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是社会的智库。智库不同于咨询公司,也不同于政府的研究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的专家学者充分发挥智库作用,依赖自身的学科优势以学术研究为支撑,发挥特长和核心竞争力。下面,让我们通过《文汇报》的报道,了解安泰智库中的“暖男”教授——何振宇。以下为报道全文: 要访何振宇博士,却偏偏赶上他人在香港。于是,只好开动邮件、电话,外加微信,多方打探,东鳞西爪,七拼八凑,终成这篇专访,力求还原一个嘻哈俏皮却又痴迷学术的顾家暖男形象,却恐难免盲人摸象之嫌。 这位获得学术前辈力荐的青年学人,有着漂亮的教育背景:2001年获香港科技大学经济和财务学理学士,2003年获香港科技大学经济学哲学硕士,2009年获美国波士顿大学经济学哲学博士学位。2008年至2011年任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经济学院助理教授。从2010年起执教于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经济系,教授产业组织理论实证分析、规制经济学和产业经济理论课程。此外,何振宇曾担任芬兰中央银行与香港金融研究中心的客座研究员,完成对中国银行业市场竞争实证研究的课题,并两度在加拿大中央银行报告中国银行业市场竞争与支付卡定价的研究成果。 书面简历虽然严谨周到,但毕竟少了个维度,很难堆砌起对于一个人的立体印象。于是,记者只好打开微信,寄希望于这个“70后80前”素日的自我展示与自我表达。坦白地说,何博士的微信头像着实难见新意——蓝底的证件照片,标准的学者斯文模样,并多了几分少年老成的沉稳。翻开“朋友圈”,却发现这里鲜有“痕迹”。除了一张大赞自家老婆厨艺的谄媚帖,只剩名为“3D照相馆”的一组影像:何氏夫妇变身卡通人物,要么夫妻俩挤眉,要么对着天使弄眼,过一会儿又和蒙娜丽莎拳脚相向,总之各种嘻哈搞怪,好不欢乐。
“没错,这就是何振宇”,交大安泰经管学院执行院长陈宪十分看好这个“香港仔”。出于学者的严谨,陈宪拒绝用“天才”来形容一个人的资质,但还是毫不吝啬地表达了对这位年轻学者的学术直觉、学术感觉的赞赏:“学者创造知识财富,找到‘好的问题’是最初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如何寻找‘好的问题’?不是用眼,也不是用耳,而是靠直觉。”
选择回大陆教书,何振宇在相当程度上受到导师马可的影响。他鼓励何振宇,作为中国学者,要更多关注国内行业改革和衍变,结合中国行业特征拓展、创新原先建立在西方国家行业结构基础上的产业经济理论,使以中国行业为基础的研究对一般性的产业经济理论产生借鉴意义。何振宇对中国银行业需求研究的毕业论文就是在马可的指导下完成。在国外产业经济的研究都以西方行业为基础,同行对中国行业不够熟悉,这往往需要花很大的努力去解析。何振宇最终选择来上海教书,毕竟从前何振宇对于大陆和大陆银行业(和其他行业)的认识仅仅局限于书本中的信息,如今,在上海工作4年多了,与同事的交流与合作使得何振宇对于大陆的情况有了更深的体会。这也促使何振宇在从事理论研究的同时,会更多思考现有理论面对中国当下行业的快速变革所显现的局限性,从而大胆地拓展现有理论,来解释甚至指导中国行业改革过程中的更新。何振宇认为,这是每一个中国经济学者应该承担的使命。
在学院,何振宇是大家公认的勤奋老师。但凡没有课的时候,何振宇一准埋头“侍弄”着自己的课题,偶尔还轻伴着节奏激越的粤语歌曲。虽然手上的活儿从没停过,何振宇办公室里却常有座上客。尽管口音中夹着藏不住的“香港腔”,学生遇到实证方面的问题却都喜欢来这里找何老师请教,一则实证研究确是何振宇强项,二则青年老师颇有耐心,三则大概这个老师最容易被“堵”在办公室中。来提问的学生越来越多,研究方向自然四面八方,何振宇会帮学生联系相关领域的同事对他们的研究成果给予点评和指导,为他们提供坦诚与建设性意见。可以说,安泰经济学科的许多博士生、硕士生的论文都得到过何振宇的建议。
教授简介
何振宇,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实证产业组织,经济发展和应用计量经济学。他的论文曾经和将会发表在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Journal of Econometrics等期刊。 教学兴趣包括规制与产业组织经济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