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060-985
华东理工大学MBA学长的全奖之路
首页 > 资讯 > 华东理工大学MBA学长的全奖之路> 正文
华东理工大学MBA学长的全奖之路
时间: 2024-02-11 09:23:28
来源:
浏览量: 328
写在前面

我毕业于一所非Tier 1的外国语大学,随即加入了一家企业服务行业跨国企业的集团级部门,陆续接手管理集团约一半全球市场的外包资源中心。那时面试谈到职业规划,我说希望过几年能有机会、也有必要读一个MBA,没想到这就发生在了短短三年之后,即教育部规定的最短时限。

我被华东理工大学MBA中美国际班录取,并以联考恰好235分的成绩获得31.8万元的全额奖学金。在提面的自我陈述我曾说到:我将自己案头调研的能力迁移到了报考MBA的决策中,我是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会在华理收获什么,然后下定决心认为报考华理是一件十分正确的事情。

为什么读MBA

我的本科专业即是初入MBA的必修课——商务英语;但本科的商务英语教育并没有让我满意。商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当是跨国企业语境下、以英语为工作语言的杰出的经营管理者;但在实际的教学培养中,课程空有“国际”的噱头,九成学生却从未出过国门;商务沟通、跨文化交际、跨国公司管理等课程,完全没有解决我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诸如如何激励文化中To be better than others is not socially rewarded的异国同事的问题;

许多学校的商英专业在上个世纪开始把教学语境关联到外贸行业,但随着近些年互联网及其子行业站在风口,又有产品技术复杂的行业如医械、制药、自动化、电子通信、云计算等常超出文科生的理解能力,商务英语专业教育早已严重地限制了学生的职业选择……

低廉学费、普惠教育的本科难以实现培养实践型商业人才的目标,而MBA的资源和定位恰恰可以弥补这一切的缺失。

怎样准备考试

MBA的考试其实始于择校,考察的是对信息的检索、判断,自我认知与决策。至于笔试和面试,都可以看做一段pre-MBA的历程。

MBA的招生笔试已划归全国研究生招生考试,每年12月末与各专业一同联考。科目是管理类联考与英语二,其中前者包括初等数学、逻辑、管理类写作。这四个部分的题型与考察方向其实都是与管理相关的,要求的正是合格申请者的必备素养,也是在为入学后的MBA学习打好基础、争取时间。相比之下,绝大部分符合MBA画像的申请者所经历过的,应当都比联考笔试难太多了。

如果要拿全额奖学金,那就不能有太致命的弱项;如果只是为了录取或拿到部分奖学金,任何一位合格的MBA申请者都应该有信心实现,只不过是时间和精力投入其他工作是否更具备性价比罢了。

数学:

作为初等数学,难点并不在于知识点与题型,更多是在于时间分配。“特值”能解决的题越来越少;对于不熟悉的题,往往并不知道自己已投入的沉没成本完成的是几分之几,不知道是再追加两分钟能做出还是十分钟后仍不得已放弃。

所以,预先看作文题目是否为自己熟悉的,是一种可取的办法。如果预判作文时间所需较多,数学的部分就应当适当止损、调整做题顺序;如果预判作文话题自己熟悉、思路构建快,数学的部分就可以适当追加投入。

但是,如果心态和情绪的自我管理能力较差,看过作文题目之后或焦虑难以脱离,或不断分神至对作文内容的思考、难以集中于其他题型,就或者避免选择该种做法,或者提高自己的状态控制能力。尤其是穿插做题,最适合的顺序只有自己能试出来,保持最佳精神状态的连贯性十分必要。

此外,数学的第二种题型充分性判断,选项的规律可以成为争夺分数的巧妙办法。我做模拟题目时还记得留意,但在实际考试出了考场才意识到一个D都没选,而是长时间执着于E是不是多选了一个。这就是考试时精神过度集中的副作用,容易忽略、忘却一些微小的细节。所以如若可能,甚至要在进入考场之前再把“诀窍”性质的东西给自己一个强烈的暗示指令。

逻辑:

我其实并不建议刻意做逻辑专项学习或是报逻辑课程。各种辅导班、参考书总是把逻辑题归纳成各种复杂的公式……经济学上,是通过假设——甚至是有些宽泛、不够准确的假设——让更简单的模型能够捕捉更广泛的现象;而市面上的逻辑授课方式却是,对于本可、也是本应凭借逻辑做出判断的短文段落,非要建立复杂的模型、总结适应各种题型的规律,这样反而是把简单的事情搞复杂。

逻辑其实就是语文。对于基础好的考生,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在做真题中确定出题标准,如“类似的推理”中什么标准是出题者认为的“类似”等等。对于基础差的考生,需要把历年真题思考透彻;前面遇到没想通的题,没必要强行说服自己认可他人的解释,过段时间再回顾可能就已经恍然大悟——就像语文阅读能力在大量阅读中提升,逻辑思维也是在大量阅读和思考中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购买纸质版还是搜索电子版,历年真题都有各家辅导机构答案不一致的情况,以逻辑和英语完型为最,数学和英语其他题型偶有;此外更有题干摘录不完整、英语关键位置的单词错误拼写等诸多现象……这是由于所有的真题几乎都是各家辅导机构老师从考场上“带出”的,而答案也只是各家老师自己的判断。

逻辑实际考试时也要注意时间的分配,如果自己逻辑好于数学,尤其对于推理题只要有足够时间阅读题干、列逻辑图思考就可以得出答案,那么就要在数学上先放弃、多放弃或调整做题顺序。

论证有效性分析:

该题型看似是我们未接触过的,但其实日常对驳杂的网络信息、各种受“冲动”引导控制的舆论做出独立判断,或是调研、了解一个陌生的行业或理念,其实就是不自觉的论证有效性分析。

在备考时,谬误的各种出题类型可以先查阅清楚,即明确出题方向与答案预期,然后直接做历年真题和模拟考试。如果自察逻辑基础不是很好,论证有效性分析可以晚于逻辑题复习;先提升总体逻辑水平,再从某种意义上的“选项判断题”(逻辑)过渡到“论述判断题”(作文)。

实际考试和练习中都要注意:论证有力要比谬误类型重要的多。勿过度纠结一个句子是“以偏概全”还是“不当类比”,强有力地说明其论证之不合理性才是重点。

论说文写作:

关于审题立意,逻辑强的话可以根据网上的参考解析自评,如果逻辑较差,是很难发现自己的问题的,可以选择报辅导机构或寻找身边逻辑强的人(而不是文笔强的人)帮助自己审阅作文。

关于论据,由于参加管理类联考的共有七个专业,而其中只有MBA考生普遍具备比较丰富的商业知识和经验,所以,将MBA考生的论说文写作与其他专业考生一概而论,对我们来说其实是扬短避长的;此外,教育行业的写作老师对管理类案例的理解水平,当然也不如MBA的准学生,更不如MBA的在读生和毕业生。

我在准备该题型的过程中模拟了前些年的写作真题,其间运用了大量既往了解的信息,如:跨国并购的七七定律(2014,权衡利弊);人工智能催生数据采集、标注等行业;百度在山西建立数据服务基地(2018,人工智能);字节跳动从C端抖音扩展到B端飞书、巨量引擎;腾讯从流量、内容、创意为王的OICQ,到与亚马逊AWS等技术领先的美企掰手腕的腾讯云;西门子剥离家电、能源等仍旧盈利的业务,从硬件转型工业软件并大获成功;海底捞从餐饮破圈成立咨询子公司,而新业务又是基于既有优势面向餐饮企业(2017,业务创新)……这些案例没有一个是为了准备作文而背下来的。养成发现疑问的习惯、工作中遇到并理解的,才能如臂使指地向各样的话题方向与场景透彻论述。

当然,不同行业不同岗位工作内容不同,未必会接触到相似的信息。对于临考的MBA考生,不妨将自己行业的、最了解的内容尝试用作案例,同时注意考虑阅卷老师的角度,避免过于专业的行话;对于时间尚且充裕的MBA考生,不妨在工作中就多多积累,Know everything about something and know something about everything. 扩展知识边界十分重要。

ofo还不上押金屡上热搜,商业模式创新占据风口又迅速衰落,先发者无法建立壁垒就会让智猪博弈中的“小猪”搭乘便车(2012,踏实守业);《脱口秀大会》笑果文化平台向竞争友商开放,打破零和博弈中的封闭系统,联合友商增强整个行业的议价能力,扩大了行业利润再分得自己更大的蛋糕(2013,竞争与合作)……哪怕是娱乐范畴也大多蕴含着商业现象。

英语二:

完型的难点在于:其一空缺太多可能导致理解错误或疏漏,必须要经过整体感知后对细节重新缜密审查,不能完全信任语感和直觉;其二是一词多义及西方思维,好像每个选项都认识,但填入任何一个都觉得并不符合心理预期。但好在完型每题分数仅0.5分,即便想拿全额奖学金也完全可以有几道的容错。

阅读方面我最终错了两道,而且还是涂完卡之后、等待规定的最早交卷时间(考试结束前半小时)、给自己估分时改错的,当时把阅读其他题都很确定地打了对号,唯剩下两道摇摆却突然思维进入误区擦掉了答案改成了相反的方向。英语阅读的推断题就是如此,并不像细节题有读懂就敢于肯定的答案,所以直觉和感觉就极为重要。关于是否要检查,我的意见是如果以前、平时就是习惯检查的人并收效很好,考试时就值得检查;如果平时从不检查,而是在做题中习惯于把每一道确认好再继续,那么检查时切勿改题。考试刚答完题极有可能引起精神状态从旺盛、活跃陡然下降至低谷,此时再做任何判断都并非最佳状态,尤其是综合的逻辑题和英语阅读的推断题一定慎重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