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060-985
名校MBA:清华MBA45天申请备考之路二
首页 > 资讯 > 名校MBA:清华MBA45天申请备考之路二> 正文
名校MBA:清华MBA45天申请备考之路二
时间: 2019-05-31 02:46:27
来源:
浏览量: 1942

如果在此还对“名校MBA有什么用”以及“我为什么要读名校MBA”一类的问题存疑,请回顾上一期文章,从此开始,不聊想法,只聊方法。

 

材料准备——一场精致的人生小考

随着国内各大高校纷纷与国际接轨,商学院MBA项目也越来越多的采用先面试筛选、后考试通过的方式,于是申请材料准备就成了绕不开的话题。到2017年,北大清华的材料通过率基本在10%左右,而且逐年升高的趋势真可谓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关于怎么准备材料,核心思路是什么,众说纷纭,也本就无论对错,如同商业选择一样。笔者在此想分享的核心思路只有两条:


第一,答案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想通过这个答案体现什么。

第二,我们想体现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学校和老师想要什么。


所以材料准备这场精致的人生小考,实际就是一次自我营销,而营销的本质,自然就是需求挖掘和引导。所以材料准备从来不是从自我梳理开始的,而是从研究学校和老师想要什么开始的。


笔者认为,除了那点创收、除了不落人后,其实学校真正核心的需求,是希望提升学校、学院甚至是老师个人的社会影响力。这个影响力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品牌效应、社会认可度,另一方面则是能够在这个平台上拥有尽可能多和尽可能优质的资源,拥有社会最精英的人,自然也就成为了最精英的阶层。


这里的关键词有两个,精英和拥有。精英自不必言,但拥有是什么?


互相成就各取所需不叫拥有,短暂交集偶有联系不叫拥有。拥有意味着深入骨髓的认可,认可自己的成长和学校带来的改变,意味着忠诚和归属感。从这个层面上看,EMBA更侧重精英,MBA更侧重拥有。所以学校想要的MBA,相比已经功成名就的行业精英和商业领袖,可能更希望是具有巨大潜力的明日之星。这就自然构成了学校想要的三个特质:


过去,有快速成长的经历。有纵向的专业深度和资源积累,有横向的覆盖广度和管理经验;

现在,有值得挖掘的潜力。有良好的公司平台和成长空间,有独特的个人特质和行业观点;

未来,有清晰明确的目标。有落地的价值实现和短期定位,有卓越的成就导向和长期规划。


以清华的三道题目为例:

对组织的贡献和价值,问的就是我们的过去;科技进步对自己的影响,问的就是在这种冲击下,我们现在还有什么核心竞争力和优势;定义美好人生,问的就是未来我们的目标和规划。


以北大的三道题目为例:

人生经历自然问的是过去;重大选择以及影响最大的话和人,二者一个言现在,一个言将来,如果重大选择是因为对未来有清晰的目标,那么影响最大的人和话就是塑造了自己核心能力的归因,如果重大选择是基于对行业的判断和思考,那么影响最大的人和话就是塑造了自己人生目标和动力的归因。


有小伙伴说,给了道,没有术还是不行。可毕竟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千差万别,我只能简单总结如下。无论是非常成功的案例,还是值得分享的经历,无论是职业远近的规划,还是选择MBA的理由,我们要梳理自己,找出那些契合的价值点:


可以是有前瞻性的,进行业务、模式、流程等,在布局、创新、升级等方面的改进和创新,从而对公司现有市场、主营业务、成本结构、流程管控、甚至是战略布局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而展现自身的行业思考、深厚积累、战略思维和创新意识;


可以是复杂、有挑战、内外困难、限制重重的情况下,在风险消除、价值创造、资源整合、客户营销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价值输出,同时这个成功经验是得到了复制、应用和推广的,从而展现自身的专业性、商业敏感性、复杂问题的解决能力和资源积累;


可以是团队的带领和成长实现凝聚力和专业能力的快速形成,也可以是资深员工和刺头的管理,甚至是复杂任务的跨组织边界合作协调案例,从而体现自身领导力、团队引领、目标和战略制定、需求挖掘和个人激励等管理经验和领导才能;


可以是对行业、市场现行情况的深入分析和问题定义,从而提出未来的解决途径和发展趋势,也可以是对企业战略和主营业务的宏观思考,从而提出对公司业务结构以及商业模式的调整观点。以此体现自身对行业的丰富积累、专业程度、深入思考和前瞻判断。


可以是对自身过去快速成长的呈现,以此体现专业能力、现有平台和行业资源;可以是对自身现在优势潜力的呈现,以此体现职业素养、个性特点和成长空间;可以是对自身未来职业目标的呈现,以此体现目的导向、宏观规划和实现路径。


甚至可以是对问题和缺点的反思,进一步归因到丰富的业务实践经验,但缺乏系统的理论框架体系作支撑;或者是强大的执行能力和管理素养,但缺乏宏观的战略思维和经营理念作指导;甚至是优秀的资源积累和整合能力,但缺乏全面的知识技能和行业认知作支撑。既说出了优势,又阐明了动机。


说到这里回头看,各位,其实关于名校商学院的那些材料问题,无论是成功和失败的经历,抑或是录取的理由和分享的亮点,似乎除了职业规划和两难选择,笔主都已经把思路进行了详细的解析。总而言之,每个人的实际情况各有不同,生搬硬套更是行不通。但原则始终如一:内容千变万幻,先有需求才有呈现,先有呈现才有答案。


MBA的选择从不缺少孤独、反对和质疑


之前的文章,笔者在后台收到了很多质疑,也收到了很多关于如何面对质疑的苦恼,在此也想分享几点想法,与君共勉。在清华结识一位女性同学(因隐私不透露个人信息),世界500强通信互联网企业,十年产品经理相关经验,自己同时身兼B轮创业公司合伙人,家庭幸福。毅然选择全部清零读书,之后降薪近50%进入自己职业发展3.0,成功转型市场营销的角色。


我想说的跟鸡汤和励志无关,只是我们都可以或多或少的感受到,这样的人曾经做出选择的时候遭遇的反对和质疑,我们也几乎都能够感受到一路走来经历了多少孤独无助和自我怀疑。

我们总会遇到各式各样的质疑和反对,在MBA,尤甚。


作为一个三观相对成熟的成年人,我理解每个人经历、个性的不同,于是也尊重这些不同。所以当我们的认知和选择与周围的人不同时,我不会说请无视这些质疑和反对,因为最终只有我们自己一个人独自面对这些困难、默默承受这些压力;我也不会说请相信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因为每个人的人生和命运只有自己才能掌控。


但是我想说,做出了选择,只有我们自己能够裁决。

当我们无数次带着一周的疲乏和神伤,但又沐浴着周末的晨光,感受着校园泥土的芬芳;

当我们沉浸于思路和梦想的碰撞,但又因为陪伴的缺位而有愧于那一个家、一处房;

当我们被无用论困扰甚至自我怀疑,但又鼓起勇气去尝试和经历,自我成长去从容和淡定,重视减法去珍惜和断舍离。

我们自己承担代价,我们自己享受成果,只有我们自己能够感受到选择带来的改变,而不是我们的家人、朋友甚至这个社会。

我只是想说,在我们做出选择的时候,无论选择是什么,我们都需要笃定和勇气。我们对选择负责,我们接受选择带给我们的任何改变,我们清楚我们选择的到底是什么,最终我们相信我们的选择。

我们也许还没有面临选择是不是要跳出自己的舒服领域,还没有选择是不是要折腾,去名校商学院读MBA。


但是,我们有没有选择前往北上广这样的一线城市去追求我们想要的生活?我们有没有选择离开自己最亲近的家人、朋友、甚至是恋人来开启自己人生新的篇章?我们有没有做出过那种,我们的父母、同学、同事、朋友,身边的很多人都无法理解的选择?


我做过,我也知道自己可能站在这个世界的反面,但我并不在乎,我也义无反顾,因为我知道我想要的到底是什么,我也清楚我将支付怎样的代价。


致敬每一个为了折腾和经历,而选择勇敢和坚持的人,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