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昨天14时03分,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内蒙古中部预定区域成功着陆,执行飞行任务的航天员景海鹏、陈冬身体状态良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有关负责人表示,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圆满成功! 航天器发射,最大的难题之一就是就是轨道计算,这个大难关,是不少国家对发展航天事业望而却步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在中国,这早已不是难题,从东方红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起,中国的轨道计算技术就已经走在世界的前列! 这要归功于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的交大校友钱学森。 上世纪50年代的轨道计算思路为什么能影响到21世纪的神舟十一号?他当时怎么能预言60年后航天事业需要啥? 但是他就能预言。而且,他一生都是个预言家,预言得还极其精准。 1 在全世界都觉得飞上太空是天方夜谭的时候,正是钱学森加入的一个由五个人组成的的兴趣小组(后来他们被认为是美国宇航局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的五位创始人)向世界证明这是有可能的。 就是在那里,他们获得了阶段性的成功,让所有人都意识到,火箭真的可以把人送上太空。 而钱学森,是这个小组的五位创始人之一。 SpaceX官方推特发布推文纪念钱学森生日:“生日快乐!NASAJPL的创始人——钱学森。” 2 这些选自一本书叫《星际航行概论》,成书时间在20世纪60年代,这并不是科幻小说,而是钱学森撰写的一本教材。 除了运载火箭的动力系统、本身结构设计与制造、飞行轨道及控制系统等等星际航行技术的基础层面外,本书还牵扯到了星际飞船的设计问题,以及星际航行的前景展望。钱学森通过大量的分析、计算,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论证说明,星际航行终将实现,但其涉及的技术十分复杂,将是一项艰巨的工作。 3 例 证 钱学森旅美期间所作的涉及到载人航天和登陆外星球一类科学幻想的剪报。 纵观钱学森的科研历程,他对科学前沿的预言能力一直是顶尖的,所以他才会加入火箭小组并成为NASA JPL的创始人之一;也才有机会参与撰写战后为AIR FORCE发展奠定大方向的展望性文献《迈向新高度》。 然而,在当时的中国,这些预言都只能是预言,并没有可以实现的条件。因为全国人民还没吃饱肚子,全世界都在等着看新中国的笑话! 钱学森当时仅有的选择是,忘掉预言家的身份,在一穷二白的中国扛起为航天事业奠基的重担。 在他的带领下,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后,顶住西方称中国“有弹无枪”的压力,中国第一颗导弹发射成功,解决了原子弹的运载工具难题。 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升空。 这么擅长搞火箭和导弹,钱学森从学生时代就开始研究这个了吧?你想多了,他大学学的并不是这个专业! 年轻的钱学森毕业于交通大学。当时的中国,铁路是个新兴事物,他听了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里对未来中国铁路四通八达的畅想,对铁路救国深信不疑。交大学风严谨,同学们考试通宵达旦复习都未必能及格,4年里,钱学森却常年平均分超过90分…… 毕业时他和同学们一起到火车站考察实习。然而此时恰逢“一 二八”事变,日本飞机炮轰上海的悲惨局面,让年轻的钱学森意识到,光靠铁路,还救不了祖国,科学技术的进步才能体现国家的强盛,如果拥有自己强大的航空工业,就不会遭到如此欺侮! 钱学森发奋努力,以全国前20名的成绩,考取了“庚子赔款奖学金”,成为当时唯一的一个航空留学生。从此,开启了赴美求学之旅。 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钱学森师从世界航空学界泰斗冯·卡门,并成了其最得意的弟子,以致于1955年,在他决定启程回国时,冯·卡门由衷评价他“你在学术上已经超过了我!” 美国有关人士热情的挽留并没有用,钱学森大踏步回到祖国,头也没有回。“我一直相信,我一定能够回到祖国的,今天,我终于回来了!”从此,他一头扎进国防建设中,创造了卓著功勋。 如果钱老尚健在,钱老,今天的中国,您不仅看到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的成功对接,您还将看到中国拥有自己的空间站。中国航空还有更多可能…… 钱老,这情景,如您所愿!
经验,帮助上千人成功拿到清北人复交等名校预录取资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