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060-985
长江商学院MBA项目新生代:转变思维,探寻产融结合的最短距离
首页 > 资讯 > 长江商学院MBA项目新生代:转变思维,探寻产融结合的最短距离> 正文
长江商学院MBA项目新生代:转变思维,探寻产融结合的最短距离
时间: 2024-11-06 18:56:40
来源:
浏览量: 189
在产业变革愈加深刻的当下,探寻金融与实体融合的有效路径变得愈加紧迫。让金融更好地回归、赋能实体经济正成为产融各方努力的共同目标。这需要一批复合型人才来一起努力推动,他们既要懂金融、也要懂产业。而张贺便是其中一位,从金融到实业的“转型者”。 首先张贺是个全能型跨境金融专家,说全能是因为先后投身于投行、投资和风控领域;说跨境是因为他对内地及香港两个IPO体系都很了解。然而,在金融行业摸爬滚打了七载后,张贺感悟到金融离真正的实体经济还有一定距离,从数据上不可能真正了解一个行业,也很难看清问题本质。于是他决定主动跳出“舒适圈”转向实业,加入能源上市巨头——南方锰业。 但这一转型并不容易。不仅仅是因为跨行业与职位晋升带来的压力。还有从底层思维逻辑到方法论,张贺都需要摆脱金融惯性思维的束缚,重新建立起一套跨学科的思维模式,向下往基层考察和沟通,从“广铺面”转向“深耕田”,真正耐下心来“把事干穿”。在逐步建立实体思维的过程中,他切身感受到了产融结合的困难。 如今,碎片化学习已经越来越难以支撑张贺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建立一套完整、成熟且科学的思维框架,跳脱出过往的经验,成为张贺破解产融结合难题的必然选择。 金融从业:三次跨界的全能型 张贺在金融行业的履历非常精彩。但他自称从小就不是天赋型选手,之所以能走到今天,离不开他一贯的做事风格:明确目标,然后去探索各种可能的实现路径。 “我没有办法判断两个点之间距离最近的直线是哪一条,但是我会尽可能地去选择,在付出与收益相对合理的情况下,以很明确的目标去走这条路。”这种寻找直线距离的人生哲学一直驱使着张贺以目标为导向大步前进。 张贺的职业生涯始于一家顶级投行。“投行的分析方式是系统性的,更像了解企业的一个方法。”的确,投行的工作经验帮助他形成了系统分析问题的框架,并延续至今。张贺一直深谙分析思维的重要性。为了以更立体的方法和更完善的角度看待企业,在大学主修会计的同时,他还选择了具有跨度的经济法学作为第二学历,“从财务和法律的角度看企业,是看一个事物的不同角度”。 随后,张贺所在的投行到香港上市,因而获得了转做投资的机会。除了需要快速适应工作环境和法律文化体系间的差异,投行与投资的工作思维转换也是一个挑战。相较投行三到六个月的项目周期,投资在一个月左右可能就要进行决策。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张贺对金融的认知也悄然发生改变。 “做投行的时候,我觉得金融更多是资源配置。但后来,我觉得金融实际上是一个放大器,放大不同企业的特点,包括优缺点。”资金给谁合适?给多少钱合适?这些问题在张贺心中悄悄埋下了种子。 两年后的一个机会让他转入风控组,而当时中国金融正经历“脱虚向实”的调整。为解决企业的风控问题,张贺曾亲自搭建了一套针对实体经济的信用风险模型,但在经过长时间的实验后发现,依靠单一模型进行决策大概率是失效的,因为模型中的参数仍需要人为主观输入,而金融离实体企业其实还有一大段距离。“风控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更不是纯粹的金融问题,它需要多维度、跨学科的知识与经验来支撑。” 站在金融端看产业会使许多现象背后的原理难以被理解和解释。为了寻找通往产融结合答案的直线距离,张贺决定勇敢跳出金融的舒适圈,走向实业。 进入实业:尝试拆掉无形的“墙” 2021年,张贺抓住了一次转型契机。他选择加入南方锰业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锰”),并担任执行董事和上市公司副总裁。 南锰是一家主要从事锰矿开采及下游加工业务的投资控股公司。作为国内头部能源投资公司之一,南锰横跨金融和实体,兼具传统矿山行业和新材料风口,这给了张贺同时触达金融和实体的机会,也让他找到了发挥个人价值的新切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