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为什么古装电视剧中打犯人总是打屁股?这其中难道有什么“隐情”?殊不知,打屁股也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姜鹏:打屁股也是历史的进步? 现在人们常把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统称为“文景之治”,但是,在我个人看来,把汉文帝和汉景帝放在一起相提并论并不合适。因为汉景帝的时代更像是一个过渡时期,从对内的角度来讲,汉朝社会的稳定与财富的增长在汉文帝时代就打下了基础;从对外的角度来讲,汉景帝时代和亲的频率越来越高,但棘手的匈奴问题直到汉武帝即位以后才被解决。 汉景帝统治时期的一件大事就是平定七国之乱,但总体而言,这件事处理得并不漂亮。一开始,汉景帝由于自己的鲁莽得罪了吴王刘濞,紧接着削弱诸侯王势力时过于急躁,后来凭借周亚夫平定了七国之乱,但当时的形势依然是相当危险的。这还不算,汉景帝晚年的时候还把最大的功臣周亚夫冤杀了。所以在智慧、能力、气度等各个方面,汉景帝都远逊于汉文帝,甚至比不上汉武帝。 那么,在汉景帝统治的时代,难道就没有任何可圈可点的事情吗?倒也不是,在汉景帝时代,有一件事是非常值得讲一讲的,这件事就是减轻刑罚。《资治通鉴》记载,“初文帝废肉刑,外有轻刑之名,内实杀人”,意思就是说,汉景帝的父亲汉文帝在位时,曾经废除了肉刑,从表面上看,这减轻了对囚犯的刑罚,但事实上,被杀的人却更多了。为什么会这样? 首先,从战国时代到汉朝前期,社会上有一套对罪犯的处理方法,古人称之为“五刑”,即“墨、劓、剕、宫、辟”。 第一种叫墨刑,也叫黥刑,这是一种处罚较轻的刑罚。施刑人员会在犯人的脸上或额头上刺字或图案,再染上墨,等到伤口愈合的时候,伤口处就会出现黑色印记,作为受刑人的标志。墨刑虽然对犯人的身体状况实际影响不大,但脸上的刺青会令犯人失去尊严。 第二种叫劓刑,也就是将犯人的鼻子割掉。鼻子被割掉虽然并不会危及人的性命,但其对人形象的损害是很大的,同时对人的人格尊严也是很大的摧残。因此,劓刑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对犯罪行为的惩罚,更重要的是一种羞辱之刑,伴犯罪者一生。 第三种叫剕刑,"剕",就是断足,被处以剕刑的人或被斩脚,或被斩腿;第四种叫宫刑;第五种叫辟,“大辟”就是砍头。 “墨、劓、剕、宫”这四种刑罚被称为“肉刑”,因为这些刑罚会对人的肉体产生不同程度的伤害,从本质上讲,这是非常野蛮的,所以到了汉文帝时期,肉刑就被其他刑罚所取代。 汉文帝废肉刑,这中间还有一个故事。 中国古代戏曲中有一出戏叫“缇萦救父”,故事发生在汉文帝时代,有一位官员叫淳于意,他膝下有好几个女儿,却没有一个儿子。平日里,淳于意为人谨慎,善待百姓,但不知怎么有一天突然犯了罪,要去长安受肉刑。临行之前,淳于意非常感慨,苦叹自己命不好,他说“生子不生男,缓急无可使者”,生女儿不生男孩,在这种危急时没有人能帮忙。 听了这一番话后,小女儿缇萦十分悲伤,但另一方面,她又觉得自己虽然是女儿身,一样可以为父亲做事,于是就上书给汉文帝,说“死者不可复生,而刑者不可复续”,如果一个人犯了死罪被杀头,当然非常可惜,他不可能复生。但受肉刑同样是一件非常令人可惜的事情,因为一个被砍了手脚的人不可能再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虽欲改过自新,其道无由也”,这些被砍断手脚的人会产生一种自卑感,即便想要改过自新,也没有机会了,只能每天被人指指点点。“妾愿入身为官婢,以赎父刑罪”,我情愿到官家去做奴婢,替父亲来赎罪,让他走向改过自新的道路。 汉文帝看完缇萦的上书之后,大受感动,“天子怜悲其意”,下诏说,“夫刑至断支体,刻肌肤,终身不息,何其刑之痛而不德也!”他觉得斩断肢体、在肌肤上刻字这种刑罚实在是太没有德行了,于是请官员们重新商议,寻找一种能够替代肉刑的刑罚。 后来经过官员们提出一套替代方案:原本需要受黥刑的,改去做“城旦”和“舂”,也就是说,男性要去修筑城墙,女性要替官府捣米。原本需要受劓刑的,改成笞三百,即用软竹子打三百下。原本需要被砍左脚的,改成笞五百。 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后,人们发现了新的问题——明明减轻了刑法,死掉的人却更多了,为什么会这样?原来在施刑的过程中,很多人被活活打死了。面对这种情况,汉景帝即位的第一年就下诏,“加笞与重罪无异,幸而不死,不可为人”,意思就是说,犯人被打三百到五百下,即便活下来,也多半被打成残疾了,所以汉景帝就下令,将笞五百改成笞三百,将笞三百改成笞两百。 中元六年,汉景帝再次和大臣们讨论,发现虽然减轻了刑罚,但“笞者尤不全”,被打残的人仍有很多,于是在此基础上,汉景帝再次减刑,将笞五百改到笞两百,将笞三百改到笞一百。不仅如此,汉景帝还对官府用于施刑的竹条规格进行了严格规定。《资治通鉴》中记载,第一,槌杖长度不能超过五尺长,顶端的宽度不能超过一寸,尾部的宽度不能超过半寸,以此统一施刑力度。第二,所有槌杖“皆平齐节”,因为槌杖是用竹子做的,竹子上的节都要磨平,以此减轻犯人被笞打时的疼痛感。第三,“当笞者笞臀”,施刑人员只能打犯人的屁股。很多学者推测,在汉景帝下这一道命令之前,受笞刑的人应该是被打脊背的,致死率当然很高。 经过这次刑罚改革之后,很多受刑的人不至于致死,经过一段时间的疗养后,他们可以重新做人,改过自新。这也体现了汉景帝的仁人之心,刑罚的目的不是杀人,而是警醒以后的人不要再去犯法。汉景帝之前的刑罚规定则完全堵塞了犯人的向善之路。 在位的最后几年中,汉景帝又下了一道诏书,他说哪怕主判的官员没有制造冤狱的想法,也有可能判罚出错,所以但凡对于判狱有疑问的,都可以找有关部门提出置疑,让有关部门重新验证。万一提出置疑的人看法不对,也不能对提出置疑的人进行打击报复。 整体而言,汉景帝的一系列措施有效推动了中国古代司法的进步,而汉代肉刑的多次改革也成为了中国古代刑制由野蛮阶段走向较为文明阶段的转折点。
20-21申请季,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博雅汇的学员共拿下528个名校offer。辅导的264名学员中,面试综合通过率达到90.15%。其中,MBA项目北大预录取51人、清华经管预录取29人、人大商学院预录取42人,各校录取人数业内排名第一。想要咨询MBA添加助教老师微信(15810437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