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 是清华经管学院的第35个年头。 35年,对于一个人的生命来说, 正是风华正茂的时节, 而对于一所学院来说, 是一棵大树露出土地的部分, 深植于沃土之中的, 是深远绵长的根须与脉络。 我们将用系列文章 带大家一起翻开记忆的匣子, 缅怀大师留下的智慧与启迪, 追忆这35年来的流光时刻。 第一篇 饮水思源 1926年 清华大学经济学系创建 1928年 陈岱孙出任系主任 1938年 清华大学并入西南联大 1946年 清华大学经济系恢复 1952年 经济系被撤并入其他高校 1979年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工程系建立 清华学校1916级毕业生、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硕士朱彬元担任第一任经济学系主任。 “民国以来,国事蜩螗,兵连祸结,迄无宁岁。揆厥原因,政治不良,显为厉阶;然经济组织之幼稚,人民生计之贫困,亦未始忽视民生重计之穷困,亦未始非政治恶劣之背景。盖政治经济互相表里,自古以来,谋国之道,未有忽视民生重计,而能长治久安者。”怀着救国图强的爱国情怀,1926年,老清华的经济学系成立了,朱彬元成为第一任系主任。 经济学系第二任主任陈岱孙 1928年,陈岱孙接过了这团薪火,成为经济学系的主任,一做就是二十四年。 其实,又岂止是二十四年?如今在陈岱孙老先生的铜像底座上,还镌刻着那句让人动容的:“我这一辈子只做一件事:教书。” 1936年,凯恩斯主义的思潮为西方经济学带来了划时代的意义。5年后,徐毓枬第一个翻译了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让这本经济学历史上的巨著被国内更多的青年学者看到。王亚南与郭大力合作,于1938年第一次在国内翻译出版《资本论》。近代经济学界公认的两部划时代巨著——《资本论》和《通论》的译者,都曾在老清华经济学系执教。可以说,清华经济学系在推动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1948年12月,清华园解放。陈岱孙继续担任经济学系主任,并且成立了教学改进委员会。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清华大学从综合性大学变为多科性工业大学,留下政治经济学教研组成为了后来经济管理工程系的骨干。 1994年,清华经管学院十年院庆,陈岱老(老清华经管人对于陈岱孙先生的爱称)和清华大学的老同事及经济管理工程系部分负责人在住所前合影。前排左起:赵访熊(数学系教授)、陈岱孙(原经济学系系主任)、施嘉炀(水利系教授);后排左起:傅家骥(时任经济管理工程系副主任)、梅祖彦(水利系教授,清华老校长梅贻琦之子)、董新保(1979年建立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工程系时任系主任)、承宪康(原清华校友总会干事)。 陈岱老辛勤执教长达70年,他对清华大学及清华经济管理教育事业的发展功不可没,更重要的,是他“自始及末,无亏风范,从微至著,皆有称职”的品格。陈岱老是我们清华经管人永远的精神楷模。 陈岱老九五寿辰之时,时任清华经管学院院长的朱镕基因公务繁忙,无法登门祝寿,亲笔给岱老写了封贺信,贺信中云:“先生年高德勋,学贯中西,授业育人,68年如一日,一代宗师,堪称桃李满天下。我于1947年入清华,虽非入门弟子,而先生之风范文章,素所景仰。清华经济管理学院成立之后,使得求教于先生之机缘,得益良多。今逢大寿,惟愿先生健康长寿,松柏常青,学生有幸,幸何如之。特此恭祝华诞。” 陈岱老还先后担任过清华校友总会的副会长、名誉会长,为联络海内外清华学子加强彼此间的联系与交流、关心母校发展付出了很多心血。可以说,陈岱老也是我们清华校友工作的楷模,是为母校工作服务年限最长、奉献最大的校友之一。 1979年,对于中国是一个转折,对于清华是一个机遇,对于经管更是一个里程碑。清华于当年正式成立经济管理工程系,即清华经管学院的前身。由此,清华经管学院和中国的改革开放,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第二篇 生正逢时 1979年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工程系建立,第一届研究生入学 1980年 第一届管理信息系统专业本科生进校 1981年 第一届企业管理干部研究班(干研班)开学 1979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开始对传统经济管理体制和经营管理方式着手改革,经济管理现代化问题被提上国家议事日程。 面对这种机遇与挑战,清华大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积极倡导和果断决策。当时的刘达校长大力支持经济管理专业的筹办,并指示要敢于打破原来的框框,要开拓创新,使清华大学变成一所以工科为主体,理科、经管和文科兼备的综合性大学。 清华经济管理工程系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孕育而生了。董新保、傅家骥分别担任正、副系主任。很多老经管人将1979年至1981年的的经济管理工程系归结为三步走,即1979年开始招收16名研究生,1980年开始招收首届本科生,1981年开始招收首届干部研究班。 经济管理工程系于1979年首次招收了16名研究生。面对这全新的艰巨性的任务,董新保、傅家骥等老教授们并没有畏惧,这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甚至于首批研究生入学考试靠考什么、出什么试题,对于当时的他们来说都是一个难题。他们克服了很多的困难,凭借着智慧、远见和胆识,一步步地前行,一点点地摸索,才使得经济管理学院的雏形日益饱满。首届经管系研究生于1982年毕业,学生的整体水平得到了清华大学研究生处的高度认可。 1980级第一届本科生,经管人习惯称呼他们为”经零班“,他们自己按照谐音称呼自己为“精灵”。毕业18年后的2003年,来自五洲四海的“精灵们”在学院里修筑了一条“经零小径”。他们自己说“铺设一条弯弯曲曲的十字路,纪念我们被称为铺路石的大学生活,同时,也记录下学院在发展道路上如何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成长之痛。” “干部”、“研究”、“班”,三个再普通不过的字眼,缩写成“干研班”,就被赋予了特别的含义。它不仅仅是一个项目的代号,更是一个时代的符号,代表着清华经管学院的一个发展阶段,代表着清华经管学院在推动个人成长、企业进步和国家发展中真真切切的实践结果。干研班一共举办了三期,共培养学员近三百人。这些学生从清华毕业后,走入工作岗位,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做出了相当的贡献,成为改革开放、推动国家发展的主力军。 可以说,干研班的成功,也为后来的整个中国的MBA教育、工商管理培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经济管理工程系迈出了坚实稳健的三步后,筹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就被提上了日程。1982年,刘达校长亲自写信给国家计委,争取到了国家计委400万元人民币的拨款。正是利用这笔钱,清华经管学院盖起了自己的院馆和宿舍,为学院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在物色院长人选的时候,刘达校长认为,要办成世界一流的经济管理学院,就一定要请有才能、有身份、有胆魄的名人来做院长。经过反复斟酌,时任经委副主任的清华校友朱镕基成为了首选,并由朱镕基的同学李传信、吕森出面邀请。 由此,1984年,清华经管学院正式诞生,朱镕基正式出任首任院长。 就像一个初学走路的孩子,蹒跚着向前摸索。幸运的是,这个孩子,有人领路有人搀扶了。
博雅汇MBA,专注于北清人等顶级名校MBA提前面试申请,拥有9年的辅导经验,帮助上千人成功拿到清北人复交等名校预录取资格。
20—21申请季,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博雅汇的学员共拿下528个名校offer。辅导的264名学员中,面试综合通过率达到90.15%。其中,MBA项目北大预录取51人、清华经管预录取29人、人大商学院预录取42人,各校录取人数业内排名第一。想要咨询MBA添加助教老师微信(15810437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