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060-985
长江商学院MBA新生代:联考高分选手的上岸之路!
首页 > 资讯 > 长江商学院MBA新生代:联考高分选手的上岸之路!> 正文
长江商学院MBA新生代:联考高分选手的上岸之路!
时间: 2024-11-09 09:13:25
来源:
浏览量: 272
如今,国内经济处在新旧动能转换阶段,如果说创新是中国经济的韧性所在,那么年轻人就是肩负着创新的未来。

最近几年,长江商学院的关注对象,越来越聚焦在年轻人身上。

每一位青年领袖背后,不仅是奋斗史,更是一部成长史。习惯于“三思而行,谋定而动”的余青每一步都走得扎扎实实,她的成长史值得每一位逐梦青年参考。

在联考中取得佳绩后,余青顺利汇入长江,成为了长江MBA2022级大家庭中的一员。2021年,余青做了“工作十年”后的职业转型,决定到一家文化上市公司挑战创新业务,专注在新的赛道开辟,例如元宇宙、影视短剧、NFT发行等赛道。为了跟上发展节奏,她主动调整自己沉浸于“创业思维”。

从传统到创新,是余青的成长路径,也是她的个人底色。

突破焦虑:工作十年的转型思考

“我希望在自己还有能力、有精力适应变化的时候,去主动迎接变化“。

余青大学一毕业就加入了大型车企,在那里度过了10年青春。这10年里,余青主要负责的工作是采购。

通常来说,职场晋升的过程中,除非做到高层管理,大多数管理者还是会聚焦在自己的领域,很难了解公司整体运营的全貌。而余青则在10年的工作中,沟通过整个公司所有业务部门的需求,更几乎把全公司的人都接触了一遍,这让余青对于全局运营有了更深的了解。

余青说,虽然每次采购过程上看起来相似,从了解需求到制定标准,在到选择性价比再到执行采买,但想把这件事做好,核心在于了解不同的需求背后的实质。“我需要把整个公司的运营规则、架构,以及业务需求了解清楚,这比采买本身更重要”。

余青在大车企的工作成果斐然,曾带领团队完成了几十亿的采购,个人累计实现了几亿的降本金额,甚至还牵头优化了公司的采购流程,建立了作业上线以及评价机制。

余青也一度成为公司最年轻的中层干部之一。但职业瓶颈期的焦虑也随之到来,“在采购这个领域,再向前一步就跨越了职业的边界了”。

另一个背景是行业大环境的变化,蔚来、理想、小鹏等造车新势力的崛起,正在对传统车企造成冲击,新能源已经成为了时代的趋势。

“造车新势力本质上更像是互联网公司,所以它们的效率很高,而我所在的传统车企的流水线和体制、标准化程度早已完善,每个人都像是一颗螺丝钉,我觉得在有限的时间内重新调校公司这个大机器的运转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置身其中的每一个人步子会不知不觉慢下来“余青说。

要么突破瓶颈、要么寻求转型,这就是当时余青面临的问题。余青否决了继续采购职能的想法,她很清楚,自己的成长速度很难在另一家车企复制,似乎转型是更好的选择。而且余青希望自己能有一些改变,她希望摆脱传统行业的标签,希望去高增长中的行业或企业。

目标确定后,余青开始思考自己转型的筹码。哪些是抓的住的技能?哪些是还需要补充的能量?那段时间她持续审视自己,问自己这些问题。她熟悉大型公司所有部门的职能架构、有成功的团队管理经验、有丰富的社会资源积累。但同时,她也缺乏更专业的战略能力和商业逻辑,这也是余青选择来长江MBA学习的原因。

余青周围有不少朋友都已是长江校友。通过朋友介绍和自己的了解,余青对长江的印象是学习内容多元化、同学、校友质量高。

“我很看重MBA面试的过程,也对比过几家商学院,长江整个面试下来,我觉得不论是专业程度还是考量的维度上都更加明确清晰。”

在选择商学院之初,余青也曾经考虑过EMBA项目,但分析过后,她最终还是选择了长江MBA。作为一名向TOP管理层进发的青年力量,余青在转型期关注的领域很多,从组织管理到战略运营,她希望能够进一步的提升自己的战略理念和实战能力,从容应对新挑战,“MBA更注重知识体系本身的一个夯实,更适合我目前的阶段”。

从传统车企,到上市公司创新业务总监

“我觉得人每十年就会面临一个重要的选择,第一个十年自己还小,第二个十年自己刚完成学业,所以这第三个十年很重要”。

第三个十年,余青换了公司、换了行业,甚至还换了城市,来到了北京。

在经过一番选择与思考后,去年,余青正式加入了上市公司浙文互联集团,并肩负起集团创新业务发展。这家公司的主要业务是为品牌提供智能营销解决方案,最近几年不断扩张业务版图,打破营销次元,布局元宇宙虚拟资产拓展、视频内容整合、直播电商等领域,推动数字营销与文创产业相互融合与促进。

对余青来说,创新业务意味着前瞻、意味着完全未知,它不具备任何稳定性。但同时,创新又是充满魅力的,她让余青能接触到更多新领域,也让她此前的积累拥有更多的发挥空间。

创新也给她带来了双重挑战:

第一是创新业务对学习速度提出更高要求。新业务、新集团、新城市都需要快速适应起来。

第二是管理方式要跟上新职位转变。比如在团队管理上,过去擅长的是建立规则、降低风险、追求精准。而在创新业务上,不能管的“太紧”,这样会打击新业务的积极性,要有容错率、允许冒险与变革,提倡“创业思维”。

关于如何化解压力?余青说“当你面对规则的时候,要么就是制定规则,要么就是适应规则、找到规则边界并为我所用”。在余青心里,其实最大的转变就是心态的适应。“在这个社会上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自主创新的人,都没有规则可遵循,都需要靠自我驱动去解决、去创造。”

加入一年后,余青已经在新的职位上加速奔跑。“你不知道问题在哪里的时候,你会非常痛苦,当知道问题在哪里,就快不痛苦了”。余青现在知道自己在面临的是什么,知道问题在哪里,后面的就是适应和缓解的过程。

联考高分选手背后

在22级联考中余青以高分成绩获得“联考奖学金”,分数超过200+。多年的工作习惯,让她极具效率和目标感,比如联考这件事。问到备考心得,余青总结如下:

1.“自学很考验一个人的自律和学习能力,而单靠实践总结的成本又太高”,所以余青决定考前6个月报名“冲刺班”,重点关注押题和解题技巧。

2. 考前3个月,进入规律复习,平均每天花2小时看资料、复习、做题。

3. 考前1周,进入自我押题期。按照余青的说法,她自己和其他人不一样的地方,可能是考前“押题”。余青搜索了很多关于国家宏观发展方向的文献资料,比如十四五、绿色能源等领域的法规解读等。这些内容在答“综合管理的论述题”方面帮助很大。除此之外,把平时做题中自己遇到的一些问题,最后归总一下,集中解决,这样可以避免在考试中丢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