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8日,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上海交通大学共有5项第一完成单位成果获得党中央和国务院表彰,其中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3项,负责人分别是:交大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教授、交大安泰EMBA“互联网+训练营“交大专家团汪小帆,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院士陈赛娟,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张荻。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负责人分别是: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教授张文军、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眼科教授范先群。此外,交大安泰EMBA2012秋2班校友、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公司企划研发总监王友宁代表海尔空调 “空调器舒适性智能控制技术研究及产业化”项目获颁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成为此次家电行业唯一获此殊荣的企业。
1
汪小帆:复杂网络演化动力学分析与控制
汪小帆做客交大安泰EMBA名家论坛
汪小帆等完成的“复杂网络演化动力学分析与控制”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项目围绕复杂网络演化动力学分析与控制进行了持续性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国际学术影响的原创性成果。开创性地揭示了复杂动态网络牵制控制策略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率先给出并证明了通过牵制控制网络中部分节点实现同步化控制目标的稳定性条件,揭示了控制网络中部分关键节点的特定牵制策略的有效性。把牵制控制思想拓展用于具有切换拓扑的移动多自主体网络系统,提出了只有部分自主体能够感知领导者信息的分布式蜂拥控制算法。针对具有拓扑演化特征的复杂网络,建立了基于局域世界优先连接的网络演化模型,在经典的随机图和无标度网络模型之间建立起了桥梁。
拓展阅读:
安泰E讲堂 | 汪小帆:网络因大而小——管理变革的独孤“九”剑
2
校友企业海尔:空调器舒适性智能控制技术研究及产业化
左为王友宁,右为刘占杰
校友企业海尔集团则在空调舒适、节能、智能交互三方面的创新技术填补了行业空白,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其创新技术实力,已充分获得了世界的肯定。从“舒适”而言,经过近十年的探索,成功开发出了“热释电红外人体智能检测”、“三维全方位送风”、“环形空气射流送风”、“PMV 舒适智能控制”等舒适智能系列关键技术。从“节能”而言,按近三年销售产品计,年节省耗电量2.31亿KWh(标准煤8.34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30.6万吨。从“智能”而言,海尔空调可以根据外界环境变化自动调节运行的“智能空气管家”,这一切都可以通过利用WIFI无线物联智能应用技术的智能APP实现。海尔智能空调的新代表——天樽空调更是凭借其智能性获得了“全球智慧空调领袖奖”,这既是目前全球智能空调领域的最高荣誉,也意味着世界对中国“智能制造”的印象正在认可。
王友宁作为空调器舒适性智能控制技术研究及产业化的研究项目总负责人,负责制定研究方案、技术路线和相关系列技术推广,是舒适性智能空调器主要研究者。其在本项目中的贡献主要体现在:1、提出了针对人体位置及其活动量的热释电红外智能检测技术,在此基础上发明了空调能力输出与人体活动量相匹配的智能送风、三维全方位送风和环形空气射流送风技术。2、在国际上第一次提出适合中国人体质的PMV专用模型,率先在空调领域研发PMV舒适智能控制技术及定温除湿技术,解决个体热舒适度差异化需求的环境智能控制难题。3、研发空气质量自检测自优化、过滤网自清洁、能耗自检测、故障自诊断自报修等智能功能模块,完成空调舒适性智能控制功能的集成技术创新,解决了人机交互的技术难题。4、研发组合管径换热器、旋转式压缩机动态补气增焓及宽带直流变频控制技术,在空调系统高能效运行层面为舒适性控制提供了保障。
去年海尔低温冰箱系列化产品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就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交大安泰EMBA2014春1班校友、青岛海尔特种电器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占杰作为海尔集团代表领奖,成为当年中国低温制冷行业最高荣誉,也是该行业获得的唯一国家级科技进步奖。今年刘占杰与其他5位青岛人才一起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名单,并被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而刘占杰则是青岛市唯一一名市属单位人选。下一步,青岛市人社局将鼓励获得荣誉的专家主动围绕“一带一路”、“互联网+”等重大战略,开展创新研究,发挥重要作用。将加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选拔培养作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内容,努力造就一支素质优良、富有创新精神的高层次人才队伍。
3
交大探究:探究、融合、致远
集优势学科之力,展百年交大之风。上海交大EMBA项目于2013年春季设计的“交大探究”模块,正式列入2014年全新课程体系,将交大技术、工程、医学等与管理学科进行融合创新,以邀请交大其他院系知名院士和教授开办论坛或课程,安排重点实验科室参观等形式,为交大EMBA同学打开一个深入了解交大其他学院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窗口。目前已经走进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未来媒体网络协同创新中心、无锡研究院等交大院系。而此次获奖的各大院系中,也能再次感受交大学科优势,未来我们将继续走进本次获奖的院系,探访科技之光。
▵高清视频网络化即时服务技术与应用
该项目由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教授张文军等完成,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项目在国际上首次将感兴趣区域概念引入到视频即时服务,发明了立体机动组网、感兴趣区域编码、多通道并行传输、跨层容错传输技术,解决了视频网络化服务的大范围覆盖、高清晰传输、高时效采播、高可靠服务四个基本问题,率先实现了高清视频网络化即时服务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上的源头创新。
▵航天用非连续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制备科学基础研究
该项目由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张荻等完成,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项目围绕制约我国航天用非连续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制备科学中复合调控难、界面匹配难、形变加工难三个难点问题开展了系统研究,取得了如下创新性成果:建立了铝基、钛基复合材料复合制备过程中的热力学与动力学理论模型,指导了金属基复合材料复合过程;揭示了增强体/基体非共格界面和共格界面调控规律,为非连续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设计与性能预测提供了理论依据;发现并揭示了非连续增强铝基、钛基复合材料塑性和超塑性变形机理与规律,为其大变形、精密成形加工提供了理论依据。
▵髓系白血病发病机制和新型靶向治疗研究
该项目由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院士陈赛娟等完成,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项目以髓系白血病为研究对象,以整合系统生物医学为指导,率先提出并实施了白血病基因组解剖学计划,应用外显子组测序、ChIP-on-Chip、系统筛查造血相关候选基因等技术,鉴定出一批新的白血病发病相关融合基因与突变基因,揭示了新的白血病发病机制,同时发现一批新的白血病生物分子标志和药物靶标,建立了急性髓性白血病预后相关的分子分型体系。
▵眼眶外科修复重建关键技术体系的创建和应用
该项目由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眼科教授范先群等完成,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项目以解决眼眶手术关键技术为突破口,历时18年研究,建立了数字化眼眶外科技术平台、个性化眼眶修复新技术和眼眶内镜导航手术系统,开创了眼眶外科手术新模式。阐明了眼眶骨再生重要机制,在国内外首次发现SMC1蛋白介导染色质构象重塑在iPSCs形成中的关键作用,发现Runx2/miR-31/Satb2环路对干细胞成骨分化的重要调控机制;国内外率先应用双基因修饰的BMSCs复合可降解材料修复眼眶骨缺损;研制适应眼眶微环境的可降解功能化生物材料;建立个性化眼眶修复新技术,研发构建眼眶内镜导航手术系统,将其应用于眼眶骨折、甲状腺相关眼病等复杂眼眶疾病的手术治疗,达到视功能和颅面外形的双重改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