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060-985
行业巨头为什么风光不再?创新者如何逆袭?
首页 > 资讯 > 行业巨头为什么风光不再?创新者如何逆袭?> 正文
行业巨头为什么风光不再?创新者如何逆袭?
时间: 2024-05-07 19:17:28
来源:
浏览量: 280
Salesforce.com创始人马克•贝尼奥夫,这位被誉为营销天才的企业家曾经说:“快速成长的公司必须继续创新。公司就像鲨鱼一样,一旦一动不动,就是死路一条。”华为、大疆、小米、三只松鼠、今日头条、拼多多……这些不同行业、不同技术层次、不同起点的企业快速崛起,创新者是如何逆袭的?其中又有什么规律可循?

3月25日,浙江大学管理学院EMBA•云问学系列:“创新者的逆袭——VUCA变革时代的三大创新法则”直播课邀请浙大管理学院教授、科技创业中心(ZTVP)创始主任郑刚和浙大EMBA校友、小米生态链企业——平仄电商茶品牌创始人戚冬杰进行了一次深度对话,为正处变革时代的企业家们带来了创新的思路和法则。

郑刚

浙大管理学院教授

科技创业中心(ZTVP)创始主任

行业巨头为什么风光不再?

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克莱顿•克里斯滕森写过一本书叫《创新者的窘境》。每一个企业家都想让自己的企业变成伟大的企业,每一个员工也都想在伟大的企业工作。但成为伟大的企业真的很难,伟大企业保持领先地位就更难了。郑刚首先从这本极具影响力的商业图书开启了他眼中的“创新者的逆袭之道”。
 
“过去十年间,一些如日中天的行业巨头从巅峰跌落,比如诺基亚、摩托罗拉、柯达等;还有一些曾经引领潮流的行业领先企业虽然没倒,但也似乎风光不再,比如索尼、东芝等。”即使是当前市值仍然很高,看起来仍然很强大的互联网时代霸主微软、英特尔,其实在某些业务领域某种意义上也在遭遇“创新者的窘境”,例如在最近十年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微软的windows操作系统、因特尔的芯片在智能手机领域竟然市场占有率不到2%。从综合性能来看,Intel的CPU仍然是最好、速度最快的。但为什么智能手机不用英特尔的芯片,而是采用高通的芯片?不同的技术架构、价格、体积等都不是关键问题,电脑用户最关心的芯片性能指标是速度。而智能手机用户最关心的手机芯片性能是功耗——是否省电,能否让待机时间更长。这就是为什么综合性能和速度不如英特尔的高通能够凭借功耗和成本更低的移动芯片在智能手机市场异军突起的原因。

在郑刚看来,这些改变都是由“变革的颠覆性”带来的。我们将这样的大变革称之为VUCA:不稳定(volatility),不确定性(uncertainty),复杂性(complexity),模糊性(ambiguity),各行各业都正在发生颠覆性变革。
 
“过去,你去银行贷款8万元,需要抵押,从提交申请到拿到这笔钱可能需要两个星期甚至更长时间。但现在,你如果去蚂蚁金服旗下的浙江网商银行申请8万元贷款,只要3分钟提交申请,1分钟放贷,0人工干预,并且不需要抵押。这就是大数据的颠覆,是传统银行做不到的。”郑刚认为,对于高科技企业而言,仅仅跟上快速的技术变革是不够的。企业必须从价值网的全局考虑,才能理解颠覆性创新的本质,也才能防范其他企业利用破坏性技术对本企业的颠覆。

创新者如何逆袭?

“在一些大公司遭遇“创新者的窘境”的同时,近年来,我们也注意到一些新锐企业或产品却依靠创新快速异军突起。”郑刚在研究了国内外数十家近年来依靠创新快速崛起的企业案例后,总结了背后的创新规律,基于克里斯滕森教授颠覆性创新理论提出了“创新逆袭矩阵”,他发现创新者要想逆袭有三大路径。

另辟蹊径的技术创新。包括两类,一类是与原有主流技术不一样的突破性创新(breakthrough/radical innovation),比如华为,成立以来坚持拿出营收的10%以上投入研发创新,并在5G等通讯装备领域成为全球领先者,5G相对于4G就是一种突破性技术创新。据悉华为2020年的研发投入增加到超过200亿美元,高于去年的150亿美元。另外,大疆、海康威视等都是中国能拿得出手的在各自行业的科技创新型企业。另外一类是破坏性创新(disruptive innovation),与原有主流技术也不一样,但不一定是比原来性能有突破性提升,而是另辟蹊径,面向原来的低端/边缘或新市场。例如基于ARM架构的高通芯片相对于当时主流PC市场基于X86架构的因特尔的芯片来说就是一个典型的破坏性技术创新。

另辟蹊径的商业模式。创新逆袭并不一定非要掌握核心技术,尤其是在起步阶段。对于一些一开始起步时并没有核心技术优势的新进入者,例如小米公司,刚起步的几年主要是靠开辟互联网手机的商业模式创新而异军突起;再比如拼多多,同样是网上购物,在淘宝、京东已经占领大多数一二三线城市市场,已经服务足够好的情况下,另辟蹊径,采取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先聚焦淘宝、京东还没有很好服务的广大四五六线城市和乡镇,用“拼着买、更省钱”社交电商的这种新商业模式,短短4年时间积累4亿多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