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一年时间过去了,回想备考的点点滴滴,虽然过程辛苦,但是拿到北大offer的一刹那欢愉,足以抵消任何付出。而关于博雅汇,除了感慨,更多的还是感谢。2015年初,偶然的机会和博雅汇的几位老师相识。让我意外的是他们的年纪,比我年长但有限,本是同龄人。更让我惊讶的是他们的经历,印象中至少两位都跟我有相似的职业背景,都是大学毕业后进入外企。那为什么他们现在从事的教育咨询行业和之前的工作内容跨度如此之大?又是什么促进和支撑他们完成这样的职业转型?我好奇于这些问题,带着这些问题开始了和他们的接触。随着接触的深入让我越发钦佩他们的种种特质:
1、有理想:有人说这是全民创业的年代,但具体创不创、怎么创,谈何容易。他们放弃原有相对稳定且高收入的工作,和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下定决心走上一条充满各种挑战且各种不确定的路,这份勇气,个中取舍,个中坚持,个中酸甜苦辣…
2、渊博:也许将这个词放在这些人身上可能有些不太合适,毕竟大家也还都是三十几岁的年轻人。何谓渊博?如果说作为IT销售这么多年的我对于圈内以及行业客户算是非常了解的话,但有所长必有所不长。我惊讶于他们对于各行各业行业的熟悉程度,除了行业知识外对于金融、政治、历史乃至天文、物理、地理等各方面知识的了解程度。
3、正值:也许有人说无奸不商,对于不了解他们的人,博雅汇应该也就是个生意,既是生意,就应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已。这些对于当了这些年的销售的我,天经地义。后来我发现我错了,对于我本人因怕自己水平不够提出的参加更高级别说白了也就是更贵种类的辅导时,他们出乎意料的拒绝并坚持让我参加最经济的基础辅导。
4、谦逊:他们并不高傲,并不以老师高高在上的形象自居。平等、沟通、分享,这是在博雅汇中做的最多的事。
说回博雅汇对于我的帮助,对于我的意义,总结起来,有如下几点:
1.指明方向。和很多拥有详细规划、将名校MBA作为实现人生理想和抱负的学员不同,最开始的我、至少在接触博雅汇之前,对于MBA是没有太多想法的,这可能跟我之前的工作有着或多或少的关系。07年参加工作以来,虽换了几家公司,但一直在美企,做着和IT相关的销售工作。不用打卡,没有明确的上下班时间;终日不是出差在外,就是在准备出差的路上;收入呢,比上不足,比下也有余。久而久之这样的工作,身份从一线销售变化为一线经理,年龄也迈过三十的门槛。习惯了高压,习惯了从一个单子到下一个单子,就这样,一个月、一个季度、一年、接着一年…虽然也知道整个IT的大环境大不如几年前,虽然也清楚职业生涯就应也不可能就这么下去,毕竟内心深处总还觉得自己还年轻,职业生涯甚至整个人生是不是该有其他种可能?但所谓转型,方法也好可行性也罢,也只出现在同事聊天或夜深人静的脑海中的那一霎而过时,然后,总也就没有然后了。博雅汇让我意识到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更重要的是让我找到了一条行之可行的路径。并非读了名校MBA就一定要怎样怎样,但至少,多了条可能的路。
2.提炼升华。做了这么多年一线销售一线经理,做过的客户多了去,大大小小的单子也不计其数。但当开始准备MBA的材料,要有有限的几百字去总结过去几年的职业生涯的时候,发现远比想象中复杂的多。究其原因,更多时候的都是埋头在意一线的点,却很少有机会跳升到更高的高度看看整个面,看看自己总做的这些点在整个面中的价值和意义。和博雅汇相处的这段经历让我有机会从头审视自己的职业生涯,站在面的高度,不再纠结于点。总结,提炼,升华。最后的所得是丰富的,不仅仅是为了准备所谓MBA的面试,对于整个职业生涯,能在漫漫长路的途中有个时间点,可以静下心来回首看看,好好总结总结,对于下一步,对于下面的路,对于整个职业生涯的规划,总是好的。
3.开阔视野。博雅汇是一个平台,由于博雅汇的老师的组成,以及学员的成员的组成结构,都决定了这是一个开放的平台,而绝非传统速成的学习机构。在这里,定期会组织交流会,既有之前MBA学员的成功之谈,也有今年报考考生的备考经验分享。由于博雅汇的学员只报考北大清华人大,这保证了周边学院的整体素质。既能认识之前学级的前辈,又能与校外的考生互通有无,加上这些人来自各行各业,更是各行各业的精英人群,加之年轻有活力,更容易形成共鸣。所谓读名校MBA,很重要的意义不正于此吗。