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060-985
读mba期间,社交是否很重要?
首页 > 资讯 > 读MBA期间,社交是否很重要?> 正文
读MBA期间,社交是否很重要?
时间: 2022-08-30 14:56:20
来源:
浏览量: 940

在谈论这个问题之前,先讨论一个问题,就是圈子大不大?圈子其实并不大,而且越高端的圈子越小,东兴饭局15个人,泰山会不超过100人,湖畔大学总共不超过1000人,当然了,圈子文化有风险,上述所讲的圈子放到当今也令人唏嘘。我们就说正常的行业圈子,还是拿我最熟悉的金融圈来说,全国的在职公募基金基金经理不超过2000人,在职的券商研究员不超过3500人,截至去年,全国的保荐代表人7000多人,这里面还有很多已经不做保荐承销业务了。如果再狭义一些,只看头部机构,那就更没多少人。

 

可以看到,即使在全球第二大经济体,14亿人口的中国,在社会化分工越来越细致的今天,圈子其实不大,尤其是当你进入了门槛较高行业的核心岗位,放眼望去,你的同行者并不多。另外一点,社交是需要成本的,需要时间精力金钱,一个近期有趣的研究显示,当人们进行闲聊时,只有 2% 的谈话在双方都希望的时间结束;30% 的谈话在某一方希望的时间结束。而在超过 50% 的谈话中,双方都被迫说了比想说的更多的话。(Mastroianni et al.,2021)不得不说,这个研究确实符合感观。

 

关于MBA期间,社交是否重要的课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讲三个层次,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

 

看山是山: MBA的重要目标就是扩大自己的人脉,多认识人。

 

看山不是山:我更多是为了拿到学位,并深入研究自己的领域,精准社交即可,不用扩大太多人脉。

 

看山还是山:以非功利也非排斥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同学,关注他们的价值取向和生活志趣,成为生活上的好友甚至事业上的伙伴。

 

我们接下来一个一个讲,先讲看山是山,我听到过不止一位的同学跟我抱怨,说TA的MBA同学层次不行,跟TA不是一个层次的。关于这个问题,我一般会回答,第一你之前干嘛去了,没有做好调查研究?那说明至少你的尽调能力也不咋地。第二如果你真的层次很高,整天跟大领导大老板在一起,你又怎么不去读一个类似湖畔大学那样的高级班?说白了还是能力不行,去报了人家也不接受你,所以就不要抱怨了。


福利送上: 领取最新MBA笔试+面试真题+管综 / 英语(二)近十年真题的同学+ 助手WX:byh13011013169

也可以自己直接做个背景评估:

http://byhmba1002.mikecrm.com/enlYODy

 


你所读的MBA项目,就已经是你的层次了,这点不多解释。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应该怎样社交?我的建议是不能搞大水漫灌,把年级群甚至校友群都加一遍,这样做的后果第一是搞得手忙脚乱,第二是有口碑下降的风险。

 

这里我们借鉴一下邓巴数字(Dunbar's number)这个概念,实际上邓巴数字与六度理论的叠加就是很多社交网络的核心思想。研究社交的心理学家邓巴指出,人们可能拥有150名好友,甚至更多社交网站的“好友”,但只维持与现实生活中大约150个人的“内部圈子”。而“内部圈子”好友在此理论中指一年至少联系一次的人。

 

然后邓巴把圈层还做了细分,支持圈,我们的家人和密友,无条件支持我们的人;共情圈,能够感同身受的对象,愿意花费时间精力来安慰我们的人;熟人圈,能记住我们喜好和习惯的人,这些人联系不太多,但不会忘记;联系人圈,就是点头之交。从强联系到弱联系,人数依此递增。

 

对于这个理论,不同的心理学家指出在不同的文化环境当中邓巴数字是不一样的,比如美国人平均就多一些,就读MBA的基本都是告知高能的商务人士,我们就暂定为300吧。这300人当中,1/3到2/1可能是从就读MBA当中获取的好友,比例还是相当大的,所以我们确实要珍惜MBA的就读时光,多结交好友,但又不能平均用力。

 

类似邓巴提到的支持圈,我建议MBA生涯当中最应该深入了解和交往的就是你的同班同学,无论你们的年龄行业认知水平差异有多大,这一群人,是上天给予给你的礼物,他们会最大程度上的支持你,是你前行路上的坚强后盾,在你成功时是你的粉丝,在你低落时是你的后盾,这种说法好像有些武断,但是你可以问问任何一个已经读完MBA的人,印象最深感情最深的是不是同班同学,十有八九都是的。

 

因为我们至少有一年以上的时间,与你的同班同学一起上课,一起做作业,一起参访,一起喝酒,MBA给我们的很大意义就是让我们重新回到高中生的单纯,又重新拥有了一群合得来的朋友和并肩作战的战友。对待你的同班同学,我的建议是完全打开自己,不要计较时间金钱甚至承受一些委屈,因为他们会是你一辈子的好朋友。

 

除了同班同学,我们更加紧密的一个圈层就是基于兴趣和行业等自发形成的圈子,比如俱乐部、学生联合会、跑团、足球联盟、读书会、亚沙队友、戈壁队友等等,正所谓一起扛过枪的友谊更加纯粹,这些人与我们有相同的目标,流淌着相同的热血,大家不是为了金钱也不是屈从于权利而集合在一起,这些团体中虽然不可能每个人都成为非常好的朋友,但一旦加入了组织,就要言必行,行必果,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并在此基础上帮助扶持他人,学习前辈经验,开拓创新,奋勇向前,切不可投机取巧,只为了获取利益而不真正付出,大家都是职场上摸爬滚打多年的人了,且不可为了蝇头小利而让自己口碑下降。

 

再往外一个层次,就是你的同届同学,他们也是你某一个选修课的同班同学,也是你某一个咨询项目的同组同学,有幸被分到了同一届,就是缘分,现在的MBA项目越做越大,动辄一届同学几百甚至上千,在这种条件下我们其实很难跟同届同学都一一认识,但我们还是要抓住每一次见面的机会,能线下见面就不线上微信聊,能一起吃饭就不一起喝茶,总而言之,每次上课,都不要形单影只,跟同届同学要保持至少相互了解职业信息甚至个人爱好特点等,这在社会学上,叫做弱联系,实际上弱联系并不一定比强联系对我们的生活事业帮助小,弱联系绝对比不联系好。

 

最外的层次就是我们上下界的校友,EMBA和DBA师兄师姐,以及关系较好的教授、老师、助教等等各类角色,要因为这些人因为天然的联系弱了些,所以我们联系的最好是跟我们的行业方向有关系的。

 

第二个层次,看山不是山,认为精准社交就好,不需要累计太多的人脉。

 

这种看法在一定程度上我是赞同的,原因一开头就说了,因为社交是需要成本的。有这种想法的同学,一般都是某一个领域颇有成绩的专家或者成功的专业人士。他们在自身的领域非常资深,而且有一定职级,我开头讲了,越是高端的圈子人数越小,对于提升业务水平来说确实不需要广泛的社交,他们把时间精力用在业务上会产出的金钱回报会更大。

 

但是,要注意,这里的回报是金钱回报,而不是精神回报。从四个方面来讲为什么我并不认同这类的说法,

 

第一,生理层面,人作为一种社会动物,是有社交并得到正面反馈的的基本诉求的,就跟吃饭睡觉喝水一样,如果剥夺了人类的社交权,这个人就跟行尸走肉没啥区别,要注意这里的社交不是一成不变而是要不断扩充的。

 

第二,从交叉思维角度来看,你所学的知识,所拥有经验,会限制你的思维和行为,这一点我有深刻的体会,我曾听过一位券商总部二级部门总经理说网上获客只能获的是90后和00后,也曾听过一位十年以上的股权投资专家不理解什么是RPA,他们的圈子太专业也相对来说太狭窄了,思维闭环已经可以让他们收获丰厚,但过早的封闭并不是好事。

 

成功的方式两种,第一是在专业细分领域做到top级别,第二是在两个甚至更多领域做到前25%,我们可以扪心自问一下,我们是不是专业领域top,如果不是的话,腰部到头部远远比从腰部到颈部难的多。而且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我越来越发现大佬的思维一直是开放包容的,他们几乎什么都懂,而且可以用高度概括的语言抽象出来,我们看马斯克,知识体系横跨天文地理交通商业科技能源。。。正是这么多跨学科的知识才造就了独一无二的硅谷钢铁侠。获取各行业第一手资料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跟行业之中的经营任务交流。你会发现所有你需要的程序都储存在你的朋友之中。只要你不过多干预,这些程序会富有创造性和富有成效地执行任务。

 

第三,也是我最近体会越来越深的,是机器(人工智能)取代人的趋势,真的很可怕,要注意并不是低端的体力的重复的劳动者才会被替代,相反有一定技能的体力劳动者越来越会向欧美一样价格越来越高,而无论中端的是跟人打交道的客户服务类岗位会被虚拟人部分替代,还是高端的金融投研类岗位部分被人工智能替代,我们一定要对科技的进步有足够的认知和体会。

 

金融人士都知道,华尔街管理超5万亿美元的巨鳄型资产管理公司贝莱德,在2019年,大幅削减依靠人工主动选股的部门,并引进相关量化人才,还进一步降低产品费率。最终超过40位基金经理和分析师被解雇,占整个投研团队的5%。要注意这些被裁掉的人是千挑万选的基金经理和分析师而不是中后台人员。再结合最近的新闻,各大机构都在大力投入科技,最近的新闻不是新增了多少RPA就是节约了多少人力小时。

 

福利送上: 领取最新MBA笔试+面试真题+管综 / 英语(二)近十年真题的同学+ 助手WX:byh13011013169

也可以自己直接做个背景评估:

http://byhmba1002.mikecrm.com/enlYODy



中国有世界最好的超计算机,有世界上数量最多的工程师,有阿里华为这样的互联网和通讯巨头,可以迸发出的科技力量势不可挡,更别说还有老美的科技创新不断创造细分领域的革命,所以总体来说,不要高估自己的在科技化浪潮中的价值,不要低估学习前沿科技的重要性。

 

第四,还是拿金融圈来举例,金融圈的人想要找其实不难,第一个圈子小,第二个是金融行业是服务行业,资深的人通过一两个中间人总能找到人。但千万不要误认为找人就等于找金融圈的人,真正的找人能力是体现在找非金融圈的精准客户的能力,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大型机构重金雇佣一些三代们,就是这个原因。所以千万不要高估了自己的找人能力。还是要通过社交扩大自己的交往面,在这个过程中修炼自己的能力。

 

第三个层次,看山还是山。以非功利也非排斥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同学,关注他们的价值取向和生活志趣,成为生活上的好友甚至事业上的伙伴。

 

在商学院找到事业上的伙伴是不少的,基石资本总裁张维2008年就读中欧商学院EMBA,与欧普照明创始人马秀慧同班。在欧普照明IPO计划提上日程后,基石资本继续帮助其设计改制方案、管理层激励方案等,并在2012年对其进行投资。2016年2月,联储证券正式成立。董事长沙常明、总裁张翔东和首席风险官邵珠海三人组成了公司管理层的核心。而这三个人都是中欧2003级的MBA同班同学。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

 

人们常说人和人交往要对等,何为对等?就是背后可以撬动的资源是对等的,无论是金钱、权利还是别的什么,这也是为什么政府官员往往被奉为上宾的原因。你的同学,一起同过窗的,就已经是非常对等的人了,如果你用心跟大家交流,会发现每个人身上都有如此可爱,如此坚强,如此值得学习的地方。虽然有可能两人之间的专业领域业务方向相差十万八千里,有水平的人总能学习到东西。

 

价值观相符,商业价值相似的人有可能成为业务上的伙伴和共同创立公司的合伙人。实际上,在中国,法制、劳动力人才市场、资本市场不够健全,社会潜在道德风险是比较严重的,而合伙人制可以让那些有能力及愿意承担风险、负责任的人出任,同时也是一种“众筹机制”。而在学校之中共同交流学习是一个相互了解彼此的很好途径。

 

社会上也有各种各样的人脉圈子,但就读商学院的捷径在于,它让你最短时间内接触到了最多类型的成功人士,而且,毫不设防。让你在同一时间见到不同行业,不同阶段的企业发展问题,而且,置身事外。就好像窗户和镜子,都是玻璃做的。但透过镜子能看到自己,透过窗户能看到世界。

 

不知不觉写了四千多字,今天就到这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