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060-985
复旦EMBA学长分享,绍兴师爷与黄酒、文化的传播
首页 > 资讯 > 复旦EMBA学长分享,绍兴师爷与黄酒、文化的传播 > 正文
复旦EMBA学长分享,绍兴师爷与黄酒、文化的传播
时间: 2024-03-15 10:54:44
来源:
浏览量: 300
绍兴是水乡、侨乡,也是名士之乡、黄酒之乡。历史上,除了有大作家鲁迅之外,绍兴最有名的人物便是师爷这个群体了。

师爷与黄酒,今天听上去并不是特别起眼,可深究下去,它们的历史也能带出明清时期的商业史、社会史和法律史。这其中,同样包含着人文与商道。

今年9月,复旦大学EMBA年级移动去到了绍兴黄酒小镇,亲身感悟绍兴文化,同期特邀了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王振忠为大家详细讲解绍兴师爷与绍兴文化的历史渊源。

绍兴师爷

与黄酒、文化的传播

绍兴师爷,中国社会的隐性全域网

绍兴是江南著名的水乡,也是酒乡,但毛泽东则说绍兴是名士之乡。此地的确是人才辈出,出过不少军事家、政治家和文艺家。但在最近几百年,作为一个群体,绍兴人给人印象最深的,还是绍兴师爷。

清代有一位非常有名的师爷,叫范寅,他编过一本书,名叫《越谚》。其中收录了一句谚语,“钻天龙游遍地徽州,绍兴人还在前头”。短短15个字,就道出了江南几个最重要的势力:一个是龙游商帮,他们总会去京城卖一些高档的东西,有通天的本事;另一个指的是徽商,这个商帮遍布全国各地,尤其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很有势力。但谚语的后半句说“绍兴人还在前头”,这里的绍兴人指的就是绍兴师爷,意思很明了,不要看两大商帮上天入地,绍兴师爷比他们还要厉害,因为他们盘踞在全国各个官府,掌握了一些重要的政治资源。某种程度上,他们要比商人团体更有影响力。

绍兴师爷并不是正式官僚体系中的人,他们大多是没有考取功名的秀才,顶多是举人。不过,绍兴此地读书风气兴盛,考功名的竞争十分激烈,在当地中举要比在其他地方更艰难。绍兴师爷的学问功底,自然也比其他地方的更好一些。

不过,在普通人心目中,绍兴师爷的形象是不太好的。当时有人编了几个字谜,其中一个就是把繁体字的“绍”拆分开来,说这个字“一张苦嘴,一把笔刀,搞来搞去终是小人”。这几个字,可以说是把绍兴师爷的形象说活了。在老百姓心目中,这些人就是靠着三寸不烂之舌,还有一支笔,断案时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终究还是小人。

随着中国地域文化研究逐渐升温,人们对绍兴师爷的评价在上世纪90年代有了改观。1998年,绍兴黄酒集团和华策影视合拍了23集电视连续剧《绍兴师爷》。剧中,陈道明饰演的师爷方敬斋是一个匡扶正义、睿智精明、清正廉洁的形象,这在很大程度上促使人们重新审视这个群体。近二十年,还有好几本以“绍兴师爷”为主题的书出版,绍兴当地成立了绍兴师爷博物馆,高校也召开国际研讨会。这些文化上的再发现,让人们对师爷的看法逐渐回归理性。

师爷、黄酒与地方文化的传播

因为“无绍不成衙”,遍布全国的师爷们对社会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其中,较为显性的,是带动了黄酒和当地文化的传播。

清代道光年间有一个很有名的学者叫梁章钜,他在19世纪中叶就指出,所谓绍兴三通行,就是绍兴师爷、绍兴口音和绍兴酒。在清代早期,这三样东西一度在全国各地畅行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