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060-985
复旦-台大EMBA学者:结缘两岸第一班,构筑企业新发展
首页 > 资讯 > 复旦-台大EMBA学者:结缘两岸第一班,构筑企业新发展> 正文
复旦-台大EMBA学者:结缘两岸第一班,构筑企业新发展
时间: 2024-03-17 19:26:10
来源:
浏览量: 246
导读:

2010年,来自大陆的田卫东和来自台湾的葛均共同出现在课堂上,跨越海峡的复旦-台大EMBA项目让两位董事长成了同学。

那一年是该项目第一届招生,在教育界和工商管理界享有“海峡两岸第一班”的美誉,两校管理学院携手,通过高校合作办学为桥梁,让众多企业打通和加强两岸的联系。

6年后,田卫东带领芯智控股登陆港交所成功上市,葛均成为其基石投资人。两人的关系在同学之上又增加了一重:合作伙伴。 

到现在,距离课堂初见已经过去了11年,以商学院为起点,田卫东和葛均的同窗情谊延续至今,也在EMBA的助力下,经历和见证了两岸商业互通的无数种可能。
 
复旦-台大 EMBA 田卫东&葛均:

结缘两岸第一班,构筑企业新发展

EMBA缘起

2010年的一个周末,田卫东拨通了台湾大学管理学院的号码。

他所在的深圳市芯智科技有限公司,主营业务是半导体分销,在这一领域里,台湾是过去20年中产业从欧美向亚洲转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所以,台湾像联发科等很多半导体公司都是芯智的重要合作伙伴,作为董事长,田卫东会经常到台湾出差。 

这一次,他住在台大校园里。抱着了解产业、广交朋友的初衷,他决定咨询一下有什么课程可以读。电话接通后,对方响应:可以报名复旦-台大EMBA项目。
两个月后,田卫东坐在了 “海峡两岸第一班”的教室里。机缘巧合之下,成为了该项目的第一届校友。

开学第一天,田卫东到西安参加一个半导体峰会。起初,课程在他心里的占比算不上太高,“工作之余去读一读”就好了,如果和工作事务发生冲突,就把时间和精力的天平向公司这头倾斜一下,“取舍嘛”。

而第二天,赶到复旦开始上课后,田卫东后悔了。他发现,作为两岸首个华语双学位EMBA项目,一年只招一个班,从学生选择到办学方式,都严谨并且学术化。在复旦上课期间,一定有台大的老师在旁听,“感觉台大很在意,要确保这个课程能够达到它的标准”;而且,无论复旦还是台大,两岸的老师都在课程中给了田卫东不小的启发。 

“复旦的孔爱国老师,对整个中国经济,尤其是金融市场的了解和认识,都是非常深刻的;台大的汤明哲老师,课程深入浅出,让我们知道在企业竞争中,策略的制定需要考虑哪些因素。”他感慨,“并不是说走走过场,而是一群专业的教育工作者针对商业人士精心策划的program,很用心地把大家连接起来。”

孔爱国老师与田卫东合影。

于是,全班唯一一个没有出现在第一届复旦-台大EMBA项目开学典礼上的学生,此后的每一节课都没有缺席过。 

如今回想起在行业里打拼的几十年,田卫东发觉,自己的事业受惠于两次商学院的学习。工作的第一个十年,他到新加坡国立大学就读了MBA课程,几年后的2005年,芯智控股成立;第二个十年,他就读了复旦-台大EMBA项目,几年后的2016年,芯智控股登陆港交所成功上市。 

田卫东学理工科出身,在实践中完成了从工程师向市场营销的转型,又在两个商学院的学习中,视角从局部延展到了企业的整体运营,并指向资本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