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060-985
交大学长说:“欧美的天难以覆盖中国的地”
首页 > 资讯 > 交大学长说:“欧美的天难以覆盖中国的地”> 正文
交大学长说:“欧美的天难以覆盖中国的地”
时间: 2024-04-24 18:42:38
来源:
浏览量: 284

“我觉得商学院也要来一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此过程中,应该遵循“考核引领,平台推进,重点突破,循序渐进”的原则。” 

——陈宏民

近日,新任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管学院院长、国际知名管理学者陈方若在许多场合畅谈他对商学院的改革思路,他关于“纵横交错,知行合一”的观点引起了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广泛关注。从上个世纪50年代直到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高等教育领域是没有商科的。我国的商学院以及管理学科正是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一日千里,突飞猛进。如今我国几乎所有的高等院校都有管理学院或者商学院,每年毕业的MBA学生数以万计,学术成果铺天盖地,学科排名节节攀升。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一些担忧和反思。

部分学者热衷于发表SCI论文

却对解决现实问题不感兴趣

管理学科与法律、医学一样,是高等教育众多学科中最具实践性的学科之一。然而,医学专家不会看病,法律专家不会断案,管理学专家不懂管理,是如今社会公众对于相当一部分学者的负面评价。当然,术业有专攻,未必每个医学专家都应该会看病,每个管理学专家都应该懂管理。但是如果相当部分学者仅仅热衷于发表SCI论文,而对解决中国现实问题不感兴趣;如果学术界的价值评判和价值趋向越来越远离现实需求,这就成了大问题。

管理学科所有理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该是社会的管理实践,这应该是一条社会共识。虽然理论自有其体系,不是每个结论都直接为管理实践服务;但是如果大家一窝蜂地都埋头于理论之中,没人关注如何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如何提升管理实践,那么这个学者群的价值趋向就存在问题。

欧美国家一个成熟的专利药,如果要在中国本土使用,都还需要做进一步的临床试验,因为中国人与欧美人在体质上会有某些系统差异。可是在欧美杂志上发表的理论成果,却能够在中国管理学界不经检验,直接奉为圣典,甚至在应用中通行无阻;而在中国管理实践中提炼出来的成果,如果不能得到欧美学者的认同,就不能算做高水平成果。这岂非咄咄怪事?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包括管理学科在内的我国高等教育乃至整个科技领域,供给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已经成为大问题。在今年的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评价制度不合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等现象仍然严重。从这个角度说,对商学院进行一次 “供给侧结构改革”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