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060-985
国科大MBA学长的方法论
首页 > 资讯 > 国科大MBA学长的方法论 > 正文
国科大MBA学长的方法论
时间: 2024-03-17 20:36:58
来源:
浏览量: 282
“成功无捷径,但是有方法。”董纪昌工作起来有自己的方法和思路,大家戏称这是“董氏方法论”,这“无捷径”和“有方法”之间的相互融合和取长补短正是董纪昌事业之路夯实的基础和秘诀所在。
 
“足够愿意去付出,就会为之勤奋。”这是董纪昌一直坚守的信念。
 
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董纪昌,被公认为是管理学界的一颗新星。3年前,他获得“第十三届中国青年科技奖”,该奖项获得者年龄不超过40岁。此外,他还包揽了"中国科学院刘永龄奖特等奖"、中国科学院"卢嘉锡青年人才奖"等诸多奖项。
 
关于他的成长,董纪昌有自己的一套方法论。
 
黄金三角结构
 
“学数学吧,打好基础,以后走遍全天下。”因为高中班主任的这句话,董纪昌与数学结下了不解之缘。董纪昌从小喜欢数学,数理化成绩向来是班级前3名,高中毕业直接保送至曲阜师范大学数学系,在那个大学招生名额有限的年代,他所在的这个山东最西部的县城高中,900多名考生中只有16名能上本科大学。
 
“现在看来,当时的决定很关键。数学是研究金融和计算机最重要的支撑,特别是当研究做到很高的层次时,没有数学背景,很难去推动。”董纪昌每每回忆起来,总是很庆幸自己选择了正确的专业,有了牢固的地基,才有可能建设摩天大楼。
 
硕士顺理成章地过渡到计算机专业,博士则是金融中的资产组合管理方向。无疑,数学和计算机对董纪昌做金融帮助很大,“数学、计算机、金融,这是一个很理想的黄金结构。因为随着金融学科不断发展,需要的不仅是理论推导,更要运用计算机编程对资产定价、风险管理等问题进行模拟计算,数学是基础,计算机是技术支撑,均必不可少。”
 
最佳组合的专业让董纪昌自身的成长一帆风顺,而回过头来反思教育体系,董纪昌认为仍需要加以改进,使以后的学生培养机制更加高效。众所周知,中国的教育制度是中学阶段高度竞争,上大学之后相对宽松;而美国则相反,中学阶段全面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上大学之后才是高度竞争。“随着时代发展,中国的教育制度也需要改进。比如反转式教学,课堂上学生自由讨论,课下每个人广泛查阅文献、好好自学,可能更适合我们管理学专业。”
 
在金融管理这个行业深入研究起来,学科背景只是其中一个方面,可助推加速,却并非是赢得比赛的核心因素。“坚持很重要”,董纪昌认为,既然选择了这个行业,就要认认真真地干。“有时候需要保持一点好胜心,对自己苛刻一点,这样才能坚持下来,干成一件事。”
 
而为什么要坚持?作为教授,生活质量已经有了一定的保障,但是,“人活一辈子,总要做点事情,我还有心劲儿,愿意去做。既然选择了教育,就要把学生培养好。我最希望的就是学生能做出成绩来,这是最实在的收获。”
 
走出去看看
 
做科学研究,同一领域的相互交流和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去发达地区或国家看看是大多数人的愿望。董纪昌也是如此,而他又是幸运的,在跃跃欲试、雄心壮志的青年时代,他曾有过多次交流访问的经历。
 
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董纪昌的导师和香港相关机构有联合的研究项目,于是在2001~2002年间,董纪昌来到了香港城市大学做研究助理,香港前卫的科研理念和充足的科研资源为他打开了一扇崭新的大门,里面有他从未见过的世界。
 
刻苦,上班时间从不做与工作无关的事。
 
香港的访问经历让董纪昌深深地懂得了开阔眼界、了解前沿的重要性。只有站到最前沿,才能了解别人做研究的思想和方法,才可以借鉴学习,才有可能超越。“有时候我们做的东西好不容易完成了,才知道别人早就做了,这就是闭门造车的后果。”

而给董纪昌影响最大的,还是日本人的勤奋。日本人苛刻的要求和敬业的精神也改变了董纪昌的生活作息。“我在日本租了一间宿舍,可是半年也就只有一半的时间睡在宿舍,另一半时间全在办公室睡,经常工作到半夜。”
 
2010年,不满足现状的董纪昌来到美国交流访问。这次他的重点放在了房地产金融领域,他走访了纽约城市大学、纽约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三个地方,了解美国开发商的实际行为,美国政府的房产税制定流程,美国学者的研究热点等。而最重要的,是与海外建立合作关系,打造一个团队,以后有机会把学生送出去,接触国际最前沿。“做科研,需要外围的支持,国际合作非常重要。”
 
因为这些经历,董纪昌一直鼓励研究生出国深造。“学金融的人,若准备从事实业,先去华尔街学习一两年,再回来看看中国,对中国金融市场的理解就比较深刻;做研究的人,可以出去读博士、博士后,看看国际的主流金融再回国,其实主流金融更多以基础理论研究为主,而不仅仅是做实证研究。只做实证研究,是半瓶子醋,早晚会显露马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