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听宣讲的时候,老师提到靠前批次的面试录取的机会越大。于是,我就计划好要参加第一批面试以提高录取率,在朋友的推荐下参加了博雅汇MBA培训班,我觉得在这部分的准备时,有几个关键点: 真诚。诚恳地表明自己真实的意图,才能言之有物。在准备资料的同时,也是自己一个反思的过程,看看究竟为什么要读MBA,目前的状态和希望成为的状态。并且,交大请来面试的老师都非常有水平,要求也很高,面试的问题主要是按照资料的内容进行提问。如果资料有水分,面试的时候很容易穿帮。我就被问到了行业的,管理的,甚至财务技能的,有比较宏观的,也有比较细节的点。另外,我觉得和求职面试有一点不同,是对未来的期待和展望这一块会更重要。 谦逊有礼,适时发言。面试还有一个小组面试的环节,在个人面试后大家可以快速熟悉交流一下。到了面试讨论的环节,不用说很多话,也不用担心说不到话,观察了大家的发言之后,说几句切中要害的或者查漏补缺的比较重要。我们一组九个人,我大概是说话最少的,最后好像只有我幸运地获得了“国家线预录取资格”。 从八月起,我每晚上都花2至3个小时看知识点与对应的真题例题,周末去博雅汇MBA上课,帮助自己用最快的速度回归校园时的知识储备。 一个半月之后,数学、英语和写作很快就达到了一定的备考水平,而逻辑属于全新接触的学科,因此我额外查阅了线上的一些公开课,有选择性地进行学习,更多通过真题讲解的课程,快速掌握知识理论的实践运用。 十月来了,长假丝毫不容放松,我开始尝试攻克近十年的真题,在之后的两个月中,出差时我行李箱中总会随身带着真题试卷;平时回家后,晚餐之余就回到书桌前做题到深夜。 十一月下旬, 20份历年真题试卷全部杀青。在距离联考的最后一个月,我用相对高压的方式让自己保持着最佳状态——把厚厚的一沓试卷浓缩成我最薄弱答题部分的“错题本”。我把这本练习本一减再减,随着最后一道题被我划去,原先最“软肋”的题型,逐步成为了自己最坚硬的“铠甲”。 可以说,考场当天气氛还是很紧张的, 3小时的单科时间显得略微局促。回想起来,平日高压的做题练习以及“冥想”的习惯显得格外受用,正是这两股坚持促成的力量,让我在考场上发挥稳定。
20—21申请季,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博雅汇的学员共拿下528个名校offer。辅导的264名学员中,面试综合通过率达到90.15%。其中,MBA项目北大预录取51人、清华经管预录取29人、人大商学院预录取42人,各校录取人数业内排名第一。想要咨询MBA添加助教老师微信(15810437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