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优势学科之力,展百廿交大之风。上海交大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于2013年春季设计的“交大探究”系列课程,以“探究、融合、致远”为主旨,将交大技术、工程、医学等与管理学科进行融合创新,以邀请交大其他院系知名院士和教授开办论坛或课程,安排重点实验科室参观等形式,为交大安泰校友打开一个深入了解其他学院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窗口。不仅让学员充分感受百廿交大的独特魅力,同时也帮助学员拓宽知识视野,提升思维纬度,整合菁英校友资源,实现商工结合和产业对接。
2016年6月29日,“交大探究”系列课程将走进上海交大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针对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转基因生物与食品安全、微生物科学、生物工程等特色优势领域深入探讨,促进产学研合作,共享发展机遇。
主办
上海交大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EMBA中心
上海交大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高管培训中心
上海交大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MBA中心
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时间
2016年6月29日(周三) 13:30-16:30
地点
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东川路800号)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生物药学楼树华多功能厅
议程
13:30—13:45 交大生命科学技术学院介绍
13:45—15:00 交大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可转化科技成果交流
①癌症多维靶点精准免疫治疗医学技术产业化(李荣秀教授)
②绿色农药申嗪霉素高产工程菌株和二代产品研发(何亚文研究员)
③酶法生化糖化血红蛋白检测项目(杨广宇副研究员)
④新酶法合成健康糖类(程海荣副研究员)
⑤中式餐饮工业化——“中央工厂”供餐系统(丛峰松副教授)
15:30—16:00 重点实验室参观
①微生物群体感应与代谢工程
②生物制造实验室
③生物化学实验室
④分子微生物研究室
⑤分子霉学与蛋白质工程实验室
16:00-16:30 自由交流、合影留念
16:30 大巴返回徐汇校区
交通
12:20由徐汇校区(广元西路校门)统一乘坐大巴出发,自驾请13:30前到达。
温馨提醒:沪金高速左转进入剑川路,行驶1.1公里进入交大北三门(剑川路601号),右转进入文治大道,行驶510米,左转行驶210米,到达生命药学楼。
报名
本活动名额有限,仅对交大安泰EMBA校友开放,报名请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活动现场联系人:朱红涛老师
联系电话:13391288097
可转化科技成果介绍
1. 李荣秀教授:癌症多维靶点精准免疫治疗医学技术产业化
晚期癌症的耐药、复发、转移是80%癌症死亡的根本原因,表明癌症有效治疗是一个未满足的市场,潜力达4000多亿元。本创业团队经过十多年研究开发,建立了多维靶点精准免疫治疗癌症的技术体系,包括多维组学检测治疗癌症个性化靶点和标志物服务、靶点特异免疫激活患者自体免疫细胞和扩增服务,以第三类医疗技术通过医院对晚期癌症进行有效治疗,满足患者控制癌症、治愈癌症,延续生命的现实需求。项目核心科学创新是适应了癌症病情发展产生了多靶点特征。而目前癌症药物,包括CAR-TCR T细胞技术, 都还停留在“固定靶点”治疗策略水平。
项目第一期计划投资7500万元,进行创新技术成果的产业转化,工作包括建设GMP标准细胞培养车间,专用试剂原料生产工艺、细胞培养工艺的规范化、制备规模放大,质量标准化研究;自体细胞治疗以第三类医疗技术治疗晚期癌症的临床研究申请,备案或治疗应用许可报批;研究基于个体化癌症标志物检测的非临床医疗健康服务2016年底开始临床治疗研究;同时研究市场特点、建立商业模式;2017年获得医疗技术临床使用批复,开始国内癌症治疗医学服务的市场推广和销售,预测2018年实现正现金流3000万元。2019年销售15000万元,开始第二期产业融资,扩大商业模式和服务规模,拓展国际癌症医学服务市场。2020年起销售额分别为:5亿元、15亿元、30亿元;2025年实现100亿元的销售额,增税金35亿元。
2. 何亚文研究员:绿色农药申嗪霉素高产工程菌株和二代产品研发
申嗪霉素是利用植物根际促生菌代谢产物研发出的一种新型绿色农药。2011年由上海农乐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申请获得药证,目前正在推广,主要用于防治农作物真菌性病害。但现有的工程菌株申嗪霉素发酵效价低,导致产品的使用成本较高,影响了推广应用。我们通过引入新的菌株以及系统的遗传与代谢改造,申嗪霉素发酵效价显著提高。该菌的产业化预期可以显著降低申嗪霉素生产成本,促进申嗪霉素的推广应用。
吩嗪-1-酰胺是申嗪霉素的衍生物,通过嗪霉素修饰酶PhzH将申嗪霉素转化而来。该化合物具有更高杀菌活性和防治效果,目前张雪洪课题组得到的菌株中,吩嗪-1-酰胺产量完全满足产业化要求,具有应用和开发价值。
3. 杨广宇副研究员:酶法生化糖化血红蛋白检测项目
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一种新型糖尿病诊断方法,可以稳定可靠地反映出检测前120天内的平均血糖水平,被国际糖尿病联盟认定为是糖尿病监控的“金标准”。生化酶法检测糖化血红蛋白具有成本低、检测速度快、灵敏度高等特点,但由于其中的核心原料果糖基肽氧化酶(FPOX)稳定性较差,造成检测试剂的储存、运输稳定性无法达到要求,使得相关检测试剂的开发受到限制。
本团队基于蛋白质工程技术,通过分子改造将天然酶稳定性提升了近1000倍,从而构建了热稳定的新型FPOX,并开发了相配套的HbA1c产品配方,经初步评估产品质量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与国内数家企业建立了初步合作意向。
4. 程海荣副研究员:新酶法合成健康糖类
1) 异麦芽酮糖:国际市场量30万吨,我国目前生产年产不足1000吨。采用蔗糖为原料,发酵合成得到异麦芽酮糖。现有技术底物原料浓度低,转化率为85%,还有15%的海藻酮糖副产物难以分离。我们新研究的技术,底物原料浓度高,达到30%,转化率95%以上,副产物海藻酮糖在3%以下。采用我们研发的新技术,每吨利润在4000元。年产量2万吨。
2) 海藻糖:国际市场量20万吨。目前以淀粉或者麦芽糖为原料,经过酶转化而成,目前海藻糖的售价在2.5万元,成本在1.3万元左右。现有技术由淀粉或者麦芽糖合成海藻糖的转化率为50%左右。采用我们研发的酵母发酵麦芽糖合成海藻糖,转化率73%,副产物再通过一种酵母分解,发酵结束后海藻糖的纯度达到95%,非常有利于结晶。采用我们研发的新技术,每吨利润在7000元。年产量1万吨。
3) 低聚半乳糖:国际市场量10万吨。以乳糖为原料,经过酶转化而成,转化率55%,为国内转化率最高。每吨产品售价4万元,利润1万元。年产量3000吨。
4) 低聚果糖:国际市场量50万吨。以蔗糖为原料,经过酶转化合成低聚果糖,反应时间快速,4小时即达到55-60%的转化率,起始蔗糖原料浓度可以达到60%,反应温度55度,比国内的技术先进。低聚果糖市场量大,国内有10万吨的量。采用我们的新技术,每吨利润6000元,年产量1万吨。
5. 丛峰松副教授:中式餐饮工业化——“中央工厂”供餐系统
“中央工厂”供餐系统是运用现代工业化理念,采用标准化生产方式,改变传统的厨师手工操作模式,导入现代食品加工技术,以工业生产方式为核心,用机械化替代手工操作,将传统厨房的间歇式、应对式烹调方式转换为中央工厂的连续式、储备式生产,实行品种多样化、生产标准化,经营规模化,实现餐饮由厨房操作模式向现代工业化生产模式转变。该供餐系统使供餐更加方便快捷,系统耗能大幅降低,使劳动生产率、原料利用率显著提高,运转成本明显降低,节能减排环保。
项目有两部分组成,一是生产加工系统,二是终端现场供餐系统。其中生产加工系统分别由粗加工、精加工、热加工、冷加工及调配包装等流程组成;终端供餐系统针对客户的不同需求有自选快餐厅、外送盒饭、企事业团体及展会供餐、商务楼供餐、连锁快餐、一人餐厅等多种经营模式可供选择。
目标是建立全国一、二线主要城市“现代中式餐饮工业化生产基地”。采用“互联网+”模式,打造从原料产地到餐桌的全新产业链模式。
经验,帮助上千人成功拿到清北人复交等名校预录取资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