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060-985
复旦EMBA学长讲座:葛剑雄谈科学、人文、信仰
首页 > 资讯 > 复旦EMBA学长讲座:葛剑雄谈科学、人文、信仰> 正文
复旦EMBA学长讲座:葛剑雄谈科学、人文、信仰
时间: 2024-03-12 17:05:53
来源:
浏览量: 271
未来已来,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正日新月异地推动着社会发展的进程,也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生存状态。在科技引领社会的新时代,现代科学与传统人文、信仰有何关系并交互影响?个体生命又将何去何从并有所作为?

人文复旦讲座:

葛剑雄谈科学、人文、信仰

11月24日,著名学者、复旦大学资深教授葛剑雄老师应邀做客复旦大学EMBA人文复旦讲座,以《科学、人文、信仰》为主题,与复旦EMBA同学分享了自己的独特见解。

葛剑雄教授是“未来地球计划”中国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常委,在历史地理、中国史、人口史、移民史、文化史等领域均有研究,其代表作《西汉人口地理》《中国人口史》《中国移民史》《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未来生存空间•自然空间》《中国历代疆域的变迁》等都广受关注。 他还曾先后参加“中国第17次南极考察队”、“走进非洲”、“重走玄奘路”等科考活动,足迹踏遍七大洲。

结合自身丰富经历与深厚学识,葛教授谈到他近几年一直在思考科学与人文对世界、对中国、对个人会产生何种影响。他认为,科学技术本身有其规律,既然为人服务、为人所用,它就离不开人类社会,离不开人文,而人文最高的境界是信仰。科学与人文都有其自身局限性,不能脱离人本身孤立存在。如今科学技术已经为人类提供丰富的物质条件,当代人需要对自己的精神生活提出更高要求。

以下节选自讲座实录:
 
人是主体,科学离不开人文

我近几年一直在考虑一个问题,就是科学、人文究竟对世界、对中国、对个人会产生什么影响。

在我当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的时候,深圳一家公司说要送自助借书机给复旦,我没有马上接受。主要的问题是我认为没有必要为社会提供24小时的借书服务。我当馆长采取的第一个措施就是规定复旦大学图书馆节假日闭馆,我希望同学们、科研人员与老师都保持正常的生活作息。如有特殊情况,我们也有对应方法:网络资源24小时开放,紧急情况可拨打热线电话、提前联系等。另外,我要对纳税人的资源负责。不是什么东西效率高、提供服务的时间长就真正符合人的需求。

我们实际上试用了自助借书机,但机器不稳定,而且没必要把人能够完成的事情交给机器人做,传统图书馆仍有存在必要。科学技术本身有其规律,既然为人服务、为人所用,它就离不开人类社会,离不开人文。

现在人工智能在无人驾驶汽车的技术环节上已经没什么困难了。原来的设想很复杂,在路上装很多传感器,通过雷达测距判断路况,改造道路的成本很大。现在取得了重大突破,通过卫星进行GPS定位来控制距离。新的问题在于技术的推广会造成司机失业,这是社会问题,与科学或技术本身无关。实际上人类社会跟自然界有着很大区别,无论是科学、社会、人文还是信仰,它都必然离不开人本身这个主体。

如果今后能制造出人工智能,它能够拥有人一样的思维方式,甚至可以像人一样制造生命,那科学与人文的界限是否还存在?就像大家关注的AlphaGo,它已经可以战胜顶级棋手,甚至有学习和纠错能力。在我看来,目前人工智能仍处在物理阶段,没到化学阶段或生物阶段。

AlphaGo的能力不在于其思想,而是学习、计算的能力。我们的电脑技术再强大,到现在还是物理阶段,没有到化学阶段,人类设计的东西还未能自动产生一种新的物质,更没到生物阶段,很多生理现象问题人类无法用现有科学进行解释。真正人工智能的突破,在于如何从物理阶段突飞猛进至化学阶段,最后进入生物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