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060-985
复旦EMBA学长分享,就是为“架桥者”架桥
首页 > 资讯 > 复旦EMBA学长分享,就是为“架桥者”架桥 > 正文
复旦EMBA学长分享,就是为“架桥者”架桥
时间: 2024-03-10 14:04:16
来源:
浏览量: 255

每个月的那四天,出现在复旦EMBA课堂上的除了教授和同学,还有一个必不可少的“第三方”角色——助教。别看助教处理的总是琐琐碎碎的事,让教学进行得更流畅却是他们天然的使命。在他们眼里,复旦EMBA的学生和教授们有何不同?他们又是如何看待自己“助教”身份的?

2013年,陈运佳进入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学习,开始了她硕博连读的学术生涯。原本只是在书本上学习理论知识的她,因为担任复旦EMBA的助教而收获了不一样的求学风景。在这里,她领略了幽默风趣的教授风采,目睹了企业家们求知若渴的学习热情,更让自己倾听到了来自商业前线的现实声音。

站在两大名师的身旁

如果评选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最受欢迎的老师,李若山、钱世政两位教授一定都会榜上有名,而聆听这两位教授的谆谆教导,也成为许多复旦EMBA同学的憧憬之事。能担当这两位教授EMBA课程的助教,陈运佳倍感荣幸。“他们都是博学之士,善于将枯燥乏味的知识点变化为生动幽默的案例讨论,让同学们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到更多东西。他们就像知识与同学们之间的架桥者,总能让同学们向着成功更进一步。”

“只要上李若山教授的课,一定能听到同学的欢声笑语。”陈运佳说,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位审计学博士,李若山教授最擅长的就是将复杂难解的会计学原理变得生动有趣:在讲解枯燥晦涩的专业知识时,李教授会充分利用大家对幽默的喜爱和对形象的接受度,不时穿插精彩形象的比喻和案例,还被不少同学整理成了“语录”。

另一位深受同学们喜爱的钱世政教授,则是喜欢通过案例形式将复杂的理论融会贯通,并用儒雅的语言演绎充满数据的专业课程。文史兼通的他总能让同学们在听得如痴如醉时不经意间把理论悟透,让同学们如沐春风。“钱老师曾经在业界担任高管多年,有着非常丰富的从业经验,老师本身的经历就是课程案例的重要来源,让EMBA的同学们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而且钱老师学识渊博,知识面特别广,为人谦逊和善,特别有学者风范,深受同学尊敬和喜爱。”说到自己的“男神”老师,陈运佳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

每个人都有一双求知的眼睛

或风趣幽默,或诗情画意,如此有意思的复旦EMBA课堂,自然吸引了不少慕名而来的学子积极报考。“他们中有的是创业企业家,有的是大型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前者非常了解中国的制度背景、社会现实,非常乐于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企业管理经验;后者则拥有非常好的教育背景或专业知识,都是每个行业中的精英。”谈及EMBA的同学们,身为助教的陈运佳这样描述。

在陈运佳看来,课堂上的EMBA同学们一改平时在公司里的严肃面孔,积极地投身到课堂讨论中。“他们平时都很忙,但总能抽出时间来听课,尽量做到不缺席。”陈运佳说,她还见过每次坐飞机过来上课的同学,奔波劳顿后投入到课堂学习知识,之后又匆匆忙忙地投身工作。在复旦EMBA同学身上,陈运佳看到了求知若渴的精神,“他们每个人都有一双求知若渴的眼睛,非常珍惜读书的时光。”

说到年龄差距,这个90后助教说,她和EMBA同学们之间也没有太大代沟,“同学们好像不太会受年纪的影响,交流都挺顺畅的。”有次会计学原理课程结束后,一位EMBA同学来找陈运佳,与她交流企业正在处理的收购案例,这种谦逊的态度让还没毕业的陈运佳格外感动。更多的时候,许多同学会与她探讨公司里面的会计问题,“每次我都会从我本身的专业知识出发提一些想法,同时也能从企业实际案例中学习到非常有价值的内容。”这样一举两得的事情也在无形中加深了助教与同学们之间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