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060-985
管理研究者与管理实践者之间双向鄙视链是如何产生的?
首页 > 资讯 > 管理研究者与管理实践者之间双向鄙视链是如何产生的? > 正文
管理研究者与管理实践者之间双向鄙视链是如何产生的?
时间: 2024-05-07 17:27:59
来源:
浏览量: 269

教授名片

郭斌:浙大EMBA《创新管理课程》教授,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创新创业与战略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浙大管院睿华创新管理研究所副所长。研究领域:创新管理与战略、技术追赶与产业创新、信息搜寻行为与策略。

导语:在管理领域,管理研究与管理实践之间由于存在着天然的联结关系,因而这两者之间似乎很易于形成对管理理论价值的共识。然而事实上,不论是在学术界还是在实践界,关于管理理论的价值仍然存在着诸多看法上的分歧,一些看法甚至是截然对立、存有冲突的。本文围绕着“如何理解管理理论的真正价值”、“什么样的管理理论是好的理论”、“什么时候管理理论对于管理者更易于显现其价值”这样三个问题,对管理理论的价值及其与管理实践的关系进行了梳理和探讨。

一些企业家对管理理论有所担忧和质疑

管理理论的价值是什么?这看上去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简单到甚至似乎不值得被提出。然而当我们把眼光投向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之间关系的时候,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就变得非常微妙了。即使在传统上非常注重管理理论价值的学术领域,在过去二十年里关于管理理论的价值及其与管理实践之间的关系,也出现了不同的看法,甚至这些看法存在着截然的对立。

而当我们把眼光转向中国,这种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之间的关系乃至冲突看法也不鲜见。在这些年里,随着中国市场化经济的进程,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在获得商业成功的同时,也对社会认知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而这些企业家对于管理理论的看法,也呈现出较为多元化的观点,既有认同管理理论价值的,也有对管理理论远离实践的担忧和质疑。事实上,关于管理理论价值的争议,并不仅仅发生在中国企业的管理实践领域,在管理的学术研究领域,近年来也引发了不少争议,甚至是论战。

虽然我们可以从一个较为稳妥的方式来这样表述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之间的关系——管理理论源于管理实践,反映了对管理实践的概化认知。但这种说法似乎在一些时候显得略微有些苍白。譬如说,一些企业家,甚至是一些很成功的企业家,他们可能会声称:我并没有科班地学习管理理论,我管理我的企业所遵循的都是我自己在过去的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的,这些都不是从书中看到的。一些较为极端的甚至声称:什么时候你忘掉了那些所谓的管理理论,你才能在管理实践中真正获得成功。面对这样的观点和认知,我们如何才能说服他人,实际上也是说服自己:管理理论对于管理实践者是有价值的。

管理理论与实践之间是互补,不是替代

在管理的学术研究领域,总体上人们对于“理论是什么”这个问题在看法上大致是一致的。理论“源自于现象的抽象”,是“一种在现象世界的经验复杂性基础上建构的概念性秩序”并且,理论”在一系列边界条件假设和限制基础上给出了概念之间的关系描述”(Suddaby, 2014)。

以此为基础,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之间的关系可以被转换为“学术性知”与“经验性知识”之间的关系。Augier和March(2007)指出,经验性知识(experiential knowledge)源自于管理实践者在过往实践中所积累的、对特定情境下的实践有着直接且即刻作用的知识;而学术性知识(academic knowledge),尤其是以理论形式存在的知识,则源自于研究者的思考以及对现实的抽象。不过在他们看来,简单地将这两种知识对立是不确切的,因为这两种知识之间更多的是相互交织而不是处于彼此的对立。这也代表了学术领域的这样一种观念,那就是理论与实践之间从来不是一种截然对立、非此即彼的关系,这不仅仅是因为理论源自于实践观察和总结,也来自于理论对于实践者所产生的影响。J. March (2006)指出,只有将研究者所掌握的学术性知识与实践者所拥有的经验性知识和情境相关知识结合在一起,才能产生出更好的实践解决方案,因为这两类知识并非是替代关系,而是存在着互补性。

Ghoshal (2005)甚至提出了这样一个有趣而激进的观点,那就是像安然事件这些与公司高管有关的丑闻和不当行为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管理理论(例如委托代理理论、波特五力模型中的议价能力)中所普遍盛行并被接受的假设本身所存在的缺陷,进而导致了这些不良行为的发生。他援引了J. M. 凯恩斯的一段名言:“那些认为自己完全不受任何知识影响的实干家,通常都是某位已故的经济学家的奴隶”(意指不论我们是否意识到,我们每个人的行为都或多或少地受一些理论思想所支配)。

当然,学术性知识与经验性知识之间仍然存在着一些性质上的差异性。典型地,经验知识的有用性在大多数时候被认为是非常依赖于特定的情境,而理论则通常试图跨越时间并追求普适性;并且随着时间跨度的拉长以及关注的范围扩大,学术性知识(或者说理论)的比较优势就越易于显现出来(Augier和March,2007)。另外,当管理者面对着未曾预期或者是未知的环境时,学术性知识的有用性会更易于显现出来,因为此时学术性知识可以为管理者看待和处理所面对的问题提供可供选择的框架,而不是为他们提供解决方案,因为解决方案是通过学术性知识与经验性知识的结合来创生的(March,2006)。

与“理论是什么”这个问题相比,关于“理论的价值是什么”这个问题,不论是学术研究领域还是管理实践领域,人们的看法之间存在着诸多显著的分歧 (Suddaby,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