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于义乌的毛伟智,或许血液中就流淌着从商的基因,从小对商业世界心向往之。虽然一路阴差阳错,不断与理想失之交臂,但是热爱的力量,让他仍然不断努力向商业世界一步步靠近。本科和硕士阶段七年勤勉求学,职场两年飞速成长,他憧憬着有一天能真正印证对理想的热爱,终于选择复旦泛海国金,勇敢地敲响金融世界的大门。
毛伟智出生在小商品之都义乌,这是一个建设在市场之上的城市。在他的记忆中,儿时的马路川流不息,永远挤满了大大小小的货车、三轮车,它们将各式各样的货物从市场运往世界各个角落。“小时候我最喜欢的事,就是读报纸,尤其是经济与政治相关的文章。”毛伟智说。他每周都会将过去一周的《经济参考报》《参考消息》以及《义乌商报》全都搜罗一遍,再细细阅读,一看就是好几个小时。
“这些文章中最吸引我的,莫过于那一个个千变万化的数字,无论是经济数据的增长,财政数据的变化,还是商业世界里所发生的故事,都让我感到由衷的兴奋。”也许正是童年的经历,让毛伟智对商业世界有着无限憧憬,他期待有一天真正走进商业世界。
心之所向:不断与梦想擦肩而过
高考那年,本想报考经济学专业的毛智伟错过机会,最终来到了复旦的计算机专业,这是毛伟智与理想中的商业世界第一次擦肩而过。
但无心插柳柳成荫,毛伟智坦言:“回首本科的四年,我特别感恩复旦赋予我的‘自由而无用的灵魂’。在我看来,自由是思想的自由,而无用,则是对功利的疏离。”
鼓励通识教育的复旦,给予了每一位同学极大的选择的自由,得益于此,身在计算机学院的毛伟智,除了学习数据结构、算法、操作系统这些计算机科学的主干课程之外,还跨专业选修了许多其他专业的课程。其中有两门课程让他印象颇深,一门是James C. Kralik教授开设的《商业管理的案例分析》,另一门则是谢百三教授开设的《金融市场》。这些课程,让毛伟智学会了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理解每个商业故事,也让初步涉足金融领域的他对二级市场有了更鲜活的认知。
在课外,毛伟智曾先后在多家IT公司实习。在技术领域的尝试让他发现,自己对于写代码的工作始终提不起兴趣,他所向往的依然是令人心潮澎湃的商业世界。
于是,大四拿到保研资格的毛伟智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经济管理方向,却因自己偶然的疏忽再一次与理想中的商业世界失之交臂。最后,毛伟智通过复旦法学院的保研面试,在法学院开始了自己的研究生生涯。
选择法学院并不是我的一时冲动。”毛伟智解释道。在本科阶段,他就选修了法学院张广杰教授开设的《法治理念与实践》。在案例实践的课程中,毛伟智渐渐了解到,法律条文和制度的设计从来都不是僵硬而冰冷的,这些规章制度的背后,都包含着立法者的价值判断,而价值判断本身,有时也并非易事。
因而在法学院学习的过程中,毛伟智还是偏爱与商业相关的法律课程,能够让他对商业世界的运行机制、经济活动的展开规则以及价值的判断和选择,都有了一个崭新的视角。但他终究意识到:法律所参与和规制的也只是商业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法学院距离他梦想中的那个商业世界仍然过于遥远。因此,在律所实习过后,毛伟智最终决定不再选择律师作为未来的职业方向,结合自己过往的背景,金融行业成为了他首选的职业目标。
毛伟智的职业生涯从普华永道的审计部门启航。“普华的工作充满挑战,但也让我飞速成长。”毛伟智这样回忆,财务功底薄弱的他不仅需要在短期内迅速熟悉和掌握项目中所需的财务知识,也需要学会如何通过更高效的团队合作完成每一个项目,如何更好地与客户打交道以实现最终的目标。在工作中,毛伟智认识到,审计这一看似重复性较高的工作,背后却隐含着思辨性和方法论,审计报告也并非财务数字的简单罗列,而是企业经营成果的体现,其中的勾稽关系、内在趋势以及财务结构无不准确具体且生动地展现了企业的内在价值。
从计算机、法律到审计行业,毛伟智似乎从未真正进入过商业世界,但是他又始终向往,并努力尝试着向这个世界靠近,毕竟——这才是他心中的热爱。
工作将满两年之际,毛伟智计划向金融行业转型,但是几次尝试都不是很顺利。他发现虽然通过了CFA的一级考试,但他对于金融行业的了解和认知还是相对匮乏,同时缺乏金融行业的实习经验,使得其在实务方面也有所欠缺,很难获得金融行业的核心岗位。
桥水基金创始人达利欧在《原则》一书中说道:“我确信推动我不断向前的唯一动力,是我喜欢我做的事”。因为确信心中的热爱,所以毛伟智选择:再次回归校园。他说:“我想要叩开这扇门,真正进入我所想要进入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