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060-985
浙大EMBA学长分享:中国管理学术体系,怎样才能更有“话语权”?
首页 > 资讯 > 浙大EMBA学长分享:中国管理学术体系,怎样才能更有“话语权”? > 正文
浙大EMBA学长分享:中国管理学术体系,怎样才能更有“话语权”?
时间: 2024-05-07 18:30:09
来源:
浏览量: 298
师资动态

热点解析

趋势预测

在这里,我们亦师亦友

随着中国经济与综合国力的快速崛起,如今的中国,取得了多个领域的“世界第一”。以至于在国际上提起“中国”,很多国际友人都忍不住竖起大拇指,甚至前来中国“取经”。

按理说,实力强大的国家+一系列领先的管理实践,必然能造就中国管理学术体系在国际上的绝对“话语权”。然而现实却是,还不够有话语权。这是为什么呢?

在日前由中国管理科学学会主办的2019’东沙湖论坛——中国管理百人会上,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浙江大学社会科学学部主任、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吴晓波以《中国管理学术体系的话语权》为题,指出了当下我国管理学术体系在提升话语权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为中国管理研究的未来提出了切实建议。


学者简介:吴晓波,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浙江大学社会科学学部主任,浙江大学创新管理与持续竞争力研究中心(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主任,浙大EMBA《战略管理》课程师资。研究领域:创新管理;全球化制造与创新战略;信息技术与管理变革;包容性创新;大数据背景下的商业模式创新等。

演讲摘录

改革开放以来,BAT、美团、华为、中兴……发生在各类大型企业中的“中国故事”越来越多。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我们应该最有发言权。

但在构筑中国管理学术的话语权体系方面,我们还需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从而引导国际学术界对此展开研究和讨论。

1、中国管理学术体系的话语权现状

讲到哲学社会科学,其实离不开亚里士多德体系。很多科学没有诞生在中国的原因是,现代知识体系的底层框架是古希腊学者们提出来的。

其实中国各种小智慧非常多,但如何才能变成一种大智慧?知识代表的不光是认识物理世界、自然世界、人与人的关系,还要往上提升成为认识论,变成一种理论。

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智慧很多,但要能形成现代意义上的理论才是关键。而智慧上升为理论靠得是思辨能力,这是值得反思的基本架构。

今天,国际会议上能听到的中国声音很多,但在中国管理学术体系的话语权方面,还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

兼顾“民族性”与“世界性”是一项重大挑战


语言是话语符号,话语是思想载体。那么中国丰富的古代思想怎样才能成为让世界能理解的思想?

如今,我们做得还不够的原因,不在于没有推出某种所谓的世界通用语言,而是不够兼顾“民族性”和“世界性”。

因为世界性语言的产生,并不是简单地创造一组纯粹的符号,而是要有一个思想的载体。所以我们要避免“自说自话”或“亦步亦趋”,使构建话语体系在兼顾“民族性”与“世界性”中前进。

发展管理学术话语体系不等于“造新词”

管理话语表达的基础是“概念”,因此我们需要基于中国管理情境开发新概念。但现如今中国管理学术圈存在一种“攒造新词”以哗众取宠的不良风气。

管理话语表达的基础虽是“概念”,但我们不能随意编造出各种各样的概念。特别是在讲概念时,要从源头、思辨的基础上一步一步溯源过来,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否定他人。

因此,话语权要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扬光大。

要考虑语言之间的互文性
汉语具有天然的独特性,富含“缄默知识”,许多汉语词汇都难以找到准确的外文对应词。中文翻译成英文,词义很难表达清楚;英文翻译成中文,也同样难翻清楚。

比如,阴阳、道、悟…,很多人都拿不出好的译词。汉语词汇非常丰富,文字十分简洁,在联合国文件里,中文也总是最薄的版本。所以语言之间的互文性,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

2、中国管理研究如何才能有话语权?

大力发展扎根中国管理实践的质性研究
现在,大学商学院、管理学院的很多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看上去在国际通用话语体系上越来越通用化,但越来越多的论文缺乏思想。

话语权不是简单的工具,而是创新理论体系,源于实践而总结的思想。讲好中国管理故事,凝炼标识性新概念,离不开扎实的“定性研究”。

定量与定性如何平衡?近十几年来,中国在国际顶级杂志上发表的文章越来越多,其中大部分都是定量的,具有中国自己学术话语内容的却鲜有所见,尤其是基于案例的深入系统分析。

案例的分析方法有很多种,单案例、多案例,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可以由各种各样的编码系统来做。我们需要用好的手段,通过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深入进去”“表达出来”,将中国案例通过科学方法表述出来是非常重要的。

要大力提倡扎根中国管理实践的自信研究。所谓自信研究,是以定性为基础的研究,只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才能真正产生中国管理思想、管理体系。

在学界形成理性批判风气

要大力加强批判性。各说各的,缺乏争辩争鸣,但“一知半解“地对经典理论“大张挞伐”,也不可取。

很典型的就是网红效应明显——通过极端化的论点和观点吸引“流量”,非理性批判形象陡然变得强大。但自己一知半解,马上否定别人,或将别人推向极端,以证明自己某些概念的高明之处,这是有问题的。

纠正浮夸风气,既尊重权威,又不迷信权威;既尊重经典,又勇于创新。学界需要一个生态系统,提供更多自由辩论的空间和机会。

比如,在国内一些杂志上开设争论性专栏,或有意识地发表一些不同观点的文章。让学者相互争论、思想碰撞,真金不怕火炼,才会有好的思想诞生出来。

大力发展“人文教育”,

着力培养中国管理学术精英人才

培养青年一代的人文精神非常重要。如今,年轻人的思辨能力、哲学能力、悲鸣之情从幼儿园到小学,一直被大量地灌输,但人文素养的培养还不够。

能提出有价值理论的人,需要有非常好的人文素养和精神以及哲学思辨能力。中国管理科学学会在这方面可以有所作为。

管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既涉及人文知识,又需要科学修养。时代呼唤既具有人文关怀、悲悯情怀,又具有独立精神、创新精神的管理学者。

构建管理学术话语体系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学者要充分发挥更主动积极深入实践的健康作用;政府部门应改革机制,致力于塑造生动活泼、百花齐放的良性局面,允许有各种大胆的创新尝试和探索。

我们要充分抓住新一轮产业革命的重大发展机遇,抓住理论创新和话语体系全球性重构的重大“超越追赶”战略机会窗口,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