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知行团走进卓正医疗
2019年12月19日,暨南大学管理学院MBA知行团走进卓正医疗。本次知行团由管理学院企管系、工程管理硕士中心徐咏梅主任、MBA教育中心黄燕虹、杨健、丁莉君老师负责带队,来自暨南大学管理学院MBA40多位校友、同学参加交流。
走进卓正医疗
>>四海讲堂
卓正医疗创始人之一,卓正医疗首席商业运营官施翼先生,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博士李达医生,卓正医疗商务拓展部副总监田园女士,为校友同学们做主题分享《新形势下高端医疗的生存之道》与《卓正医疗客户服务管理及内部质控管理》。
分享会开始前,校友们受邀在卓正目前全国最大的诊所,马场路诊所实地参观。现场的许多“奇怪现象”,让大家悄悄打上了问号。
为什么儿科看病不需要排队?
为什么限号接诊,卓正医生一天只看20多个号?如何收支平衡?
为什么药房按粒发药,全场看不到吊针输液?
为什么三甲医院的医生要扔掉金饭碗,辞职加入卓正?
随后的分享会,在诸多的“为什么”中,拉开了序幕。
“有质量、有服务的医疗在中国依旧稀缺”——冯唐,2016年底《给中国医疗界的十句大实话》
卓正医疗施翼先生,引用这句话作为开场白,讲述卓正七年诊所之路砥砺前行的初衷与动力。人对健康的追求没有止境,单靠公立医院满足不了,这正是中高端私立医疗机构发展的空间所在。为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发展医疗事业,促进民营医疗机构健康发展”已经成为国家医改的推动方向之一。为人熟知的莆田系,草莽特色明显,拥有外资背景的高端医疗机构,盯住了高净值人群。互联网巨头以及互联网医疗创业者则更多地加码移动医疗产业,抢滩占位。私立医院的口碑,以及整个环境都在重新塑造中。
2012年创业之初,深圳起家的卓正医疗当时只有5位医生和1家200多平方米的小诊所,到如今2019年12月,卓正的25家诊所已经拓展至全国北上广深等12个一二线城市,从最早的儿科单一科室,发展为覆盖儿科、儿保、内科、妇产科、齿科、皮肤科、眼科、耳鼻喉科、体检、日间手术等10多个科室的综合门诊。
在中国医疗市场, 私立中高端诊所的影响力还比较有限。有数据显示,目前市场上的中高端价值型门诊部和诊所占整体门诊部与诊所数量的不足1% ,服务量也只占整个板块的0.7%。在这样的市场格局里,如何争取更多的用户是私立诊所运营者共同的难题。
卓正医疗不靠百度竞价排名,不做媒体广告,不卖药,不卖检查,不追逐热钱,却实现了每月门诊量超3万人,这些客户从哪里来?
源自卓正只做一件事情:回归医疗本原,好好看病。“我们希望通过连锁高端诊所的运营模式,聚焦中上产家庭的常见病诊疗,重新建立医患之间弥足珍贵的信任。”
理念落到实处
卓正的医生们平均问诊时间为15-20分钟,每日看诊约24人。看诊预约制,减少等待,避免交叉感染,重视患者隐私,杜绝过度用药和检查,让客户看病私密有尊严;以“循证医学”为指引,提供规范化和高品质的医疗,与国际标准的医疗服务看齐。
核心资源:医生为本
医生是医疗服务中绝对的主体,也是决定医疗质量的关键。医生进入卓正要经历6轮面试,一方面从不同维度鉴别应聘者是否适合我们,另一方面也让医生从不同维度来考察卓正。7年之间,通过层层选拔,卓正吸引到的医生,基本上来自北京协和、北医、湘雅、华西、中山医等中国殿堂级医学院校,均有6年以上临床执业经历。
这些人中龙凤为何要丢掉手中的“金饭碗”,辞职加入一家私立医疗机构?以患者为中心、推崇循证医学、崇尚纯粹行医,这便是李达医生口中的“志同道合”。
关于这些医生为何选择卓正,施翼总结过以下几点:
公司层面遵守医疗原则,无论行政还是商业,严格遵循“底线+红线”准则。注重医生培训,协助医生职业成长。薪酬合理阳光,符合医生价值,与看诊量、药物、检查毫无关系。公司文化平等透明,医生可以随时找行政提要求,只要合理就会落地,与患者关系和谐平等。
一个远大的理想,和一群坚持理想的人。
医院最核心的竞争力是妙手仁心的医生,而不是层层加价的药和无孔不入的竞价广告。卓正本着这样的雄心,正在作出正面尝试。
公司在 2017 年就已实现了收支平衡, 2018 年公司营业收入为 2 亿元人民币左右,同比增长大约为 50%;人均就诊费用在 500-1000 元之间,来自药品的收入占诊费的 20% 以下。
说到企业的运营和融资,施翼表示七年来已进行了 3 轮融资,“医疗服务行业是一个无法快速复制的行业,中国的严肃中高端私立医疗机构,虽然前景非常看好,但需要时间、需要耐心,周期较长,这是部分希望迅速获利的资本可能无法接受的。因此,我们希望找到的是理念一致的“好的资本”。医疗这门生意,对资本而言,它并不是一桩稳赚不赔的买卖,需要长期的投入,更需要真正的企业家精神,以及医者仁心。
>>实践基地授牌仪式
本次分享交流会结束,管理学院企管系、工程管理硕士中心徐咏梅主任为施翼先生、李达医生、田园女士赠予纪念品,并为卓正医疗进行“暨南大学MBA教学实践基地”授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