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060-985
复旦EMBA学长分享:每一次读书,都改变着我的人生
首页 > 资讯 > 复旦EMBA学长分享:每一次读书,都改变着我的人生 > 正文
复旦EMBA学长分享:每一次读书,都改变着我的人生
时间: 2024-03-15 11:51:48
来源:
浏览量: 295
导读:

勤劳、善良、奉献,曾是中国女性的一张“脸谱”。虽然不乏睿智的思想,她们却很少成为站在舞台中央的那个人。

时代的变迁,让越来越多的中国女性有了施展才华的舞台,获得自我成长。在复旦大学EMBA,女性学生的比例逐年递增,自2002年复旦大学管理学院EMBA项目成立以来,共计870名女性陆续成为复旦大学EMBA的学生。

我们邀请了三位分别出生在60、70、80不同年代的优秀女性进行了访谈,请她们分享一路走来的智慧和感想。今天的分享来自复旦大学EMBA2007级校友、协和教育创始成员、教育发展基金负责人陈晓韵。
 
协和教育创始成员陈晓韵:

每一次读书,都改变着我的人生

20多岁年轻时有很多想法,但会有很多限制,有父母的管教,也有经济的限制;30多岁的时候,生活里上有老下有小,工作也在摸索中负重前行,那一刻觉得好像人都是在为别人而活,压力特别大;现在我46岁,我觉得这是我一生以来最美好的阶段,是一种自由而充实的状态。
 
陈晓韵从小就向往自由,22岁大学毕业时,她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服从分配去公立学校当一名教师,而是抱定决心宁可赔钱也要跳到体制外去,没有去成深圳实验学校,也没有去成上海的耀中国际学校,她却在报纸上看到浦东新区第一家民办幼儿园-天地幼儿园的招聘信息,天地幼儿园是上海当时一批教育专家为实践“用理想的教育实现教育的理想”所开办的一家实验幼儿园。陈晓韵觉得,这也正是自己的理想。
 
作为创始团队成员之一,陈晓韵如今在协和教育已经工作24年,从一名年轻的助理成长为掌控全局的大将,担任过上海协和教育中心(集团)理事长,现在负责协和教育发展基金。回望走过的路,陈晓韵觉得每一次读书,都改变了她的人生,与复旦EMBA的结缘,让她打开了人生的另一扇大门。

工作后的三次求学

1998年,协和教育开设上海市第一所中外合作的幼儿园——海富幼儿园时,陈晓韵在父亲的点拨下主动请缨从集团下调到园区,担任中外两名园长的助理,为了更好地与西方教育专家、外籍同事们和家长沟通,陈晓韵选择去华东师范大学的英语本科学习,“和都是英语专业毕业的同学相比,我的英语底子不是很好,第一年还没考上”,陈晓韵觉得自己骨子里有种不服输的性格,认准了自己要干的事,不会轻易放弃,第二年继续考,她考上了。“刚开始上课觉得难度很大,一个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全面接触英语专业专升本的学习,专业课的要求很高。我便强迫自己坐在教室的第二排,让自己能够集中思想听课,并和老师有积极的课堂互动。”一边工作一边读书,陈晓韵最终以全班英语专业八级考试第四名的成绩毕业,拿到了英语专业的学士学位。
 
在26岁那年,陈晓韵成为全上海最年轻的幼儿园园长。

2003年,协和教育开始从幼教迈向全日制中小学教育,建设其第一所中西融合的9年一贯制学校,陈晓韵重回集团管理岗位。协和的管理层们大多是教育背景出身,办学规模和层级扩大后,管理更加复杂化。比较了一番后,陈晓韵于2007年选择前往复旦读EMBA。 

“现在回过头来看,我们是走出一条成功之路,但在当时谁也没有走过这条路,我们的压力是很大的。EMBA的学习给我开启了另一个领域的大门,帮我开拓了解决现实需求的新思路。”陈晓韵回忆说,“当时每个月都期待着上课,也确实学到了很多东西,很快地应用到工作实践中,譬如上了企业战略的课,回来就想我们的战略应该怎么规划,还有包括市场营销、危机管理等,都对我的工作有很大帮助。”
 
在陈晓韵的工作经历中,有很多时候需要与人沟通,但陈晓韵本性并不擅交际,一度因此而郁闷,“我不习惯中国人的酒桌应酬,在与中国人的沟通交流似乎总也打不开局面;换到跟外国人沟通,我似乎也不擅长,外国人也有应酬,只是方式不同。”年纪轻轻就走上管理岗位的陈晓韵,在同事们眼里总有“端着”的感觉,“很一本正经”。从复旦EMBA毕业后,陈晓韵又远赴加拿大UBC读了两年的跨文化沟通课程。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和与不同文化和背景的人互动,陈晓韵在待人接物方面渐渐地发生了改变,她脸上总是带着温暖的微笑,亲切而自信,专业而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