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060-985
复旦EMBA教授说:当“营销学”遇上“心理学”
首页 > 资讯 > 复旦EMBA教授说:当“营销学”遇上“心理学”> 正文
复旦EMBA教授说:当“营销学”遇上“心理学”
时间: 2024-03-11 19:22:53
来源:
浏览量: 269
复旦管院 . 

在不确定的世界里寻找确定的方向。这里是复旦大学管理学院订阅号,和我们一起学习管理学知识、分享实践经验、参与前沿论坛,洞察当下,“瞰见”未来!

当“营销学”遇上“心理学”,这是个有意思的话题。4月15日下午,复旦管院“蓝墨水”校园开放日如期举行,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市场营销系副系主任、复旦大学决策与行为科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金立印教授受邀主讲。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案例,金立印教授将心理学理论与营销行为相结合,带大家洞察营销实践中的人性,这里,我们取演讲之精华与大家分享。

PART 1

参照体系与价值认知

先请大家做一个心理测试:

估计一下左图中间的黑圈面积有多大,然后写一个数字出来。再估计一下右图中的黑圈面积有多大,写个数字下来。现在把这两个数字对比一下。

我曾经做过多次测试,大约有75%以上的人写下的第二个数字大于第一个数字。这意味着他们推断右图中的黑圈面积要比左图中的更大,而实际上两个图里的黑圈面积是完全一样的。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这是一个非常经典的认知心理学问题。同样一个圆,用不同方式呈现,或者说改变这个圆外围的参照信息,就会改变人们对这个圆的大小的认知和判断。

接下来我们看一个比较有趣的营销现象:

消费者面临着购买哈佛商业评论一年订阅权的决策,他可以有两个选择。第一个选项是全年电子版,150元;第二个选项是全年电子版加印刷版套餐,320元,贵170元。如果是你,会选择哪个?

我测试下来的结果,差不多有接近80%的人选择了第一个更为便宜的选项。

现在情况变了,在原有的两个基础上,增加了一个选项也卖320元。这时,你会选哪个?

测试结果发现:当面临这三个选项,选择购买全年电子版加印刷版套餐的消费者,由原来的20%多一点,现在上升至大约60%。也就是说,当选项换成三个选项时,有大约40%左右的消费者改变了主意:原来他们选择支付150元来购买便宜的电子版;选项换成三个时,他们转而选择支付320元来够电子版和印刷版套餐。 

那么,这个营销现象和我们刚才的心理测试之间有什么关系?

通过这两个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现象,我们可以得到一个一般性的结论:人们判断一个对象(圆的面积、产品的价值)的时候,是基于与这个对象同时呈现出来的信息输入来完成的,进而做出决策。人们的决策方向和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信息输入是什么。

上述两个例子告诉我们:在核心判断对象或者产品本身没有改变的情况下,外围信息输入的改变,左右了人们对核心判断对象和产品价值的判断,最终改变了人们最后的选择。

我们进一步去思考这个问题,会领悟到更为深刻的道理。从上面这个图中,我们尝试去思考一个问题:我们人类到底是在对什么做出反应?其实人类在很多情况下并不仅仅是对一个刺激的绝对强度做出反应,而同时也是对刺激与他所处环境的相对差异做出反应。

这本质上是一种“价值相对性”的观点:事物的价值取决于参照体系,改变参照体系,就会改变人们对事物价值的认知和判断。讲得极端一点儿,价值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实际上不存在绝对的事物价值,只存在相对的事物价值。

如果我们从这个角度去理解营销活动的话,当我们无法更有效地改进产品本身时(成本较高时),换一种思路,去改变消费者认知这个产品的信息输入和参照环境,比如改变消费者认知产品过程中出现的竞品信息,同样会改进消费者对我们产品的价值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