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在体制内工作,可能很多人会默默的贴上“稳重”、“内敛”、“保守”这些标签。而对于毕业后在体制内工作10多年的我来说,我给自己的定义是——“一个有激情的体制内奋斗者”。 有激情,是因为我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喜欢“折腾”的人,高中时“投机取巧”地获得了竞赛一等奖,被保送进入大学,没有经历过人生重要的高考;大一开始在课外培训机构讲课,后来成为了新东方的明星教师,还曾经创办过一个社交网站;即便是进入体制内工作后,我也始终坚持创新,也因此让自己事业上有了更多的收获。也许正是这些“非典型性体制内”特点,让我能够结缘清华MBA,开启更加绚丽的人生。 几乎每一个报考清华MBA的同学,都回答过一个同样的问题,那就是——“我为什么要读清华MBA”。2010年,我在刚刚具备报考MBA资格时就已经开始关注清华MBA,那也是清华MBA招生改革的第一年,但直到而立之年我才下定决心报考。我用了近6年的时间回答“为什么要读清华MBA”这个问题,而促成我回答的,正是我对于自己现状客观分析和对于未来预期的清楚认识。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是《大学》第一篇中的一句话。意思是我们只有清楚的知道自己想要达到的境界和目标,才能坚定自己的信念,冷静而心安的去思考,才能有所收获,实现我们的目标。面对清华MBA的选择,需要结合自己的现状,清楚的认识到自己未来想要的是什么。是更关注自己的事业还是家庭?是期待有一种稳定的工作还是面对挑战的人生?是希望成为一个资深的专业人才、还是成为一个全面的管理者?是打算在现有的领域继续深耕,还是希望转型到金融、互联网这些热门行业?每一个切身的问题,每一个现实的选择,都无关对错,只与是否适合我们自身有关。只有回答了自己心中这些现实的问题,才能更清楚的认识自己的现状和对未来的预期,才能更好的评估清华MBA在实现自己人生目标的道路上所能发挥的作用。 2010年的我,因为刚刚毕业两三年,深知自己各方面能力水平与清华MBA要求差距较大、而迟迟下不了决定报考。而对于而立之年的我来说,工作上已经走上初步的管理岗位,带领着了自己的团队;生活中尚未成家,短时间内不必面对“学区”、“牛娃与普娃”这些当今家长们难于避免的焦虑。面对未来,我也期待在事业上迎接更大的挑战。而迎接更大的挑战,需要做好相应的准备。无论是在体制内还是体制外,在一个圈子待的时间久了,都会在一定程度上被这个圈子所束缚,固化的思维方式、固化的做事规则以及固化的人群。因此我决定在这个时候报考清华MBA,在这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接受更加新颖的思维理念,接触更加广泛的精英人群,从而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让自己的人生更上一个新台阶。最终,我也很幸运地在当年被录取了。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每一个进入清华MBA的同学,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选择MBA的理由,在这些不尽相同的原因背后,都是一份相同的对于光明未来的积极态度,一份对于美好生活的热情向往,一份对于改变现状的坚定信心。 “ 在清华MBA开启绚丽的人生 清华MBA带来的绚丽,体现在博大精深的学业中——不是简单的上课、考试、拿学位,而是最顶尖的资源和最宽广的平台 清华MBA的学业针对已在职场打拼多年的人士进行设计,在精辟的总结提炼各种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增加了大量结合现实工作的内容,充分调动学生们参与的积极性,让同学们能把在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和感悟有效地发挥在课程中,并从中获得更丰富、更深度的收获。 除了收获一套世界一流的的经济管理课程之外,清华MBA更是有效对接了广泛的资源和平台。在这你可以对话像扎克伯格、马云、张一鸣这些国内外一流的企业家,在讲座、论坛甚至只有几十个人的小班课堂中近距离的感受他们的思想,同时将自己心中的疑问与他们进行交流。除此以外,清华MBA还给我们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海外交流学习机会,其中既有一两周的短期交流,也有三四个月的长期交换,像MIT斯隆学习模块、华盛顿模块、西雅图模块、以色列模块、西班牙模块、德国模块、智利模块等等。可以说只要自己有去海外学习交流的意愿,几乎一定会有机会入选其中之一。而海外学习和交流的收获是更是珍贵,赴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交流的同学们,无不惊讶于在这个常年饱受战乱的国度,创新几乎无处不在,而对于创新的培育和鼓励机制,也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而赴西班牙参加“全球胜任力”学习的同学们,在ZARA的母公司Inditex集团领略到了时尚潮流与科学管理体系的完美结合。 清华MBA所提供的平台,远不止这些。各类的商业大赛、创业大赛,让我们对于商业的嗅觉、对于管理的感悟以及对于创新的想法有了更多付诸实践的舞台。而校友导师计划、企业家导师计划则提供了一个深入接触更多成功校友的平台,项目为每个班配了数位校友导师,导师们都是其所在领域的佼佼者。校友导师计划让同学们有了更多和业内大佬学习交流的机会,也让清华人薪火相传的精神得到了更好的体现。 清华MBA带来的绚丽,体现在德高望重的老师中——不是书本和知识的搬运工,而是思想和感悟的传播者 清华MBA的老师,几乎都是学术界的大师,在学术上取得杰出造诣的同时,更是毫不吝啬将多年的积淀传授给学生,在“授业、解惑”的同时真正实现了“传道”。清华MBA的每一节课,都是一次知识的融合,一次思想的盛宴。 在营销管理的课堂上,你几乎没有走神的机会,因为授课老师用他那严谨的思维方法和清晰的分析框架,把营销管理讲得出神入化。他还会把自己多年来收藏的藏品带到课堂上、结合营销理论生动的讲解每一件藏品,甚至会把藏品赠送给课堂上表现优异的同学们。虽然身为备受尊敬的长辈,虽然早已功成名就,虽然在业内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依然会像父辈一样的亲切和平和,一个个赠送同学的藏品也传递了前辈对于后生的期寄和鼓励,真正体现了亦师亦友,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位大师的儒雅气度。 在组织行为学的课堂上,你会深深的感悟到,如果早几年上了这门课,人生可能会少走很多的弯路。因为授课的老师将这门课程的价值提升到了远超过课本的范畴,将组织行为学的理论结合了心理学的原理与传统经验智慧,形成了一门特有的人生处世哲学,从而带来了一门受用终身的课程。 在领导力的课堂上,你会被四书五经中古代文化精髓与现代管理学中先进理论的巧妙融合而吸引,并庆幸自己能在“残酷”的“选课竞争”中脱颖而出。因为授课的老师所提出的“职场阳光心态”,在当今到处充斥着“职场鸡血”的环境中,犹如一股清流,让我们更加的清醒。特别是在当下“职场中年危机”、“996”争议的情况下,显得那么有预见性。 在清华MBA的每节课堂上,你都会有特别的收获,从国际格局到民生百态,从国民经济到个人薪酬,从传统金融到数字货币,从古典智慧到前沿科技,一位位大师带给了我们一节节精彩的课程。即便是在课堂之外,班主管老师为我们在周末上课前准备的清芬包子特色早餐,在平时晚上上课时为我们准备的肉夹馍爱心晚餐,也是课堂外一份珍贵的记忆。清华MBA的老师们,在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岗位践行着“行胜于言”的清华精神。 清华MBA带来的绚丽,体现在情深义重的同学中——不是学习成绩的竞争者,而是热情真诚的同路人 我们从小学到大学,甚至到研究生阶段,所面临的学习都有着升学压力,而在这种压力下的同学关系,都难免存在着竞争。而在清华MBA,分享、互助、共赢代替了学习成绩的竞争。以经济管理为主要内容的MBA课程,对于工程类、技术类出身的同学来说可能较为陌生。而对于本身就在金融、经济领域工作的同学来说,应对很多的课程又是那么游刃有余。但这“先天”的鸿沟却被同学们用一节节精辟的课程串讲、一个个详细的学习笔记、一次次刻苦的集体学习所填平。所以在正式的教师之外,班里又多了很多位“老师”,每位“老师”都尽其所能、发挥自身的优势,为同学们做出更大的贡献。其中有位“老师”甚至在自己怀孕八个月的情况下,依然坚持为同学们总结出一份完整、详实的复习材料,用清晰的逻辑涵盖了所有的知识点,成为了同学们顺利通过考试的“神器”。 除了学习上的分享与互助,同学们对于职场上的“经验”、“秘诀”也毫不吝惜。一次次的主题分享活动,让我们知道了“VC圈的那些事”、“保险里的秘密”、“医疗界的日常”等各个领域的专业信息。而同学之间在事业上的交流,也远远不止信息的分享。我们班的一位创业者,他在MBA入学之后和我们同学一起组成了团队,参加了校长杯创业大赛,获得了第一名的成绩。后续班上也有多位同学加入了他的创业公司,把同学关系升华成为了事业上并肩奋斗的伙伴。 在课外的生活中,同学们更是让MBA的经历更加丰富多彩。坝上草原、怀柔峡谷、西安城墙、秦淮河畔,都留下了同学们集体到访的足迹,每当想到同学们一起参加的活动,我的脑海中都会响起那首“让我们红尘作伴,活得潇潇洒洒;策马奔腾,共享人世繁华;对酒当歌,唱出心中喜悦;轰轰烈烈,把握青春年华。” 同学们在生活中的互助,更是体现在点点滴滴之中,有多才多艺的"老师",为同学们制作了一个又一个的作品,无论是图形设计,还是人偶模型,亦或是复杂的视频动画,都是信手拈来。还有儒雅健谈的“书法家”,用其优雅的字体为班上每位女生书写女生节礼物…… 我们同学间的真情故事,远远不止这些。可以说清华MBA的同学是人生一笔巨大的财富。 清华MBA带来的绚丽,融合在自我认知和综合能力的完善提升中——不是好高骛远的随波逐流,而是脚踏实地的知行合一 30岁,是一个很微妙的年龄,不同的行业平台、不同的职业起点、不同的奋斗轨迹,造就了这个年龄段人与人之间不可避免的差距。而造成这种差距的深层原因,除了个人的努力和奋斗外,也有所在的行业领域、经济的发展趋势、入行的时间节点乃至个人运气的因素。因此很多人选择把MBA作为自己转型金融、投资方向的跳板,努力在“头部行业”寻求一个更高的奋斗高度。 关于奋斗的高度,俞敏洪曾经有个著名的关于小草和大树种子的言论:“年轻人就好比是一颗种子,如果你是一颗小草的种子,你也许很快会发芽,但是你终究是一颗小草,你可以吸收阳光雨露,但是你终究长不大,别人会忽略你、无视你,甚至从你身上踩过去,但是人们不会因为你的痛苦而产生痛苦,人们不会因为你被踩到了而怜悯你,因为他根本就没有看到你!所以我们年轻人都要做一个大树的种子,即使你没有很快的发芽生根,你依然可以吸收泥土中的养分,自己成长起来,当你长成一棵参天大树以后,遥远的地方,人们就会看到你,走近你,享受你带给人们的清凉,即使人们离开你,回头看,你依然是地平线上一道美丽的风景。”但这一小草和大树的理论,近年来却被人们有了新的诠释,那就是——“你的基因已经决定了你究竟是小草的种子还是大树的种子!你能否长成一棵参天大树在你破土之前就已经被决定。”近年来老俞的这个理论似乎已受到了挑战。 在读MBA的过程中,通过知识的学习以及与老师、同学们的接触交流,让我对奋斗的高度有了更加深刻的领悟,在这里,我想接着老俞的话:“即便是小草的种子,发芽成为了渺小的小草,也依然可以在圣西罗、在伯纳乌、在老特拉福德的球场上,为世界上最顶级的足球盛宴提供着坚实的保障,接受数万球迷的尊重,得到细心的养护,没有人再会随随便便的从你身上践踏过去!而很多的大树,最终不但没能给人们带去绿色和阴凉,反而只能用来制作低档的家具甚至只能用来烧火!所以,无论基因决定了你是小草的种子还是大树的种子,都可以追寻到那份属于自己的奋斗的高度。” 过去的几年中,“制造焦虑”、“贩卖焦虑”、“传播浮夸”曾经一度成为一种“潮流”,很多“10万+”的公众号文章,读后往往反而更让人焦虑。在热钱和快钱的推动下,曾经的“PPT造一切”犹如“大饼卷一切”一样来的容易。但潮水退去后,才知道谁在裸泳。华为的坚挺,咪蒙的解散,一次次的变化告诉我们,拒绝浮华、脚踏实地的创新,才是当前新的主题。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虽然在所谓的“头部行业”可能有更多的机会提升自己的高度,但即便是在“先天不足”的领域中,通过准确的认知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提升自己各方面的综合能力,依然可以在自己的领域达到超出其他人的高度,让自己的人生更加绚丽多彩,而不是盲目的跟风、焦虑和抱怨,这就是清华MBA带给我的最大的领悟。来清华后,我发现自己的潜能不断被激发,曾经那潜意识中“段子手”,让从未演过小品的我,成为了新生晚会上唯一一个纯语言节目的“编剧”、“导演”和“主演”,站在了近百年历史的清华大礼堂上;曾经对于古诗文的热爱,让我成为了所谓的“诗人”,用一首首青涩、蹩脚的“打油诗”,为同学们的生日送去一份欢乐;曾经对于教育的研究和思考,让我成为了同学们中的“教育研究者”,将儿童教育作为学术研究和探索的方向……
清华MBA的同学,很多都已过了而立之年,30多岁的年龄,虽然在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中,这个年龄段仅仅是青年的中期,离中年相差很远,但当下时常在朋友圈中看到的 “职场35岁法则”、“中年危机”、“油腻”、“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容易二字”这些内容,让很多这个年龄段的人们感觉已经不再年轻。似乎这个年龄段所代表的更多的是压力、坚忍和暗淡,很难用“绚丽”一词来形容这个年龄段的人们,但在清华MBA这个特殊的群体中,你会发现,原来30多岁的人生,可以比以往更加绚丽多彩。
博雅汇MBA,专注于北清人等顶级名校MBA提前面试申请,拥有9年的辅导经验,帮助上千人成功拿到清北人复交等名校预录取资格。
20—21申请季,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博雅汇的学员共拿下528个名校offer。辅导的264名学员中,面试综合通过率达到90.15%。其中,MBA项目北大预录取51人、清华经管预录取29人、人大商学院预录取42人,各校录取人数业内排名第一。想要咨询MBA添加助教老师微信(15810437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