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060-985
浙大EMBA学长分享:五湖四海去“追星”
首页 > 资讯 > 浙大EMBA学长分享:五湖四海去“追星”> 正文
浙大EMBA学长分享:五湖四海去“追星”
时间: 2024-05-08 20:24:42
来源:
浏览量: 339
即将作别2020年,
总结过去这一年,
王水福觉得,
最有意义的事就是:“追星”。

王水福:西子联合控股集团董事长、浙大EMBA校友

作为西子联合控股集团董事长兼杭锅集团董事长,他要追的“星”不是演员、偶像,而是能源行业的院士、科学家、专家和技术人员。

为此,今年65岁的王水福和团队小伙伴一起,从青海德令哈“追”到成都,又从西安“追”到临安青山湖……

作为行业龙头企业,今年杭锅集团的日子反而是好过的——前三季度营收同比增长近四成,净利润同比增长超五成。

这种情况下,为什么还要花大力气大代价去五湖四海“追星”?

王水福说,再过二十年回头看,2020年会是埋下创新种子的关键一年,也将是高端制造业崛起的关键之年。“追星”的杭锅,就是为了寻找到未来五年、十年发展的“金矿”。

第三次牵手浙大,这一次合作不一样

11月18日,浙江大学-杭锅集团先进能源联合研发中心在临安青山湖揭幕。这是杭锅与浙大第三次牵手,但这一回,双方签订的是一份长期合作的合同。

“浙大能源学科有那么多从0到1的创新成果,杭锅有自信、更有能力把这个1做成高品质的10乃至无限大,实现高质量基础上的高增长!”王水福说。

11月18日,浙江大学-杭锅集团先进能源联合研发中心
在临安青山湖揭幕

杭锅集团董事长特别助理陈伟是第一个接洽浙大项目的人。这是今年杭锅集团为“追星”专门设置的新岗位,最重要的职责是当好杭锅的技术“星探”。

头一次去浙大基地探访,陈伟就两眼放光:“杭锅的产品设备都是‘大体格’,以前只能在投用效果不好时再做优化。而青山湖基地投入了超2亿元的能源研发设备,恰好都是杭锅最需要的实验室环境,对提高产品稳定性很有帮助!”

听取汇报后,9月下旬,王水福亲自去了一趟青山湖,与近十位浙大能源学科的院士、教授们交流。赶着国庆假期空档,他又提醒陈伟提前约好浙大副校长、能源专家严建华细细交流。

一番交流后,校企达成共识:“未来几年,新旧能源锅炉的更换会迎来广阔市场,我们要在这一块做大量的研发投入,尽快搞锅炉行业产业链、生态链报告,选择科学的发展方向。”

岑可法与王水福

在浙江大学-杭锅集团先进能源联合研发中心

共识达成后,一个校企深度嵌合的创新联合体应运而生。杭锅人意识到,当今的竞争已不再是企业之间点到点的竞争,而必须通过打造创新生态链来提升竞争力。

在王水福的提议下,一个新的“神秘组织”——能源情报研究室被提上议程。双方将探索形成常态化的沟通互动机制:杭锅将搜集到的市场信息反馈给浙大,浙大则将参加各类学术会议的“知识点”定期与企业进行交流。

这样的合作也让科学家感到兴奋。“全体师生都很愿意和杭锅集团的工程师、技术人员、工人们一起把新型能源研究搞好。”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热能工程研究所所长岑可法如是说。

人才在哪里,杭锅“追星”就到哪里

今年招人,杭锅集团常务副总经理侯晓东注意到一个显著变化:好些个专业对口的博士主动投来简历。

“资源会向好企业靠拢,行业门槛越高,对杭锅而言越是优势明显。”杭锅一位高管向涌金君透露,凭借过硬的产品技术指标,这一年,杭锅多次以更高的报价拿下了市场订单。

但在原地等待远远不够。6月,杭锅拿出了今年“追星”的第一个大动作:在成都设立分公司。原因在于,成都是锅炉行业的产业高地,集聚了不少能源领域的人才。有不少人对杭锅感兴趣,但对离开家乡来杭州工作生活却有些犹豫。

“既然如此,不如我们把公司开过去!”王水福说,人才在哪里,杭锅就“追星”到哪里。

10月底,杭锅集团-西安交大能源科技研究院在西安交大成立,这是杭锅第一次走出浙江、与省外高校达成研究院级的合作。初次沟通意向后,今年1月、3月、4月,王水福都曾专门排出时间,却因疫情一再搁置,直至8月才最终成行。

“西安交大的热能专业在国内是顶尖级别,正好可以补杭锅在燃烧锅炉方面的技术短板。”杭锅集团总经理助理王漫笠曾对照研究集团的采购数据:仅某产品的燃烧器,杭锅曾向海外下了千万元级别的采购订单。“这意味着,一旦技术落地,能给杭锅省下的成本也至少是千万元级别的!”

让王漫笠没想到的是,作为老板的王水福还当场提出,要让科研人员与企业共享创新红利,不光一起研发技术产品,更要通过开放的长期合作,合力将产品打造为产业。

这背后,是杭锅新的发展认知:只有共享才能共赢、共生。据了解,原来,杭锅的技术创新大多靠自主研发,速度还不够快,也存在局限性。现在,杭锅提出了打造出行业创新平台的思路,要用更开放的态度让全国乃至全球的人才资源为杭锅所用。

目前,杭锅正在培养当地人、大学生和老杭锅人各占三分之一的团队结构,希望借用科研院所的“大脑”,与企业自身“四肢发达”的产业化、市场化能力实现强强联合,也要“借力”打造一批创新能力强的技术人才梯队。

“这是企业自己花费20年都很难培养出来的最大金矿。”王水福说。

艰困之年,也是埋下创新种子的关键之年

7月下旬,王水福带领团队去了一趟青海德令哈。

尽管行前设想了许多次,眼前的景象还是让他颇为震撼:2.7万面反射镜伴随日照角度的微妙变化,以3至5秒一次的自动调节聚集太阳直射光,让青海中控太阳能德令哈50MW塔式熔盐储能光热电站的塔尖迸发出耀眼的光芒。

青海中控太阳能德令哈50MW塔式熔盐储能光热电站

这是全球第三、全国第一座具备规模化储能的塔式光热电站。早在2010年,杭锅集团就联合中控太阳能、杭汽轮等企业开始了新能源领域“无人区”的探索。

现在,这里是全球海拔最高、气温最低的太阳能光热发电站前,其熔盐吸热器系统、熔盐蒸汽发生系统等均为杭锅制造。

金建祥与王水福在青海德令哈

考察返杭后,杭锅集团决定,加大对新能源的技术投入。王水福邀请浙江中控太阳能董事长兼总工程师金建祥来西子、杭锅的董事和员工们上了三次课。

11月18日晚,杭锅发布公告:拟出资3亿元,与宁波复聚中光创业投资合伙企业组成联合体,参与竞价受让浙江中光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跟着时代走,机遇的大门会越开越大。”王水福介绍说,今年杭锅集团明确了“十四五”期间的两大发展战略:精益制造的低成本战略要通过管理创新从内部出效益,技术创新战略则解决“卡脖子”的技术难题。

“今年王董几乎周周来杭锅开会、抓管理效能提升,每次发现问题,全场最兴奋的就是他。”侯晓东说,杭锅从去年4月开始做管理变革,目标提高之后,原先平缓增长曲线下的“短板”更清晰地暴露出来。

杭锅“追星”的步伐还在继续,今年杭锅已经在唐山、武汉、济南等多地设立办事处,布局之处越多,杭锅人与创新、人才的距离也越近。

“2020年是艰困的一年,但也是为未来的大创新埋下种子的关键之年。”王水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