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060-985
复旦EMBA学长分享:“五四”唤醒的梦想和努力,今天仍不过时
首页 > 资讯 > 复旦EMBA学长分享:“五四”唤醒的梦想和努力,今天仍不过时 > 正文
复旦EMBA学长分享:“五四”唤醒的梦想和努力,今天仍不过时
时间: 2024-03-15 12:32:07
来源:
浏览量: 275
导读:

作为中国20世纪第一次影响巨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五四运动”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命运。值“五四运动”100周年之际,“君子知道”复旦大学EMBA人文商道讲堂特邀著名学者、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思和,以“百年五四:士的精神·先锋文化”为题,讲述“五四”留给当今中国人的思考。陈思和认为,“五四”像是一个人个性刚刚觉醒,它给了中国人一种精神、一种活力、一种榜样。它唤起人们的梦想,唤起人们努力的方向,这一点是到今天仍不过时的精神。

陈思和:“五四”唤醒的梦想和努力,今天仍不过时

 陈思和 

复旦大学中文系资深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上海作协副主席

在陈思和看来,“五四”文化的发生本身是一个从中国古典文化发展到现代社会演变出来的、对传统的回应。“武将战死,文官谏死” 是中国古代对忠臣的期许,这种士大夫传统刻印着儒家文化的烙印,千百年来成为文人的主心骨。知识分子在中国历史上所拥有的特殊地位和传统,在“五四”时期也不例外,“五四运动”是知识分子提出来的。

胡适著《白话文学史》。

“五四”之后,大中华的概念到现代社会发生了变化,中国人开始开眼了。过去认为中国是“海内”,是世界的最中心,但是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发现原来世界是这么大,外国实力如此强。中国要救国,必须要变得和那些国家一样强大,才可以跟人家对话。要引进西方先进思想,淘汰原来落后的东西。中国当时的封建势力太强了,“五四”的知识分子表现出的先锋意识,是极端化的对社会的批判、对旧世界的否定,希冀触动中国社会的改变。先锋文化某种程度上也是士的精神。

陈思和表示,今天说“五四运动”一百年是指1919年5月4日发生的巴黎和会的外交政策事件。实际上通常说的“五四”是一个语言模式,“五四”加某某,它就构成了一个特定的语言模式。比如说我们说“五四”新文化运动、“五四”新文学、“五四”精神、“五四”传统等等,这里的含义大概是跟我们通常说的“现代”比较接近。“五四”传统,通常指现代;“五四”新文化,通常也可以转译为现代文化。“五四”后来的概念越来越宽泛,不是特指一百年以前5月4日的运动。

在问答环节,陈思和解答了学生关于儒家思想回归的疑问。中国发展到今天,一定要打开眼界了解世界,要和世界结合起来,传统、文化、儒学就会得到发展,而不能把自己关闭起来。此外,要尊重人的欲望,因为这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中国这几年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人的力量被激发出来,就跟尊重人的欲望,尊重人的个性相关。

作为对管理学专业课程的补充,复旦大学EMBA“君子知道”人文商道讲堂秉承“商道人文,融汇贯通”的目标,让学生从人文中汲取力量,拥有大智慧、大视野、大情怀。依托复旦大学强大的名师资源,“君子知道”人文商道讲堂目前已邀请葛剑雄、陈思和、沈志华、许纪霖、吴晓明、哈继铭等校内外名家,为EMBA学生校友分享商道、人文和政经等热门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