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060-985
融十年创业智慧 育贸大创新人才 ——专访校外导师马建平
首页 > 资讯 > 融十年创业智慧 育贸大创新人才 ——专访校外导师马建平 > 正文
融十年创业智慧 育贸大创新人才 ——专访校外导师马建平
时间: 2024-03-05 12:17:43
来源:
浏览量: 93

在短短十余年时间内,他先后创立、创建园区事业部,建立文创园区、创客空间、创客中心累计运营面积达10万平米,期间经历了常人所想象不到的千难万险。


他是马建平,一位既富有激情又脚踏实地的创业导师。

2007年,马建平还是一个刚刚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MBA专业毕业的创业小白,时隔四年,在任职渊泉集团首席运营官后,2014年12月他先后担任了中文发集团文化有限公司CEO、中文汇能(北京)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马建平的世界,了解他的创业思维如何与贸大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

身份转变——从“企业家”到“校外导师”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MBA/MPAcc校外导师项目自2007年开始运行,每年约有百余位企业家加入到导师队伍中。其作为MBA/MPAcc/MAud新生的必修项目,每年为约300位同学提供实践指导的平台。

拥有着十余年创业经验和贸大MBA理论知识加持的马建平,近两年开始兼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MBA校外导师一职。“身为贸大人,既然学校让我来指导学生,那我就一定要将学生培养好,实实在在地帮助学校和同学们做好资源对接工作。”直率、简洁的话语下,透露着马建平执着、坚韧、高度负责的性格特点,而这正是贸大商学院在挑选校外导师时十分看重的特质。

未来可期:为社会输送优质的创业创新人才

“双导师制度”现在已经成为贸大MBA培养的亮点与特色。从事科技行业的马老师透露,自己更青睐于拥有“德性”和理工科背景的学生,因为这样可以在基于行业互补的情况下,为学生提供更多可利用的优质资源,以帮助他们快速、健康成长。
“每次上课我都会给他们讲不同的内容,并结合不同的案例尽可能地为学生呈现更多的内容。”怀着自身对创业的敬畏之情,马老师总是会给学生传授更多的创业经验,同时也会联合校内其他导师和组内同学分享高端讲座内容,并畅聊更多的创业体会。“在挑选完学生们简历的后,我会坐下来和他们仔细聊一聊。我自己更看重的是学生的‘德性’,包括合作精神、团结他人的能力,而能力其实是可以后天培养的。”

以“五融”智慧打造成功的创业者

谈到创业创投,马建平似乎总有说不完的经历和话题。

“在创业创新的过程当中,能否招募到一个合适的团队是最重要的事情。”马建平多次强调,“不是几个人坐在咖啡厅里面就可以组成一个合适的创业团队。创始人要在创业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能够为每位团队成员做好定位,打好团队的架构。”为了帮助贸大的学生更好的理解创业中的精髓,马建平将自己的创业经验概括为“五融”。

“‘融德’是创业团队首先考虑的因素,志向一致只是基础,更重要的是要获得相互信任,甚至能够将‘后背’交给团队其它成员。”以贸大MBA学生个人创业属性与特色为例,马建平说到,贸大MBA学生的特长大多体现在财务经济和管理才能,因此投资者关系管理和运营管理是他们在创业团队中特别适合的角色。

“德性”是一个创业团队首要考虑的基本因素。“所谓志同道合是指大的方向一致,背后更多需要的是创始人与合伙人配合的重要性。”

“融技”是寻找真正有一技之长的人才。马建平认为,“创始人需要有一定的胸怀和内涵。”要让创始人学会容得下某方面能力比自己强的成员。

“融资”是开始创业关键性的一步。很多创业人选择创业通常会忽视“融德”和“融技”的必要性。对此,马老师特别强调,只有在前两者做好的基础上,才能够真正地做到把“融资”量化。

“融仁”可概括为俗语“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桩。”其本质是在创业路上遇到困难时可以得到贵人的帮助。而“融人”则需要找到真正了解彼此,并能够一起创业的人,甚至细微到知晓彼此家庭成员的具体情况。

“对创业始终保持一种敬畏之心。如果一个人没有敬畏精神,最好选择继续当一位职业经理人。”马建平认为,作为一名优秀的“创始人”,只有走好创业的第一步“融德”,才能够为团队打下坚实的基础。
 
求学者到授道者用时间和阅历传递平台力量

虽然名义上被称为“校外导师”,但是马建平更愿意把学生看成自己的学弟、学妹,甚至是合作伙伴,希望大家能够在平等协作的基础上,对接资源,共享成果,把贸大的精神与风貌传递到更多的行业与产业中。

“MBA教育其实是对人的整体素质的提升,是一种素质教育,即综合管理素质教育、理论体系素质教育。”贸大学生中不乏有非理工科出身的学生,马建平认为这并不影响创业。“创始人不同于合伙人,并没有人规定非理工科背景就不能创业,要想组合团队,需要创始人做好定位,比如你的强项是投资管理或者营销管理,其它的事情可以找更擅长的人去做,并可以在资本设计中参照‘271制度’进行利益分配。

“一些经过大风大浪的洗礼,拥有丰富经历和阅历的人才能分享出更多的东西,而从大平台出身的企业家们也会相应产生更庞大的资源链,寻求这些人的加入,无论对贸大的导师项目发展还是对学生个人的未来发展而言都非常有益。”

作为育人成长的摇篮,学校应该培养更多科技类创新人才,加强与社会、政府的联系,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和就业环境。从贸大MBA毕业,让马建平收获了敢于“走出去”的底气,而现在他带着这份由底气形成的阅历走入贸大,为的是帮助更多和曾经的自己一样的年轻人找到成功的道路。“贸大未来应该更多地走出去,切实建立横向联系,例如加强与校外企业、当地政府的联系与合作。我坚信,它一定会为社会输送大量优质创业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