大长今”,饿了叫外卖,就连吃饭都没有离开过那张床!现在想起来真是浪费大好时光,怎么就不出门旅旅游呢?也感叹真是“臭味相投”的两个懒人!可是当然也很甜蜜恩爱啦!我们基本不会为了过节准备特别节目,但是有时间两个人坐在一起安静地聊聊工作聊聊天就很舒服。 现在家就在学校旁边(新江湾城),我们经常会带孩子去宽阔的校园里骑自行车、玩滑板。复旦本部也会偶尔回去,在光华楼前的草坪玩耍,或者拍照,也会和孩子讲述这些曾经在复旦读书的情形。 回到本部校区,很怀念以前的一食堂,二食堂,三食堂,旦苑,还有晨跑敲章要绕过的校内操场,那些曾经每天的必经之地。还有3109自习教室,我俩以前总是喜欢沿着物理楼前面的小路散步聊天。 每每在校园里看到年轻的学弟学妹们,总是不禁羡慕他们蓬勃的朝气和尚好的青春。读书的时候总觉得时间很多,日子还很长,可走出校园后一晃就是14年。回头看大学4年真的不长,学弟学妹们:好好珍惜,狠狠地学,狠狠地玩,不枉青春任性一把。 最后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我想对我家亲爱的说:少刷手机多说话。 恋在管院之“捧在手心 倩在吴心” 2000级复旦市场营销本科校友 薛雯倩 2000级复旦统计系本科校友 吴斌 我们是管院同一届的,我在市场营销系,他在统计系。之前我们有好多门基础课是在一起上的,不过我从未注意到他。 我们相识在大一上的书法与审美公共课上。平日一直坐第一排的我因为偶遇高中同学,于是坐到了倒数第二排和她一起上课。他那天正巧上课迟到,走进教室后就近坐到了最后一排,也就是我后面。他穿着大红色卫衣,带着白色运动帽,有点显眼。没多久,他用手指了我一下,问我借笔。随后他开始和我搭讪起来:“你也是管院的吧,有些眼熟哦?”我回头看了他一眼,没好意思回绝,就侧着脸对他点了点头。他拿了一款薄荷糖递给我,问我要不要,我没要。他向我做了自我介绍,并问我叫什么名字。为了知道我名字具体写法,他向我伸出手掌,示意我把名字写在他手心上。 那天之后,我们经常会在南区、六教还有管院遇见,交流机会也越来越多。大一下学期我们渐渐确立了恋爱关系。 相恋八年,我们终于步入婚姻的殿堂。婚礼当天,我们回到母校,在复旦校园拍摄外景,回忆我们曾经的点点滴滴,感谢母校见证了我们的爱情。 毕业后,我们经常会回到复旦,回到管院,回到南区,相约亲爱的同窗室友,一同回忆曾经走过的路,经历的事,说过的话和我们的匆匆那年…… 如今我们可爱的龙凤宝宝们已经出生。我们期待着明年春暖花开之时,带着刚学会走路的小复二代们在校园里奔跑,在希望的田野上驰骋。 “遇到你,是我今生最大的幸福和成就!” 2000级复旦MBA校友 岳小珊 2004级复旦-BI(挪威)MBA校友 谭启钰 在大学校园12.9纪念舞会上,白羊座的我遇上了狮子座的他。从那以后,校园里的漫步,自修室里的同修,舞会中的翩翩起舞,在带着那个年代烙印的热恋中,我们许下了海誓山盟。毕业后克服学校分配各回原籍的困难,我这个湘妹子跟随他到了北方。南北生活习惯的差异与融合,新婚时身居陋室而吟唱《陋室铭》的快乐,都成为我们感情的催化剂。 十年后,已经成为妈妈的我又重回复旦校园,而他也毅然放弃稳定的生活,重回上海,我们又回到复旦校园。在上海的再次奋斗中,在复旦的各种活动中,我们收获感情的再度升华。如今,在复旦的就业辅导沙龙中,创投俱乐部的天使会中,仍可见到我们活跃的身影。而我们的儿子,也分享了我们过往的浪漫史,参与复旦的各类活动如健康跑、百年庆,长成了独立而有责任感,浪漫而又稳重的男子汉。 我们想对管院说:祝管院的教育事业蒸蒸日上!我们以复旦为荣!我们也将努力让复旦为我们而自豪!我们还想对学弟学妹们说:要感恩复旦、努力回馈母校! 在七夕之际,我想对他说:感谢你给了我如此美满的家庭!在相识27年后的今天,我仍然想说,遇到你,是我今生最大的幸福和成就!他也有话对我说:老婆,爱你一万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2001级复旦-MIT IMBA校友 刘诗萍、刘崴 我俩的相识算有点戏剧性吧。我们都来自同一个班,不过她是新加坡政府的委派留学生,来校报到比正常开学时间晚了2周。我还清晰记得,初次见到她时,那时正好是课间休息,她和另一位新加坡同学在端看课室后墙上的课程表。怎么说呢,不算一见钟情,不过乍一眼,她颀长的身材和清秀的面容给我留下了挺深的印象。我就兀自凑上前去,简短自我介绍一番后,一打听她也姓刘,就半开玩笑说,既然是本家,那就加入我的学习小组吧。后来我们在一起后,回忆起她对我的第一印象,嗯,不太好,说我有点冒失,惭愧! 我对她的好感产生于一年级下半学期。虽然未能如愿分在一个小组,不过在平时点滴的接触中,我发现她其实并不如外表那样的孤傲、高冷,熟稔以后她展现了活泼、热忱、善良的一面,这都无不打动了我。我就想方设法接近她,但又不敢靠得太近,怕引起对方的反感。印象很深的是有一次年级组织去宁波参观民营企业。午餐是四人一张方桌。算是天意吧,我俩凑巧是一张桌,她就坐我边上。当时自己心里又是开心,又是忐忑,不过表面还得故作轻松与坐在对面的老师和同学交谈。虽然用餐总共花了一小时,但自觉就20分钟吧。我知道那肯定不是交谈的缘故,而是我的心思都在她那边,不知不觉中,时间就溜走了。 直到二年级上半学期,我特意请她在复旦附近的餐厅用餐时,鼓足勇气向她表白。未曾想,出师不利,被她婉拒了。此后,我失落了一阵子,但是不想放弃。不过,契机很快出现了。二年级寒假,她照例回到新加坡家中,我则特意安排了时间去新加坡旅游。到了那边以后,我就联系上她,因为她在新加坡旅游局工作,就顺水推舟邀请她能做我的向导,她爽快地答应了。几天下来,我们既逛了知名景点,又深入交流了许多。我俩惊奇地发现,虽然来自不同国度,成长背景也不一样,但是我们有许多相同喜好,有很多共同话题。这次旅行很愉快,但也很短暂。不过,它却成了我俩感情发展的催化剂。开学后,我们就自然而然地走到了一起。 那时候的日子平凡而美好。我俩最佳的约会地点是复旦附近一间不起眼的火锅店,估计现在已经不存在了。那间店,营业时间直至凌晨,物美价廉,每次由于小组讨论或者自修熬到深夜,我俩就会光顾那里。(不过,奉劝学弟学妹们,宵夜不是一个好习惯哦,当然拍拖除外!) 结婚前,有一段时间她回新加坡工作,我们分隔两地将近一年,期间我们只能通过电话、邮件保持联系。但是我们的感情没有因为异地而疏远,最终我们幸福地走到了一起。 每年结婚纪念日,我会给她买一束鲜花,挑个餐厅用餐,然后看电影或者话剧,噢,太太还会每年要求我给她写一封情书,并在纪念日朗诵。 我们时不时还会回管院看看。觉得学院最直观的变化是2005年落成的史带楼,很气派、很现代,这点上我们很羡慕现在的学弟学妹们,你们能拥有这么好的学习环境。而不变的还是管院老师对事业的执着和对校友的热忱。很感恩管院,两年的学业,我不仅收获了知识,拓阔了视野,也收获了爱情和友谊。这些于我们来说,都是永恒不变的宝贵财富。今后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会以身为复旦人而骄傲,更以复旦人来要求自己,希望今后能为复旦管院跻身世界一流商学院尽自己绵薄之力。 在今天这个美好的节日,我想对诗苹说:我们的婚姻已经进入第九个年头,这些年来,如同这世上所有的夫妻,我们间既有欢笑,也偶有争执。但我对你的情感,一如复旦初遇时的美好。感谢你的陪伴,感谢你的包容。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我不变的心声。 复旦,从未离开过
我们相识于2008年的夏天,因为一起做本科生辅导员工作,我们有共同的朋友和共同的话题,所以生活中有不少交集,两个人性格互补,相处比较愉快也很谈得来,很自然而然地就走到一块了。
我们俩可以说是“管院土著”,在管院求学的时间加起来接近20年。我的第一个毕业典礼很巧是他做司仪,当时刚认识不久。第二个毕业典礼也很巧,是和他一起拿学位。中间经历了从认识到恋爱到结婚到孕育复二代的过程,所以这些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事情都发生在管院。
那时候我们最喜欢的约会地点是食堂。那时我在南区做住楼辅导员,我们俩对吃的没有太多讲究,一直觉得我旦的食堂挺好吃的,所以南区食堂一楼二楼、清真和春晖都留下了我们逐渐丰腴的身影,当然也留下了许多难忘的回忆。
13年我们因为工作的关系搬离了复旦,之后时常会回来走走看看,参加校友会的活动或者在“五角场广场”附近和朋友们坐坐聊聊。每次走进复旦的校园,我们俩都感觉好像从未离开过。
如今我们的儿子小石头三岁多了,在他出生到一岁半之前我们一直生活在复旦新江湾教师公寓里,院子里有许多我们的朋友,也有他的“复二代”玩伴。新江湾校区非常美,那是一段很奇妙很美好的时光。我想关于复旦的回忆,不只是我们两个人的,他也有份参与,等大点了我们会帮助他找回来。
七夕了,记得结婚后老公跟我说七夕是牛郎织女好不容易一年一度重逢的日子,我们吃吃喝喝互送礼物会招他们嫉妒的,所以还是乖乖在家待着最好。(我书读的比他少,不知道是不是被他骗了~)通常情人节和七夕我们都很普通地过,吃吃饭,压压马路,但有最重要的人陪在身边,不就是最完美的幸福吗?
管院相识,爱情学业双丰收
2010级复旦MBA校友 张晶晶、邵一平
我们同时就读于复旦MBA,相识于10届MBA同学组织的本科校友聚会上,缘分就此展开。
我们相识的时候已经临近毕业,因此在不多的日子里会在复旦校园附近共同就餐、散步,也经常会一起约定下课后相伴回家。在那样简单的日子里,陪伴在彼此身边就已经是最浪漫甜蜜的事情。
最难忘的是我们共同参加了盛大的毕业典礼,并且一起穿上礼服合影,纪念我们的爱情和学业获得双丰收。因此,感谢母校和管院给我们这样一个相识相伴的机会。每每看到现在可爱的学弟学妹们,我都真诚地希望他们中能够涌现出更多的“双丰收”。
很幸运,我们在上个月刚刚有了可爱健康的复二代。等她长大了我们一定会跟她讲爸爸妈妈在管院相识的故事。
今天是七夕,想说的是很开心有彼此相伴,希望我们能够永远在一起开心下去。
“被她领导是最甜蜜的”
2013级复旦-港大 IMBA校友 程恭、张明雪
我们是复旦-港大IMBA 2013GB的同班同学,在两年的学习生活中,我们相识、相知、相持、相携,最后走到一起,相伴一生。
她是2013GB的班长。她很有能力,把班级事务处理得有条不紊,让我看到她独立、稳重的一面,也让我对她越来越倾心。我感觉被她领导是最甜蜜的。
我们一起在管院史带楼上了很多课,所以那里成为我们感情最深的地方。如今她怀着我们的“复二代”宝宝,我们经常回复旦散步,让宝宝感受复旦浓厚的学习氛围,也当作是一种特别的胎教。
我们全家都在期待这个小天使的诞生,以后我们要带他/她到复旦,给他/她讲爸爸妈妈过去的故事。
20—21申请季,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博雅汇的学员共拿下528个名校offer。辅导的264名学员中,面试综合通过率达到90.15%。其中,MBA项目北大预录取51人、清华经管预录取29人、人大商学院预录取42人,各校录取人数业内排名第一。想要咨询MBA添加助教老师微信(15810437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