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060-985
复旦EMBA学长感想:军人儒者的“还乡之路”
首页 > 资讯 > 复旦EMBA学长感想:军人儒者的“还乡之路” > 正文
复旦EMBA学长感想:军人儒者的“还乡之路”
时间: 2024-03-06 18:30:48
来源:
浏览量: 317
杨泽波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

从军队里走出的企业家有不少,而从军队里走出的哲学家却很少见。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杨泽波就是其中一位。

杨泽波的父亲是名老红军,少年杨泽波小学毕业便投入上山下乡运动,之后转入军旅,成为一名光荣的空降兵战士。那时候的他常常从几百米的高空跳下,翻覆于天地之间。从军三十多年的人生经历,塑造了杨泽波极其自律的性格与严谨的生活作风,直到现在,他依然保持军人的生活作息,每天以分钟来分配时间。在学术研究上,面对难以攻破的哲学难题,杨泽波那股属于军人的韧劲儿让人对其肃然起敬:“你可以不同意我的解决方法,但是这个问题必须解决,一定得解决,否则儒学就没法取得突破和进步。”

如果说哲学是人类的一次返乡之旅,在杨泽波看来,这条“还乡之路”不在天上,不在地下,而在以儒学为骨干的中国传统文化中。面对哲学界“中国没有哲学”这类崇洋抑中的论断,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一次学科讨论会上,杨教授就曾予以坚定驳斥:“你们不要瞧不起中国哲学,我今天把话撂这儿,再过十年,中国哲学受重视的程度会让你们看也看不懂!”

“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学生们这般形容杨泽波教授。他总告诫学生:学哲学不是为了学聪明,也不是为了获得什么高人一等的所谓智慧,而是学做愚人。杨泽波经常嘱咐学生要体悟良心,触摸自己的心跳。杨泽波最著名的三句教诲,被大家称之为“杨门三句教”:“做人比做事重要,缘分比竞争重要,创新比求稳重要。”与其说是期望,不如说是在时时提醒着学生:永远不要忘了回家的路。

重要哲学观点:“伦理心境”与“三分法”

在攻读博士期间,杨泽波选择孟子作为研究对象,取得了开创性的发现,他把这一发现名之曰“伦理心境”,由此为儒学的千古难题“性善的根据何在?良心的本质为何?”提出了新的解决方向。杨泽波对于这一发现的感受是:“仿佛原先紧闭的学术大门突然打开了,灿烂的阳光一下子照进脑海。”

杨泽波教授在《孟子性善论研究》中这样说:伦理心境来源于伦理道德范围内社会生活和智性思维在内心的结晶。“良心是后天形成而又先在的。我把良心这种后天形成而又先在的情况叫做‘伦理心境’。”他破天荒第一次把时间引入对良心的解释,打开了破解儒学之谜的全新视界。

除此之外,杨泽波教授还创造性地提出孔子学说“三分法”。在《孟子性善论研究》韩文版序言中,杨泽波写道:“孔子心性之学原本有欲性、智性、仁性三个层面,孟子在继承孔子思想的过程中,保留了欲性,发展了仁性,但不自觉地舍弃了智性。这一看法两千多年来从未有人提及,可以说是一个惊天的大发现。”

“欲性”即相当于西方的感性,同时将理性分为智性和仁性两层。“智性”即狭义理性,它本身没有兴发力,必须有一种力量不断督促和鞭策,而“仁性”恰恰就是这种力量。“仁性”的提出,有助于克治西方道德哲学缺乏内在动力的颓势,为人类道德找到源源如活水的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