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060-985
长江MBA田兴银:投资人躬身入局,站在国产半导体创业的浪峰!
首页 > 资讯 > 长江MBA田兴银:投资人躬身入局,站在国产半导体创业的浪峰!> 正文
长江MBA田兴银:投资人躬身入局,站在国产半导体创业的浪峰!
时间: 2023-11-01 18:26:03
来源: 长江商学院mba
浏览量: 608

“我认为并不存在所谓的‘技术垄断’,其他国家掌握了这门技术,中国企业同样有机会掌握。”投身半导体行业创业八年的田兴银充满信心。


长江MBA2007级校友田兴银是东莞普莱信智能技术有限公司(下称“普莱信”)董事长兼创始人。普莱信专注于半导体后端封装产业,六年磨一剑,实现了芯片封装设备的国产自研,打破了对进口设备的依赖,在IC封装和Mini LED/Micro LED巨量转移技术领域直面国际巨头。


2007年,彼时曾多年在华为、展讯等高科技企业负责技术工作的田兴银不满于现状——他想做个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人。他被长江在培养企业家方面的愿景所打动,选择入读长江商学院MBA,在接受了系统的商业管理教育后顺利进入投资领域,快速成长为达晨创投负责通信、高端装备、芯片、新能源等领域的投资合伙人。


田兴银一直在践行长江的校训“取势、明道、优术“。在七年的投资人经历中,他始终关注着未来10-20年的发展大势,也因此发现了创业机会,躬身入局进入半导体行业,去打破国产芯片”卡脖子“的现状。如今,他正带着普莱信站在“中国芯”大潮的浪峰。

打破壁垒,

不断切换身份

01


田兴银是工程师出身。2002年从华中科技大学机电专业硕士毕业后,他曾在华为、展讯等企业一直从事技术工作,主要做算法设计。但深耕技术多年后,他希望自己的发展不要局限在单一领域,想成为一个“既懂管理又懂技术,能够做产品”的人。

2007年,在对比了美国的商学院和彼时创立不过五年的长江后,田兴银被长江培养21世纪企业家的宏大愿景所吸引。他觉得自己骨子里就是创业者,与长江的文化更加契合。于是他选择了加入长江MBA。

在长江MBA,田兴银跟着世界顶级的教授们,不仅系统地搭建了管理者必备的知识体系,更重要的是启迪认知,让他认识到创业者必须具备冒险的勇气和长远的思维,这种对远见和洞悉力的强调让他豁然开悟。在毕业十多年后他依然与廖健文教授等很多教授保持着联系,而分布在各行各业的同学和校友们也在他的事业中扮演着重要的助推角色。他说,“从 30岁到现在 40 多岁,其实是人生最辉煌、最黄金的阶段,也是事业发展最快和波浪最大的时候,可能跌入深渊,也可能攀上高峰。在这个过程中,很多时候长江的资源,长江这种对企业家的信仰,对我的帮助非常大。

田兴银很认同长江商学院的六字箴言“取势、明道、优术”,尤其是“取势”的智慧。他认为,


“这几年半导体行业很火热,很多企业也借此机会成功上市,但国内国际大环境的变化,让这个行业发展不再像过往般高速向上,未来甚至有可能是急速下滑的态势,如何在这种趋势中保全企业,这是很考验智慧的。”


从长江MBA毕业时,田兴银顺利完成了职场角色的第一次跨越,加入达晨创投,一路成长为达晨负责通信、高端装备、芯片、新能源等领域的投资合伙人。不过,他并不想单纯做投资,而是希望借此深入了解相关行业、扩宽视野,看到未来的趋势和创业机会。

在投资行业的七年,让田兴银更清晰地看到了中国装备制造业的现状。他投资过一批设备制造行业的上市公司,但这些大公司大多是做组装,设备核心部件如直线电机、伺服驱动等基本是进口,并不具备核心的技术优势。

同时田兴银也在思考,未来5年、10年,甚至15年世界的科技趋势会有哪些变化?最后他将目光锁定在了半导体的智能制造领域。他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贯穿到各行业,芯片的使用量会越来越大;同时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半导体领域的发展却相对薄弱,一定存在国产替代的机遇;此外,半导体设备在国内属于高精尖行业,基本没什么竞争对手,这也侧面反应了这个行业的创业难度。


“2016年以前,中国国内几乎没有资本选择进入半导体领域,中国的芯片制造企业相对国外企业没有任何成本优势,主要的制造链条都在海外。”


田兴银选择以创业者的身份躬身入局,并将目光锚定在半导体后端封装产业。


我毕竟是技术出身,我想做一点事情,改变国内的现状。



投身国产半导体浪潮:

不急于求成,不吝啬股份

02


尽管如今国产半导体赛道已经变得拥挤,但在田兴银创业之初却连融资都很困难。

2017年,田兴银创办普莱信时就做好了持久战的准备。半导体封装是个庞大而传统的产业,芯片制程、光刻均属于生产工艺的前段,前段进行光刻、蚀刻等工艺后,就进入后端的封装环节,普莱信定位于半导体后端设备研发,因为半导体设备需要不停地研发迭代,还需要经过客户不断地测试,其中可能需要1年时间做出样机,1年内部测试,2-3年用于客户测试,才能够正式签订单。当时田兴银预计,4-5年内公司将没有1分钱的收入。

普莱信在创业之初只有一个小规模的团队,核心工作是研发。他算了一笔账,如果只是单纯研发,不批量生产,2017-2019年每年约需1500万元,总共接近5000万元,这个投资规模还在自己的接受范围内。


IC封装会用到减薄机、划片机、固晶机、焊线机等设备,而固晶机等核心设备和技术长期只掌握在ASM Pacific、日本Disco等企业手中。


普莱信要打破这种垄断,需要解决两件事情:


一是掌握封装工艺。半导体行业相对封闭,起初中国企业普遍对工艺不熟悉,好在普莱信的管理团队此前都有在海外头部企业做机械设计、软件、工艺系统的经验,又自己培养了一批人才,基本解决了不熟悉工艺的问题。此外,中国的封装产能居全球首位,只是设备都是进口的,相较海外企业,普莱信的优势是离客户近,更清楚客户的需求,可以通过跟本土客户交流,不断进行产品迭代,并提升工艺。


二是核心零部件的自研自产。高端直线电机和直线电机连接驱动是半导体制造设备的核心部件,但2016年之前,中国其实没有自产直线电机的能力。普莱信一开始做半导体设备时,找过国外的供应商,但价格高昂,于是就组建团队专门设计直线电机和直线电机连接驱动,从核心部件开始全部自己生产。

 

“一开始的整机可以说是堆出来的,我们买了很多优质的进口零部件,先把整机堆出来,再一个一个地啃核心部件,用自研零部件替换进口零部件。”田兴银说。而在这个过程中,普莱信的零部件自产率不断提高,设备成本也大幅降低。


从设计模型到最终量产,普莱信耗费了几年时间,而这几年也是国产半导体行业飞速发展的几年,半导体设备制造公司数量日渐增加。如今普莱信已在IC封装和Mini LED/Micro LED巨量转移技术领域成为国内的领军者,被评为广东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田兴银说,自己是在和团队、客户、供应商一起成长。“我在公司的占股很少,很多   股份都通过持股平台分给大家了,这是我的理想,我不想做成一个家族企业,大家能   够共享成长很重要”。


“我在公司的占股很少,很多股份都通过持股平台分给大家了,这是我的理想,我不想做成一个家族企业,大家能够共享成长很重要”。


如今,普莱信已完成B轮融资,先后获得鼎晖投资、云启资本、蓝图创投、元和厚望等企业投资。


从自主研发到与国际巨头竞争,

中国制造业的优势显现

03

最近两年,随着全球经济进入下行期,高端装备的市场需求减少,对于生产高端装备的企业来说是一个很大挑战。普莱信正在加快对于新行业、新技术的布局,提升产品竞争力。

由于坚持自主研发,以及国内的芯片产业链慢慢完善,半导体设备制造企业开始增多。核心部件供应商增多,让普莱信的生产效率逐渐提升,在技术和成本上的优势逐步体现,得以和国外的一线品牌竞争。


“在IC封装和Mini LED/Micro LED巨量转移技术领域,我们的研发已经很完善,Mini LED/Micro LED是未来显示行业的王者,要实现量产,最大的瓶颈就在于巨量转移技术上,我们是全球唯二能提供巨量转移设备的企业。”

 

如今中国已经具备庞大的芯片封装产能,田兴银的目光更多聚焦在产能不足的海外市场,比如泰国、马来西亚、越南、菲律宾等国家。相比提供同类设备的欧美厂商,普莱信有巨大的价格优势,而且技术也很受海外客户的认可。


“我们最大的竞争对手一年的产值大概200亿元。” 田兴银说。


在田兴银看来,在未来的全球市场竞争中,中国半导体产业的竞争力正在逐步显现。中国有庞大的工程师红利,软件工程师、硬件工程师人群越来越多,高精尖研发人员的素质越来越高。“很多国家的研发能力不及我们,而欧美的成本是下不来的”。


另外还有供应链的发展。中国现在过几十年的发展,从机械加工到各种零部件的生产越来越齐全,成本逐渐降低,在价格上赢得了比欧洲、东南亚企业更大的竞争力。


关于“中国芯”,在田兴银看来,中国芯片设计人才不少,芯片设计能力不差,甚至在数字芯片设计方面比较领先,难题是在制造环节——芯片制造需要用到很多种高端设备,尤其是光刻机、蚀刻机这一类设备,需要在技术上做突破。


田兴银经常参与公益活动,也是户外运动爱好者,但骨子里他觉得自己就是个创业者,而普莱信不会是他的最后一次创业。


如果有一天公司发展的足够成熟,或许我会离开,我还记得自己读书时候的理想,我想做一些真正改变中国的制造业、改变中国科技领域的一些事情。


END

福利送上: 领取最新MBA笔试+面试真题+管综 / 英语(二)近十年真题的同学+ 助手WX:byh13011013169

也可以自己直接做个背景评估:

http://byhmba1002.mikecrm.com/enlYO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