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060-985
一心想去企业干,何以留校成为“人气教授”?
首页 > 资讯 > 一心想去企业干,何以留校成为“人气教授”?> 正文
一心想去企业干,何以留校成为“人气教授”?
时间: 2024-05-07 18:33:37
来源:
浏览量: 286
平头,笑眼,戴副眼镜,上起课来嗓门敞亮、幽默非常......如果你刚好见过这样一位浙大名师,那一定是“人气教授”邢以群无疑了。

从线下教室到线上MOOC网站、APP,从师生圈儿到企业界甚至出版界,“邢以群”这三个字,早已和“人气”紧紧相连。

在EMBA课堂,邢以群教授的《系统理论与实践》课程同样备受欢迎,一句“不好说”让同学们秒懂管理者的思维方式。在EMBA同学中,“不好说”教授邢以群无人不知。

他的课堂,教室连带走廊,常常爆满;他的课程,学生需定闹钟,才能成功选上;他的教材,被出版社视为创新范本,给别的老师作榜样;他的授课,更是好评如潮,令政商学等各界人士对管理学求知若渴。

但谁能想到,这样一位能说会道的管理学人气名师,曾经竟是工科出身,且志向并不在于“做老师”,而是一心想要去企业“大干一场”。

是什么改变了他,让他转而坚定地投身教育事业?从教学到育人,他又是如何实现了一连串“成功”,成为今天的邢以群?

或许,还要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说起。

辗转易志,

在尝试中找到“心之所向”

“知识改变命运”,1977年高考的恢复,令全国成千上万的青年学子纷纷拿起书本,燃起了以知识改变个人与国家命运的激情。

邢以群便是其中一个。1979年,年仅15岁的邢以群凭借优异的成绩,顺利考入了浙江大学电机系学习。那时候的大学包分配,毕业就意味着稳定就业,从此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

四年后,班上很多同学也确是这样端上了 “金饭碗”,而邢以群却转变了“路线”。

改革开放初期,正值中国企业焕新发展的春天,管理学等各类新兴学科开始崛起。满怀报国壮志的邢以群,迫切想要通过做一名管理者来推动中国企业乃至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于是1983年,他毅然选择学习管理,考入了浙江大学管理系,师从专注于创新管理研究与教育的许庆瑞教授。

秉持这样的初衷,邢以群常常在练就扎实理论功底的同时深入企业“学以致用”,一边锻炼自身管理实践能力,一边憧憬着毕业后能够在企业界一展抱负。

然而世事总不尽遂人愿,邢以群毕业那会儿,恰是亟待大量培养管理学人才、发展中国管理学科的关键时期。在导师许庆瑞的劝说下,从未想过当老师的邢以群在经历内心的反复挣扎后,勉强答应了留校任教,但内心依然抗拒“给学生上课”。

尤其是在看见班上同学大半都去了企业做管理者后,邢以群“跃跃欲试”的心久久难以平静,因此便向学校提出了一个条件——只做研究,不上课。

因此接下来的两年,邢以群主要从事的还是专职科研的工作,比如跟着许老师一起做科学管理研究室的课题,辅助编撰《研究与发展管理》等书籍,偶尔也辅助上课,但只要有一点空闲时间,邢以群还是忍不住往企业跑。

直到1988年,学校号召青年教师到基层锻炼。听到这个好消息,邢以群心中暗自窃喜——“机会来了,终于可以趁机去实现自己的企业家梦了!”于是他主动报名,很快便以下基层锻炼的名义到了企业。

然而“好景”不长,一年后学校要求“要么回校任教,要么辞职”。这时,邢以群才意识到该好好思考与抉择一下自己的职业生涯了。

不过这一次,邢以群很快便做出了一个影响一生的决定——回母校任教,且没有一丝犹豫。周围的朋友都非常诧异:为何邢以群会改变最初的梦想,选择继续留校任教?

“因为当时我结合一年来对企业和对自我性格的深入认识,做了一个细致分析。首先,通过亲身实践,我意识到自己不喜欢常规性或者太固化的事物,而是喜欢创新;其次,我不喜欢受制于商业中的一些应酬和人情世故,因为我的性格比较直,也很向往自由;再者,我不喜欢跟人和机器打交道,但喜欢跟问题打交道。而教学不正是跟问题打交道吗?”回忆起当初的心理,邢以群的嘴角微微上扬。

他说,那一刻,才算是真正找到了自己喜欢的事业,内心一片明朗;也正是那一刻,他下定决心,既然选择回归教育事业,那就要尽全力做到最好。

没有了往常的“人在曹营心在汉”,邢以群后来在教育与科研事业上的发展可谓“势如破竹”。1989年回学校任教,1994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7年便评上了教授。与此同时,他还收获了许多科研成就,拿到了博士学位,编著出版了一本畅销教材《管理学》(该书持续创新,备受各界欢迎,至今已出版至第五版)……并因人气高涨的教学课堂一举成为了浙大“明星”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