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清明小长假的结束,大家都陆续回到了原本的工作中。经历了一个小假期的休息,在每天的工作中,你是觉得充满了能量还是需要时不时靠咖啡茶叶来提升注意力?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在每天短暂的工作间隙,做些什么更能让你保持精力旺盛。 美国波特兰州立大学的Fritz等研究者一直致力于研究人们工作之余不同类型的假期(包括工作日晚、周末、长假等),以及这些假期对人们精力恢复、健康幸福程度的影响。一直以来,研究都表明, 人们需要在工作之外进行彻底的精神和身体放松, 脱离工作,进行一些轻松愉悦的活动比如锻炼身体等,才能更好地恢复精力,以充足的能量重新投入到工作中。而近些年, 很多学者都开始关注一种更常见而又经常被人们所忽视的“假期”——工作间歇,即每天工作时间内的短暂休息(micro-break)。这种短暂的间隙不同于正式规定的午休或是较长时间的休息,而是任务间隙中短暂的精神放松,人们可以在此段时间进行工作相关或工作无关的多种不同行为。 Fritz等人对人们在工作间隙中用来保持精力的不同措施进行了分类,这些措施按照新补充能量的不同种类可以分为四类:身体(physical)、关系(relational)、心理(mental)、和精神(spiritual)。身体类的策略包括利用工作间隙喝水、去卫生间、及做一些身体运动等。关系类的措施包括和工作中的其他人进行积极的互动(如,向他人表示感谢, 帮助他人等)。心理类的举措则针对聚焦性的、有时是面对未来的行为,如列一个要完成的工作的单子,计划晚上或周末的活动等。最后,精神性的举措则是帮助人们更宏观全局性地了解事物,如思考自身工作的意义等。 这些措施中有些是与工作没有直接关系的,称为真正的“短暂间歇”,这类行为比如喝水、散步、抽烟、查查个人的邮箱、计划周末安排、做杂事、或吃零食等。其他措施则是在工作中进行的,是与工作相关的措施,如转换到下一项任务中、列一个需完成任务的表、以及帮助同事等。Fritz等人的研究即关注了人们在工作中采取的这两类不同保持能量的措施对个体自我报告的活力及疲倦程度的影响。 研究者以一家管理咨询公司和一家大型软件开发公司的员工为样本,调查了共计214名知识型员工在工作中不同措施使用的频繁度,以及自我报告的活力和疲倦程度。结果表明,人们使用最频繁的五种工作相关措施按顺序依次是:检查邮箱、转换任务、列一个需要完成任务的表、帮助工作中的他人、以及与同事/老板聊天。其中每一项的使用频繁程度都高于中等程度。而人们使用最频繁的保持能量的五种工作无关措施则是:喝水、吃零食、去卫生间、喝咖啡类饮品、做一些步行或拉伸身体的活动等。 这些人们频繁使用的保持自身工作精力的措施与最终的精力水平和疲倦程度又有怎样的关系呢?相关分析表明,前五项工作相关措施中没有一样与精力水平呈显著相关,而在工作无关措施中,前三项都与精力水平无关,第四项喝咖啡类饮品则与活力程度显著负相关。对于自我报告的疲倦程度,前五项工作无关措施中的三项都与疲倦程度显著正相关,即吃零食、去卫生间、及喝咖啡类饮品。因此,这些措施似乎是在个体疲倦程度较高时使用更频繁。总之,这些结果表明,人们最常使用的保持活力的措施并未能真正增加个体的活力水平,而且,一些常用的措施反而与疲倦程度正相关。可见,人们并未找到真正能够提升活力水平的工作间隙措施。 那么,哪些措施是与工作活力程度正相关的呢?以下就逐一列出:(1)学习新东西,(2)关注工作中能令自身开心的地方,(3)设立一个新目标,(4)做一些让同事开心的事,(5)花时间感谢身边共同做事的人,(6)寻求他人对自己工作的反馈,(7)思考什么让自己的工作不同,(8)思考自身工作的意义。有趣的是,所有这些策略都是工作相关而非工作无关的,反映了工作中的学习、关系、以及意义。并且,只有一种工作相关措施与主观报告的活力程度负相关,那就是发泄问题。除此以外,没有一个工作相关措施与疲倦程度正相关。这些结果都表明,许多工作相关措施都与活力程度正相关,而与疲倦程度无关。 而工作无关类措施的结果则很不一样。主观报告的活力水平与八种工作无关措施都呈负相关,仅与一种有正相关作用(冥想)。并且,疲倦程度也与11种工作无关措施呈显著正相关。因此,这样看来,人们采用的工作无关措施总体上都与活力程度负相关而与疲倦程度正相关。 看到这样的结果你有怎样的感悟?对于想要保持工作精力的人们来说,采用工作相关措施远比工作无关措施更为有效。 此外,这项研究发现的与活力程度正向相关的措施有学习相关的(学习新东西),关系型的(如,做一些让同事开心的事),和意义导向的(如,反思如何让自身的工作有意义),这些结果其实也都有相关研究的支持。对学习来说,近期对于工作发展的研究表明,学习与活力间有显著正向关系(Spreitzer et al., 2005)。人们在学习时,会有新的成长和发展,从而产生了更多的心理资源。并且,学习导向的人倾向于对新事物更为开放,因而也有更高的活力和精力水平。 对于工作中的关系成分,也有许多研究表明,工作中的积极关系能够带来身体和情绪上更多的能量(Heaphy & Dutton, 2008)。积极的工作关系能够给人们的身体带来即刻和持续的好处,包括心血管、免疫、神经内分泌系统等;而不良的工作关系则会消耗人们的身心资源,从而降低精力水平。 对于意义来说也是如此,当人们感到自身的工作有价值有意义时,他们会更具创新性、有较高的工作满意度、工作更投入、也有较高的承诺度(Cohen-Meitar, Carmeli, & Waldman, 2009), 近期关于工作设计的研究就表明,当个体感觉自身的工作对他人有影响时会更有动力好好工作。具体说来,当消防人员、医生、慈善人员、保卫人员能够看到他们的工作对受益人的意义和重要性时,他们的工作会更高效。此外,还有关于业余时间活动的研究表明,业余时间从事志愿活动等创造意义的活动会提高个体的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 总之,这些研究都证明了,从事学习、积极关系、意义类的活动能够帮助个体及周围他人创造更好的体验。 看完今天我们介绍的这些关于工作间隙应当采取的保持精力的研究,你是否有所收获?的确,工作间隙中的很多与工作无关的精力维持策略都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喝水、去卫生间、伸展伸展四肢,它们在短期都能够帮你保持活力水平。然而,要想长期保持较高的精力水平,或许可以考虑在工作间隙多做一些有意义的工作相关的活动,比如学习工作中的新知识、反思下自己工作的意义和可以改善的地方,和同事进行工作上的反馈等等,都会从长期水平上让你受益匪浅。 博雅汇MBA,专注于北清人等顶级名校MBA提前面试申请,拥有9年的辅导经验,帮助上千人成功拿到清北人复交等名校预录取资格。
当然,这项研究并非没有缺陷,它采用的横断型研究方法(所有变量在同一时间进行测量)并不能说明变量间的因果关系,人们有可能是因为已经很疲倦了所以才采用工作无关型措施,而对于工作相关措施与高活力程度间的正向关系,也可以解释成高活力程度的人更倾向于采用这些措施,或采用这些措施的人会获得更高的活力水平。要进一步验证这些不同过程,还需要设计更精巧的纵向研究、实验研究来支持。但这一研究从侧面反映了,以往媒体宣传和人们印象中的工作间隙获得能量的活动,打盹、去外面散步、亲近自然等似乎与真正的活力和疲倦程度并不相关。的确,这些活动在工作之外的业余时间(如工作日晚上)会有效帮助人们获取能量、放松身心,但却并不是在工作时间内保持精力的首选措施。
20—21申请季,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博雅汇的学员共拿下528个名校offer。辅导的264名学员中,面试综合通过率达到90.15%。其中,MBA项目北大预录取51人、清华经管预录取29人、人大商学院预录取42人,各校录取人数业内排名第一。想要咨询MBA添加助教老师微信(15810437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