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EMBA学者分享:商业道德和传统道德有什么区别?
时间: 2024-03-16 09:37:36
来源:
浏览量: 279
导读:9月7日,由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主办,复旦大学EMBA、复旦人文智慧课堂承办的“艺沁人文,笃志商道”2019复旦大学EMBA人文盛典在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举行。在盛典上,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赵立行从“企业发展-道德风险”角度做了题为《商业环境中的道德与法治》的主题演讲。 赵立行:商业道德和传统道德有什么区别?今天我要讲的题目是《商业环境中的道德与法治》。拿到这个题目,我苦思冥想,回忆起很多我曾经接触的和商业有关的知识,最后发现要从一个很悲观的结论开始:商业领域好像不是一个容易滋生和培育道德的地方!商业和不道德像一对孪生子,古今中外莫不如此从反向的角度来考虑它们之间的关系,似乎更顺理成章,可以找到很多成语来概括:利令智昏、见钱眼开、唯利是图、见利忘义、无利不起早、无奸不成商……成语是劳动人民长期智慧的结晶,没有得到普遍认同的经验不会成为成语。再观察当下的某些舆情,其实许多都和商业的不道德有关。山东辱母案看似是伦理引起的刑事案件,但是背后原因是不规范的借贷和催债。搜索一下P2P,结果发现跑路几乎成为它的代名词。共享单车本来是受到政府和民众欢迎的,但热闹过后,现在一地鸡毛。商业本来应该和诚信连在一起,没有诚信就没有健康的商业。但现实是商业反而和欺骗称兄道弟、如胶似漆。所以我们就会出现一个疑惑,这种现象是中国独有的吗? 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对于中国商人的描写很有意思:
“中国人的生活完全以礼为指南,他们却是地球上最会骗人的民族,特别表现在他们从事贸易的时候,虽然贸易会很自然地激起人们信实的感情,但是却未激起中国人的信实。向他们买东西的人要自己带秤。每个商人有三种秤,一种是买进用的重秤,一种是卖出用的轻秤,一种是准确的秤,这是和那些对他有戒备的人们交易时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