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EMBA学长分享:我的汽车情缘
首页 >
资讯 > 浙大EMBA学长分享:我的汽车情缘 >
正文
浙大EMBA学长分享:我的汽车情缘
时间: 2024-05-13 08:52:53
来源:
浏览量: 273
2020年中国已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制造完成了“追赶”和“超越追赶”,成就了一个又一个“世界第一”。 浙江大学吴晓波教授曾作为“管理顾问”,见证了历史大潮中,作为中国制造一员的“吉利”是如何逆风跃迁,完成非线性成长的。 下文系《非线性成长:吉利之路》一书自序,文中吴教授真挚回忆了自己与汽车、与吉利的往昔,生动再现中国制造企业一路走来,披荆斩棘的成长历程。 特此整理,以飨读者。 学者简介:吴晓波,浙大EMBA《战略管理》课程教授。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浙江大学社会科学学部主任,浙江大学创新管理与持续竞争力研究中心(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主任。研究领域:创新管理;全球化制造与创新战略;信息技术与管理变革;包容性创新;大数据背景下的商业模式创新等。 当我试驾着 3.8 秒零百加速的“极氪 001”飞快地驰骋在杭州湾吉利汽车研究院的试车场上时,忽然有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19年前我受聘吉利集团“CEO 管理顾问”时,在吉利汽车宁波北仑工厂试驾“美日汽车”的情景一下子浮现在眼前……生产线上的敲敲打打,特别是居然在一个大土坑中像油漆家具般用砂纸手工打磨车壳……往事历历在目,真有天壤之别!作为吉利曾经的“管理顾问”,我怎么能够不为之感动和自豪! 值此书(注:《非线性成长:吉利之路》 一书)完稿之时,我翻出自己三年多前写的小文《我的汽车情缘》,感慨万千,就以这篇小文为本,略作修改,作为自序。 一、缘起沃尔沃 1997 年 6 月,正在英国剑桥大学制造研究院(IfM, Institute for Manufacturing)做访问学者的我,得到了去瑞典哥德堡参加国际技术与创新管理学会年会(IAMOT)的机会。其间我参观访问了沃尔沃汽车厂,其质量优先与安全优先的理念和创新管理体系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从此我与汽车结下了不解之缘。“汽车一定会成为中国人生活中的必备品,势将成为中国经济的支柱”成为我的信念。 1998 年,我第一次访问日本,即与朋友去了日本的“汽车之都” 丰田市,参观丰田汽车工厂,“看板管理”“丰田生产模式”“混流生产线”等,令我目不暇接,深感钦佩。 2000 年到 2001 年,我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做富布莱特高级访问学者期间,与以《改变世界的机器》一书闻名的“麻省理工汽车研究小组”有了接触,自费去了两次当时的世界汽车之都底特律,考察了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三大汽车企业的总部及多家配件工厂。在看到底特律衰落迹象的同时,我又深深为他们所开发的新能源原型车和美国国会的“下一代汽车计划”所震动。这触发了我的思考,也让我看到了新汽车范式崛起的曙光。 缘分天注定。2002 年,受时任吉利集团 CEO 徐刚先生之邀,我受聘担任了吉利集团 CEO 管理顾问。这真是冥冥之中的命运安排!尽管我对汽车行业的理解还很肤浅,但多年来对汽车和汽车产业的情结居然有了用武之地。 2002 年夏天,记得是在台风登陆的间隙,我第一次去吉利汽车宁波北仑工厂李书福和徐刚的联席办公室,简短的寒暄之后即去看现场。 车间里忙碌而紧张,看得出员工们的高涨士气。然而,生产线的装备和管理显然与我之前看过的沃尔沃、丰田、克莱斯勒三个巨头企业有天壤之别……居然有那么多的敲敲打打,居然还有手工打磨油漆…… 当时我开玩笑地说:“看了这样的装配现场,我也不会买你们的车!” 但我们三人午餐时聊起汽车在中国的普及、汽车工业的未来,却又不约而同地信心满满。我们坚信,以中国人的学习和拼搏精神,以中国市场潜在的巨大需求,我们一定能够挤进去、赶上去! 我说:“哪一天吉利汽车领先了,我一定买!” 2003 年,日本丰田生产模式之父、东京大学著名教授藤本隆宏先生在网上看到我担任吉利汽车 CEO 管理顾问的消息,专程来杭州找我,要求我安排他去看看吉利的汽车工厂。 参观考察临海工厂回来后,他又约我共餐,席间我问他的观感,他摇摇头说“差距太大了”,不相信中国汽车工业在短期内会有大的发展。当时确实是吉利汽车最困难的时候,没钱,没人,没技术,只有“汽车疯子” 的奋斗胆略和诱人的愿景。 而这个“顾问 ”,我做得也不容 易,一切都是“干中学” (learning by doing)。当时,省里的一些领导和很多同行都认为吉利汽车的基础太差,不相信吉利能造出好车。主要领导曾建议我给吉利找个“洋拐棍”(与成名的国外汽车企业合资是当时流行的做法),我回答:“残酷的现实是,那些‘洋拐棍’事实上都是‘洋指挥棒’。吉利汽车在开放环境中的独立自主精神值得支持和赞赏!” 就是在这样差的条件下,吉利的民营企业家以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感动了一大批汽车行业的专家和一大批有知识、有抱负、有情怀的有志之士,凭着他们的艰苦奋斗,吉利汽车发展迅速,在人们的质疑甚至嘲笑中,傲然崛起。 多年后,吉利集团高级副总裁张爱群女士回忆起当年我给吉利高管们做“品牌管理”报告时的情景,仍然让我脸红。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大家都是那么稚嫩,但骨子里都有一种强烈的“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 那时的我又怎么会想到,缘起沃尔沃的汽车情结会有吉利收购沃尔沃的伟大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