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21日晚,本学期“清华MBA名师论道”讲座在线开讲。近千名清华MBA学生和经管学院校友在线上迎来领导力研究中心主任杨斌教授,聆听他论道“Transacting, Networking, Guanxi, Apprivoiser, Personization之忘言欲辨”。 清华经管学院副院长徐心教授主持讲座介绍杨斌教授。他说:“杨斌教授对于经管学院MBA教育倾注心血,从2001年开始就为MBA授课,迄今已近二十余载。他讲授的《组织行为学》《领导与团队》已成为经典MBA课程,《文化、伦理与领导》《危机管理》《中外著名企业管理研究》也成为同学们特别欢迎的MBA选修课,他带领教师团队开发设计的《管理思维》《领导与变革》《伦理与企业责任》等一系列课程,今天都是MBA的核心必修课。”徐心教授还强调,“这已是清华MBA名师论道系列讲座开办的第七年,首次采用在线方式”。 就像是案例研讨课堂,杨斌教授以设问开场。大学与教育机构的重要使命是为组织培养人,那么,组织的未来方式是什么样的?人和人会以什么样的方式组织起来?他指出,教育既具备服务性,还要具有引领性,面向未来是培养人的重要出发点。在探讨推动大学教育改革进程中,经常遇到却总被搁置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建立和深化的方式未来会如何?又将如何影响人们未来的生活、工作及组织方式?社会中存在和充满着何种关系、以及在什么情况下能带来更多机会,或挑战。 为探讨这一问题,杨斌教授修订了他以往在组织行为与领导力课程中经常讨论的“透镜理论”:以战略、政治、文化三副透镜,从不同视角洞察组织的真实样貌。他指出,从战略透镜看,组织就是机器系统,为实现确定目标而设计,具有满足环境需要的适应性,即计划指导行为。在其中,组织呈现为“机器理性”(非“价值理性”)的“理”,人际互动主要呈现为各种交易行为(Transaction),而每位Transaction参与者“依机器理性行事”,使机器有效运转,让组织目标达成。从政治透镜看,组织就是“社会”系统,存在甚至充斥着矛盾对立的利益目标,组织中利益驱动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即权力与影响力会驱动或影响行为;在其中,组织呈现为利益博弈的“利”。从文化透镜看,当人作为群体成员长期“被体制化”,会产生嵌于历史、传统的约定俗成,形成融于集体意识的习惯与规范;在其中,组织呈现为规范制度色彩的“礼”。杨斌教授将这三幅透镜,各撷取三个字,称作“理、利、礼”。以往课程中对于第一种“理”的本质,探讨得不够多,需注意所谓的“讲理”“评理”“合理”,潜台词却可能说的是“理、利、礼”的不同透镜。 紧接着,杨斌引出了三副透镜不同视角的组织成员的关系,就体现为transactional,relational以及institutional(或cultural)。演讲主题的五个词,杨斌逐一阐述了其溯源及影响。 01 Transacting(交易) 第一个词是transacting(交易)。他提及,上世纪70年代詹姆斯•麦格雷戈•伯恩斯(James MacGregor Burns)对政治领导人类型加以分类,区分transactional leadership和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前者译作“交易型领导”;后者常译为“变革型领导”等。领导力(leadership),是要促使组织行为发生变化,让组织发挥“超越管理预期的表现”(performance beyond managerial expectation),而非按部就班地达到管理绩效。领导者与追随者保持在业务、“交易”(transacting)、任务链条上下游的关系层面,所谓的”transactional”(“交易型”)。杨斌认为,在组织行为中,transacting具有任务导向、“物理反应”、无(或目的中不包含)个体与社群资源交换积累等特点。Transacting,在这个意义上,构成每次交道对于组织贡献的某种浪费。 02 Networking(人际关系) 第二个词是networking(人际关系)。杨斌教授向同学们重点阐释基斯·法拉奇(Keith Ferrazzi)所著”Never Eat Alone”(《别独自用餐》)一书所呈现的世界观、方法论。法拉奇强调人际之间的connecting(联结)本身对组织及其成员的价值贡献。他主张,asking for help(求人帮助)、asking for mentoring,不仅对于个体有意义,对于组织亦有贡献,法拉奇并以自身经历现身说法:通过使自己有效成为重要“联结器”,在组织中承担重要角色,将自身所积累的social capital(社会资本)转化为组织的资源,帮助组织达成目标。Networking包含多少“功利性”:是just in time(事到临头)的高功利缔结,还是just in case(从长计议)的低功利构建,抑或是just in joy(乐在其中)的弱功利漫延?弱联结的强力量,给予了networking以职业、生意等方面的价值印证。 03 Guanxi(中国式关系) 第三个词是guanxi(中国式关系)。杨斌教授提问同学们去体会中西词汇的lost in translation来洞悉guanxi进入管理分析语汇的背景和其实际内涵,并回顾了他在首场名师论道中阐述的“非市场策略”,以及跨国公司在进入中国(也包括其它)市场的过程中所运用的非市场手段及其可能的变化着的伦理风险。杨斌教授启发同学们从管理的情境性角度去领悟networking和guanxi的相同与不同之处。以第二副透镜来看,建立political alliance(政治联盟),对组织运行、决策选择产生影响,而非耽于“机器理性”所自然带来的业务行为。变革推动者要思考,如何以社会资本来促进变革进程,尤其是在涉及推动历史变革、改善人类福祉的大局时。 04 Apprivoiser(法文,有译为驯养、驯化) 第四个词是apprivoiser(法文,有译为驯养、驯化)。杨斌强调,从文化角度看,当人开始作为某群体一份子存在时,其个体性与集体性寻找新的平衡。此刻,看似个人的选择,是否真正反映出了个人意志?群体思维是否对其组织成员存在强影响?Organizational(ized) individual(组织中的个体或组织化的个体)应在多大程度上接受康德式拷问担负起道德责任?杨斌教授引出《小王子》和《君主论》作为对照。他认为,从领导力角度,《小王子》充满了以小见大的哲理故事,极富价值。其中核心词汇apprivoiser(驯养)勾画出,人与人(也不仅是人)以走心投入倾心对待产生特殊情感联结,并不都是一般意义上的爱情。无功利性的apprivoiser,具有“为了对方而非加诸对方”,是长期(甚至永恒)而非短期的,是复合丰富而非任务逻辑的,等突出的特点。这种特殊与专属有多特多专,也会构成某种随之而至的挑战——在工作关系中,多大程度的情感联结是组织所乐意看到的;bonding(绑定)关系,如何把握“度”。不仅是组织成员之间,也包括组织与其成员之间的“爱和恨全由你操纵”。 05 Personization(人心化) 第五个词是personization(这是个生造出的词汇,杨斌教授认为应该译为人心化,也有人翻译为个人化或者人性化,但不可以译作个性化、定制化),它来自于组织心理学家埃德加·沙因(Edgar H.Schein)。沙因从组织研究、咨询实践中探究了实践和生活中的大量实例,又专门聚焦于互助的关系。他发现,人与人之间真正信任、开放、可持续的关系十分难得。在研究中,他进行了五个“分级”,并提出了humble leadership(谦逊型领导风格)的重要概念。humble是重要的度,其核心是建立“二级”关系——引入两人之间所谓的个人部分,即不仅从职业角色关注对方,更着眼于其作为完整的人的角色。沙因提出personization概念旨在强调其关注人心,关注全人,而非机器智能层面的“个性化”、定制化,产生真心待人与可持续性的合作,形成默契有度的关系:让交道不只停留在物理反应式的transacting,而是以团队积累社会资本,推动组织提升。这种同事关系高于基于规则程序的交易型角色,但又弱于、有别于情感亲密的相互承诺的排他性或有较强排他性的关系。 五个词既各有内涵,又相互联系。讲述至此,杨斌教授以独有的睿智不断启迪同学们对于人本管理之道的哲思,他说:“管理工作本质上是人的工作,组织是‘人为’的,但其本质是‘为人’而存在,如果‘人为’的组织最后因抛弃‘为人’这一根本目标,组织就会被‘异化’。要常思考——人是自身的目的,不是手段 ’(理性本性),五个词中哪个过得了,这是一个角度。从leadership角度来说,transformational是否可理解为一种高于物理反应的有机生化反应,在交道中或任务达成后,人因‘生化’而获得升华,这也正是transactional(交易)和transformational的关键差别之处。” 杨斌教授曾提出“清领”的概念,以区分于白领蓝领等划分,而主张在组织也赋予成员相当程度的自主化、个体化,这不仅对组织创新重要,也有利于成就基于并超越职业卓越的完整、自由的人。 讲座之后,杨斌教授还回答了同学们的各种问题,包括人与人交换是否存在共性问题、中美关系的未来趋势、管理工作的哲学思考等。最后,杨斌教授寄语所有MBA同学:“如果有可能,希望你们尽自己所能,改变更大一块地方的面貌,创造出一些此刻还不存在的新产品新服务。”他希望,清华经管学院学生一生以足够美誉度的品牌造福世人,作为自己人生重要的legacy,也相信同学们think big(‘法乎其上‘),心存更高远的志向,朝理想去努力。 通过讲座,在场同学们在管理学之外,得到了深刻的人文启迪。“忘言欲辨”出自陶渊明的诗句,此刻,同学们在思考:作为人类共性的一员,在管理实践之外,或许更重要的是人的本身问题,即如何获得智慧和内心的安宁。也许,正如徐心教授的诠释:“交换不是停留在任务、利益,它更是一种关爱、一种同理心、一种对人本质的存在感知,是对人的幸福感的一种关心与关注。”
博雅汇MBA,专注于北清人等顶级名校MBA提前面试申请,拥有9年的辅导经验,帮助上千人成功拿到清北人复交等名校预录取资格。
20—21申请季,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博雅汇的学员共拿下528个名校offer。辅导的264名学员中,面试综合通过率达到90.15%。其中,MBA项目北大预录取51人、清华经管预录取29人、人大商学院预录取42人,各校录取人数业内排名第一。想要咨询MBA添加助教老师微信(15810437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